日月所至,皆为大明
繁体版

第23章:表面的那套要做好,北面的那套也要做

    不管是现在的杨荣还是在草原上的金幼孜,他们在面对朱瞻墡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感觉很是棘手。

    其实没有别的,因为朱瞻墡的观点他们不太好反驳。

    一直以来,朱瞻墡的观点从来就只有一个:你们说不能打,那好,那你们就用你们的方式去做,但是成效呢?

    从先秦两汉到现在的大明,已经一千多年了,从匈奴到突厥再到蒙元,中原和草原的争斗从未停止过,但有一个事实却是明确的。

    那就是怀柔政策基本没用,草原一直都是在打着先休养生息,等自己有实力之后就立刻反扑,先入河套断了中原的养马地,然后就不断的南下。

    杨荣说仁义,朱瞻墡并不反驳,而是让他拿出来仁义的结果来,但偏偏杨荣拿不出来。

    而朱瞻墡推崇以暴制暴,是因为以暴制暴是真的有效果的,最起码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也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可最起码是有效的,而且有效期还比怀柔政策所产生的有效期更长。

    远的不说,大明自己就深有体会。

    就说永乐年间,从最开始的册封瓦剌三王,扶持瓦剌打压鞑靼,到后来的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扶持鞑靼打压瓦剌,再到现在出兵征讨阿鲁台……

    短短二十年……不,还不到二十年,草原的情势就已经发生了三次的逆转。

    这就是杨荣无法反驳朱瞻墡的原因:他们文官所推崇的政策的确是效果不如以暴制暴来得快,也不如以暴制暴更持久。

    然而,杨荣是谁?如果他这么容易被朱瞻墡给难住,那么他也就不配成为所谓的“内阁三杨”之一了。

    “殿下,或许您自己没有注意到,您有失偏颇。”杨荣直视着朱瞻墡,此时的朱瞻墡在他的眼中已经成了固执的代名词了。

    “下官承认,您说的很对,甚至如果可能的话,下官又何尝不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呢?但是有一个问题被您给忽略了。”

    “哦?请杨大学士指教。”杨荣不卑不亢,朱瞻墡也是不慌。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钱。”杨荣伸出了一根手指,直直的看着朱瞻墡,似乎意有所指。

    “下官知道,殿下您在经商方面颇有造诣,不过您放心,对于您经商一事,下官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想法,恰恰相反,下官还非常支持。”

    “下官看不起商人,是因为商人重利而轻义,就好比当年殿下您借助朝廷之力肃清的晋商,他们为了利益甚至敢向草原输送粮食和茶叶等物品。”

    “不难想象,有朝一日,当利益足够大且他们也有能力供给的时候,武器、铠甲,恐怕甚至是火炮他们都敢卖给草原。”

    “但是殿下您不同。”

    “您虽然经手了这所谓的贱业,但您仍旧记着您是朱氏皇族的子孙,是大明宗室的一员。”

    “其实这些年来有很多人都注意过您,或者可以说没人不注意您,您不侵占民利,不垄断、不强买强卖的行为让下官觉得您经商没什么不好的。”

    “尤其是今年,在大明两面为难的时候您毫不犹豫的出资十五万石粮食,后续您在草原时又让人调动了十余万石,总计近三十万石的粮食。”

    “然而,可能是出身的优渥,也有可能是家业的殷实,让您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钱这个东西,其实并不好赚。”

    “您不缺钱,并不只是因为您能赚钱,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您是宗室,您本来就什么都不缺,有什么想要的太子妃对您也都是予取予求。”

    “但是大明不同。”

    “从战争开始到赈济灾民,从官员俸禄到减免赋税,从贪官污吏到商人逃税,从宗室的俸银到草原互市,还有下西洋,这都是要花钱的。”

    “这钱,从哪里来呢?”

    “呵……”朱瞻墡冷笑一声,很是不屑。

    他原以为杨荣是找到了什么刁钻的角度,但是现在看来……

    “杨大学士,不要试图以你的认知来决定所有的事情,你以为钱不好赚,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就如同你认为与草原的战争得不偿失,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

    “你们都没有发现,其实大明如今的窘境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造成的,因为你们的迂腐,因为你们的固执。”

    “赚钱的路子多了去了,远的不说,郑和如今在京中吧?我没记错的话他是八月回来的没错吧?”

    “不可能!”还没等朱瞻墡说出方法,杨荣就断然拒绝道。

    “下西洋乃是国策,远洋宝船队的一举一动所代表的不是他们个人,而是我们整个大明!”

    “下西洋断然不可与商业挂钩,若是如此的话,我大明在西洋诸国的形象就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商贾,这万万不可!”

    “杨大学士如此着急做什么?”朱瞻墡微微一笑,很是平静地反驳道。

    “我有说要让下西洋变成商业化的行为吗?我有说一定要跟商业挂钩才能赚钱吗?”

    “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坐拥瓷器、茶叶和丝绸等西洋国家人人求购但却有价无市的好东西。”

    “作为天朝上国,我大明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不愿意让瓷器、茶叶和丝绸等好东西成为贵族的专属,所以让船队带一些过去,让所有西洋国家的百姓也能用得起这些东西,有错吗?”

    “当然了,天朝上国也不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也不可能一直白送给他们,但我们也不要钱,要一些在他们那里不值钱的香料和檀木等木材不过分吧?”

    ……

    看着侃侃而谈的朱瞻墡,杨荣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的直觉告诉他朱瞻墡的想法是错误的,但问题是他又找不出什么毛病来。

    杨荣当然知道朱瞻墡所谓的办法只不过是表面道貌岸然,实则是商贾的行为,但所谓的天朝上国就真的是天朝上国吗?

    难道杨荣不知道那些西洋国家对大明俯首称臣的原因吗?

    无非就是大明远在天边,承认是大明的从属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只要低个头就能够得到无数好处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别人都能这么干,大明为什么不能?

    说白了,下西洋这件事所营造的不过是西洋诸国因为有利可图而暗自窃喜,大明因为得了所谓天朝上国的名头而沾沾自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