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圣
繁体版

第83章 入郑国地,贤臣子产

    郑城,郑国首都。

    在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自此郑国便在这座城池上留下了许多故事。

    在沈诸梁的眼中,根据郑国相关的记载,这个国家是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在中国历史上更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相比于蔡国只留下了小小几笔,甚至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都没有。这郑国则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着很大的地位,胜过了春秋时代的大部分国家。

    “战儿,诸梁,你们对于郑国知道多少?”

    路上,薳启疆再次向沈诸梁提问,这一路上这一位似乎很喜欢考校自己的晚辈。

    “兄长,您先说,我后说。”

    薳战眼珠子一转,看向了坐在马车上的沈诸梁。

    “太宰……”

    “诸梁稍后,先让你这不成器的结拜兄弟说说。”

    薳启疆打断了沈诸梁的话,显然对于薳战他还是抱有一丝期待的。

    “祖父,我就是一个练武的,你非得提问我这样的问题,你让我怎么回答,我只知道这郑国建国也有三百多年了,除了造就了千乘之国,还让那郑庄公带领郑国成为了‘春秋小霸’,就连郑庄公也到了半圣境界,算是能够与我们大楚比肩的几个国家之一了。”

    薳战对于这个问题非常不爽,只是看到自己祖父这番模样,也只能继续捡自己懂的说了。

    “还行,总归比什么都不知道强。”

    薳启疆拂须一笑,然后看向了沈诸梁。

    “诸梁,你呢?”

    沈诸梁闻言说道:“对于郑国,诸梁也了解的有限,便也把自己知道的说一说。”

    “说说,沈尹不但武道造诣高深,文道造诣同样是不凡,所以老夫倒是有点好奇你这小子的涉猎如何,那蔡国不过跳梁小丑,这郑国可就不一般了。来,说说吧!”

    薳启疆很是有兴趣地说道。

    “若说一个国家,那么就要从他们的军事、经济、民生等来讨论。”

    “小子先从军事上面来讲,正如薳战所言,作为千乘之国实力强大,兵力十万,半数在国都,整体军力更是能够与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抗衡之所在,城濮之战,更是让我们大楚大败而归!”

    沈诸梁目光中透着睿智,继续说道:“郑国之军事,不仅在于兵力之多,更在于其战略布局与军事策略。其城防坚固,军备精良,将领亦多有谋略。然而,战争之胜负,非仅取决于军事力量,亦关乎政治、外交等诸多因素。”

    “在‘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之后,又有了如今子产辅助,使得郑国有稳定了当下的基础,不得不说子产是一个维持住郑国命脉的人,既维护住了公室的利益,又限制住了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实乃郑国之贤臣,天下少有的贤者。”

    沈诸梁稍作停顿,接着说道:“子产之改革,于经济领域,推行田制整理,增加税收,使国家财政充盈;于政治方面,强调法治,铸造刑书,规范社会秩序,使得上下有规可循。其改革之魄力与智慧,令人钦佩。”

    “在从外交上,虽然说晋国在之前的这些年,都是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郑国在后续的发展中已经稳固了局势,内里不免有借助晋国来牵制楚国的打算,从而养精蓄锐。”

    沈诸梁滔滔不绝,条理清晰,在说起来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竟然感受到自己的文气似乎在不断提升着。

    薳启疆听得也是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之色,同时观察着沈诸梁的眼睛也出现了诧异之色,不过并未打断沈诸梁的。。

    他想不到这不过十五岁的少年郎,竟然能够知道这么多关于郑国的事情,不但知道,还说的非常有理,从中可以看出,沈诸梁这小子是一个可以培养的大才,丝毫不比那伍员弱。

    沈诸梁又接连说了一个国家的多处的体现,从而对子产的改革的认可。

    “诸梁所言倒是不错,听你对那子产有所了解,那等到了那郑国都城之后,或许你还能与其探讨一番,震惊震惊这个子产,如此倒也是一个好主意。哈哈哈……”

    沈诸梁闻言连连摆手道:“太宰,说笑了,我不过就是一个粗略知道了一些郑国的事情,若是深究下来,可没有什么本事与子产请教。”

    “你小子,倒是谦虚!”薳启疆说着,就听到了外面响起了一阵马蹄声:“马夫将军,前面何人?”

    “太宰,应当是郑国的大夫,好像是子产!”马夫在马车外说道。

    “哦,说到子产,这子产就来了,那正好可以同车共谈。”薳启疆哈哈一笑道:“停车!”

    马车缓缓停下,子产风度翩翩地走上前来,拱手行礼道:“楚国太宰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薳启疆回礼道:“子产大夫客气了,此番前来,正想与大夫一叙。”

    众人寒暄几句后,子产与沈诸梁同乘一车。子产饶有兴趣地看向沈诸梁,说道:“方才听闻这位小友对郑国之事颇有见解,尤其是对我的改革,不知小友有何高见?”

    沈诸梁谦逊道:“子产大夫过奖了,小子不过是略知皮毛,岂敢在大夫面前班门弄斧。大夫之改革,实乃利国利民之举,铸造刑书,使律法明确,人人皆有所依,此乃治国之基石。”

    子产微笑着点头:“小友能有此认识,已属难得。然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不知小友以为如何应对那些反对之声?”

    沈诸梁沉思片刻,说道:“反对之声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让众人明白改革之益处。以教育宣导,使民知其理;以成效服众,让事实说话。同时,亦需平衡各方利益,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子产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小友所言甚是。我推行改革,亦是摸着石头过河,步步谨慎。如田制整理,虽增加了国家税收,却也触动了部分贵族之利益。”

    沈诸梁接道:“然国家发展,需有长远之眼光。贵族之短利,不可与国家之长远相较。只要改革成果惠及百姓,百姓拥护,改革自能推行下去。”

    子产感慨道:“小友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实乃后生可畏。不知小友对郑国未来之发展,可有想法?”

    沈诸梁说道:“郑国地处要冲,外交策略至关重要。当在晋楚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加强与周边各国之友好往来,发展贸易,增强国力。再者,重视人才培养,广纳贤才,方能使郑国长治久安。”

    子产抚掌大笑:“小友所言,与我所想不谋而合。既然知道我郑国左右摇摆不定,还能为我解忧,小友倒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