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我知后世六百年
繁体版

第28章 老朱的回旨

    之后的几日,常茂每日按时前往大本堂。

    只不过,身边却带上了家仆。

    这也不能怪他矫情,实在是有人心怀不轨。

    尽管他手上有些拳脚,一般人是不能把他怎样。

    但,毕竟双拳难敌四脚。

    要有人从背后套个麻袋把他扔进秦淮河,他可真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这天,常茂和朱棣去宋濂家中请教后,闲谈之间说起了旧宰相府的事情。

    宋濂本是个谨慎内敛之人,从不会在家中谈论朝堂上的事。

    这次也许是出于对老友的担心,才会和常茂二人说了一嘴,估计也是想让他们帮忙参详一下。

    “上位已有了回信,要从严处置处死李彬。”

    “今天老夫下值去找伯温的时候恰好碰到李相也在,他说京中久久不雨不宜在此时杀人,让伯温慎重考虑一下。”

    李善长敢当着宋濂的面说这些,也就是因为他觉着他这理由足够公允无私。

    “可伯温态度坚决,坚称杀了李彬天必下雨。”

    “两人最终也没谈拢,最后弄了个不欢而散。”

    别看史书上说刘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活脱脱一个堪比诸葛孔明般的神仙人物。

    但实则的刘基并没有想像当中那种仙风道骨的样貌,反倒长得和张飞有一拼,就连性格也不像文人那般圆润。

    不过,刘基身上的本事却是实实在在的。

    听了这些,朱棣便随之道:“刘先生当真厉害,这些都能预测出来。”

    “旱了这么长时间,百姓确也需要场甘霖了。”

    风雨雷电的形成取决于自然气象,若说刘基通晓天文地理预测出了何时刮风下雨,那倒也还能说的过去。

    可是,说杀了李彬就能下雨,那属实是有些天方夜谭了。

    历史上,李彬是杀了,可最终也没下雨。

    只是不知道的是,刘基这次只是预测失误,还是故意而为之了。

    宋濂叹了口气,道:“伯温就是太耿正了。”

    杀人与降雨有无关系,宋濂又岂能不知道。

    他想必已经和刘基做过交流了,只是结果有些不太理想。

    “学生回家的时候恰好路过刘先生家,学生顺路过去和刘先生聊聊吧。”

    宋濂和常茂他们说这些,不就是有这一意思吗。

    他劝不动,或许常茂他能有些效果。

    旁边的朱棣瞧这样,很快便道:“你们是不相信刘先生的能力?”

    “刘先生放出这话,必然是有此把握。”

    朱棣相信刘基的本事,但却还不够了解他。

    在宋濂看来,哪怕刘基知道杀了李彬不会下雨,为了杀了他故意放出这话也不是不可能。

    最主要的是,朱元璋尽管需要刘基参详风水,却也非常忌惮刘基这种通晓阴阳的本事。

    毕竟,谁都不愿把一个一眼就能看透你在想什么之人放在身边的。

    “刘先生本事毋庸置疑,这不是确定一下嘛。”

    “殿下先回去,我去趟刘先生那儿。”

    刘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也有必要再确定一下。

    其实,刘基性格耿介归耿介,但却也确实是个很有城府之人。

    他这么做,或许早有谋划了。

    常茂过去的时候,刘基正在看书。

    “刘先生!”

    常茂拱手行了一礼,被刘基邀请落座。

    “学生刚从宋先生那儿出来。”

    “听宋先生说,上位已有批示了。”

    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在刘基这种人面前,还是直来直去的一些好。

    刘基笑了笑,道:“是有,上位对贪腐向来深恶痛绝,像李彬这种害群之马自然不能留了。”

    杀个贪官是容易,可杀了之后呢?

    常茂道:“杀了李彬真的有雨吗?”

    若刘基真预料出来了,他必会是斩钉截铁的。

    就他那本事,就连朱棣都深信不疑,更何况是他自己了。

    刘基起身站起走至门口,道:“天要下雨,与杀人何干?”

    很显然,刘基自己也知道杀了李彬仍不会下雨。

    他这样做,无疑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那先生为何?”

    刘基转头望着常茂,道:“你也是个淮西人,你又为何要疏远中书省的那位?”

    他要不是故意和李善长拉开距离,他现在出门在外也不用带家仆了。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常茂往椅子上一靠,回道:“人风头太大了,不是个好事。”

    朱元璋或许是薄情寡义,卸了磨杀驴过了河拆桥。

    但,李善长又何尝就不骄纵。

    但凡他低调一下,也不至于走至群途末路。

    刘基走在常茂身旁坐下,道:“老夫若依了中书省那位,那老夫就成了他淮西的人了。”

    “聪明如你,上位会允许满朝都是淮西人吗?”

    常茂和李善长划清界限,不正也有这一原因吗。

    “先生不仅只因如此吧?”

    常茂把玩着茶杯盖子,沉吟了半晌才开口。

    “老夫元至顺年就中了进士,本想上报社稷下安黎民大干一场。”

    “奈何元廷苟且偏安不思进取,为招抚方氏兄弟,羁困老夫于绍兴三年之久。”

    “老夫本以为此生碌碌老于林泉,忽得上位赏识几次征召。”

    “上位果敢睿智有恒心,又有纳谏之心肯听谋臣意见,在上位麾下老夫才终一展抱负。”

    “然,时过境迁天下定鼎,现在的大明并不再需老夫胸中这一腔抱负了。”

    “现在上位需要的是一个能与淮西派系抗衡的人,好避免这庙堂成为淮西人的一言堂。”

    “历朝历代中,这都是司空见惯的。”

    “只是,老夫不想做那枚棋子。”

    “老夫读了那么多的书为的是天下社稷,不想蹉跎于这种党争之上。”

    “更何况,老夫若留下牵制淮西人的话,必然会有见风使舵之人来攀附老夫。”

    “国朝初立党争即起,这对大明的现在和将来来说并不是个好事。”

    说着,刘基在常茂身边坐下。

    “老夫这辈子所见形形色色的人也不少,你是唯一一个让老夫参不透之人。”

    “老夫说的这些你或许也能想到,但老夫还是想劝你仔细考虑一下老夫说的话。”

    “这于你自身也有莫大的好处。”

    常茂能想到刘基这样做会有这样的原因,却没想到考虑的会是如此深远。

    只是,朱元璋是那么好说话的人吗?

    “上位那儿...”

    刘基莞尔一笑,道:“基能做的了自己的主。”

    换句话说,他只管做自己的主,至于结果往哪儿发展他也就听天由命了。

    “就这样吧,老夫自有决断。”

    “你先回去吧,明天还有课。”

    刘基能与常茂说这些话,估计也是出于欣赏他。

    只是,刘基还有些没说。

    不管是身处他那个位置,还是人生在世,哪有那么多事事遂愿。

    就像李彬之事,何尝不是因李善长一箭三雕逼迫至此。

    刘基若依李善长的话赦免了李彬,那刘基在别人眼里大有依附淮西派系之意。

    倘若不听李善长坚持杀了李彬。

    一旦天没下雨,那李善长就可借此机会攻讦刘基祭坛下杀人伤了天和才导致如此,完全可借此机会把刘基赶出庙堂。

    成与不成,至少有一半的机会。

    至于最后一雕,李善长也可因此再得淮西人的好感,好使他在淮西人当中的威望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