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散文集
繁体版

第3章 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持续了约800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他在西周时期的战争中打败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东周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西周时期是周朝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周武王在建立周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分封制、宗法制等,使得周朝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同时,周朝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诗经》、《周礼》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周时期是周朝的衰落时期,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是周朝的分封制度逐渐瓦解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政治不稳定。战国时期是周朝的最后一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国家政治彻底瓦解。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亡了周朝,结束了周朝的统治。

    总的来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风貌等方面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周朝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存在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一、周朝的兴起。周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周朝的兴起是在商朝衰落的背景下发生的,商纣王的暴虐和荒淫无度导致了朝野上下人心离散,这为新兴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周部落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历时791年,传国君37位。周朝的兴起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的贡献,比如治水的大禹、商人的祖先氏、周部落的祖先氏等。周文王和姜子牙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对明君贤臣。

    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国力继续提升。公元前1046年2月,周武王再次大会诸侯,集结九个诸侯国联军开始伐纣。纣王的残暴早就不得人心了,奴隶军队纷纷倒戈,纣王大败。眼见大势已去,纣王登上摘星楼,自焚而亡。相国500多年的商朝也就此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大赦天下,大封诸侯,又一个强大的王朝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周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周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周朝的制度。周朝的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周朝的制度主要包括社会结构、封建政治制度和宗法制度三个方面。

    周朝的社会结构分为四个阶层,即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国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贵族包括封国君主、政府高级官员和武官,平民是自由民,奴隶则是被征服的部落或俘虏。这种社会结构的界限非常明显,不允许逾越,而且通过礼教来加以强化。

    封建政治制度是由元首分封贵族到各地建立封国,统治平民和镇压奴隶。周王朝的国王以首都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而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20个或30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

    宗法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主要是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周王朝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度,但如果父亲遗留下来的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就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宗法制度以母亲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庶”,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庶子即令比嫡长子年龄大、有才能,都不能继承。这个制度虽然不能根绝阴谋、流血和战争,但至少已成功的阻止或避免更多次的阴谋、流血和战争。

    总的来说,周朝的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社会结构、封建政治制度和宗法制度,都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三、权臣夺位。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有一个瓶颈期,当政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三第四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这个时期是政权最脆弱的时期,如果统治阶层没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就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的瓶颈危机。

    周王朝的瓶颈危机,于第二任国王姬诵即位后就出现了。姬诵剥夺了他的叔父姬旦的一切权力,两年后又将有所行动,姬旦被迫逃亡。这个时期,周王朝的东方疆土全部陷落,人心恐慌,中央政府动摇。姬旦只好作孤注一掷的亲征,经三年苦战,终算把“三监”联军打垮。瓶颈危机结束后,姬旦乘胜加强在东方的统治力量。

    然而,姬诵并没有能够稳定政权,他的统治也面临着危机。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宫继位,但很快就被废黜。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周王朝的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各种权臣相继夺位,直到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才使周王朝重新稳定下来。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权臣夺位是历史上常见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政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三第四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这个时期是政权最脆弱的时期,需要统治者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来应对各种挑战,才能使政权稳定下来。

    四、周朝的兴盛。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兴盛和发展离不开周公的辅佐和成王的英明领导。在周公的帮助下,成王成功地代管朝政,使周朝度过了七个春秋,实现了先王的遗愿,把周朝从立朝带向了兴盛。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成王的叔父。在成王年幼时,周公就开始辅佐他,帮助他处理政务。周公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善于团结人心,处理政务得当,深得成王的信任和敬重。

    周公在处理政务时,非常注重礼仪和法制。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和法律,使周朝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同时,他还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推广了儒家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为周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还非常注重军事建设,他在东征平息“三监之乱”时,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打败了叛乱的军队,使周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同时,他还注重边防建设,加强了周朝的防御能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也是周公的侄子。在周公的辅佐下,成王成为了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注重民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周朝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成王注重农业生产,他推行了“田制”,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他还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行了“市制”,规定了市场的管理和交易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成王还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他推广了儒家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使周朝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他还注重外交和联姻,加强了周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周朝的兴盛离不开周公的辅佐和成王的英明领导。周公善于团结人心,处理政务得当,注重礼仪和法制,加强了军事和边防建设,为周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王注重民生和经济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文化和外交建设,使周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不避猜忌摄政临朝。武王离世后,周朝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稳定局面成为了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周公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非常强硬的决定,他不避猜忌,亲自摄政临朝。虽然这种方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和猜忌,但是周公坚定地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他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让周朝在短时间内稳定下来。周公的这个决定最终证明是正确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稳定了周朝的局面。

    2、亲自率兵东征讨逆。亲自率领军队东征,讨伐叛乱的诸侯,平定了“三监之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地位。这次东征也是周公辅政七年里的一项重要功绩。除了军事方面的成就,周公还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还推行礼乐制度,提倡儒家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为周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助成王再封诸侯。周朝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消灭了管、商、徐、奄、薄姑等诸侯国,这些土地空出来后,周朝王畿并不可能全部收归,因此需要对这些土地进行新的敕封。周公为此特请成王再封诸侯,成王接受了周公的建议,重新对这些土地进行了分封,并追加敕封了文、武两位先王时期的功臣后人。宋、卫、聃、唐(后改为晋)、楚等国获得了朝廷的分封,成为被周朝认可的诸侯国。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控制管理,也符合武王以藩屏周的设想。

    4、监造东都洛邑。早在武王灭商之时,姬发就意识到王都丰镐离中原过远,不利于朝廷对东部地区的管理。于是,武王和周公商议,在洛邑营建东都,并将国家重器九鼎暂时存放在这里。可惜,武王早逝,周公托孤之人,肩负完成东都建设的重任。周公督造下,洛邑很快落成,成为周朝的东都。为了表示东都的建成是在东征之后,取“完成周朝一统河山”之意,命名为“成周”。相对的,周朝的首都丰镐是王朝的宗祀所在,因此被称作“宗周”。东都洛邑的建设,不仅加强了朝廷对东部地区的管理,也为周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周公的督造下,大量的顽固殷民被迁到洛邑,一方面加强监管,一方面作为劳工来加快东都的建设。这些人的劳动力,为东都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总之,东都洛邑的建设是周朝兴盛的重要标志,也为后来的周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与召公一起分陕而治。周公、召公是周朝初期的两位重要官员,他们在管理王朝方面功不可没。为了更好地管理周朝,他们决定在陕塬这个地方分而治之。陕塬位于河南SMX内,正好处于周朝当时所控疆域东西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周公、召公在此地立石柱为界,分别管理东西两个地区。召公主抓生产,管理陕塬以西的地区;周公则执掌军控,管理陕塬以东的地区。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管理更加平衡,也为东征及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分陕而治的方式不仅消除了周公、召公之间的芥蒂,也为周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朝的兴盛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文化、科技等方面有所突破。周朝的礼乐制度、甲骨文等文化遗产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周朝的铁器制造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战争打下了基础。

    6、完善礼乐为周朝治国之法。早在周文王时期,周人就开始注重礼法,通过礼法的运用,成功地平息了虞芮两国的纷争。随着武王的登基,周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武王决定以礼乐来教化管理国家。尽管武王只是定下了礼乐治国的大方向,但这一方向却成为了周朝治理国家的基石。周公东征后,开始着手制礼作乐,逐步完善了礼乐制度。通过礼乐制度的完善,周朝成功地规范了尊卑等级和各项行事之法。同时,周朝还创作了《象》、《酌》等典乐,用来歌颂先王、教化民众。这些典乐不仅是周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周朝以礼乐治国的重要体现。

    7、建立强大的军队来拱卫王畿。在“三监之乱”爆发后,周公认识到即使有众多姬姓诸侯作为王畿的屏障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周朝中央也需要有更强大的军队保护才能更安全。于是,周公筹建了“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作为王畿东西两边的守护,再配合丰镐都城内的虎贲之师,形成立体式防御体系。除了“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以外,历史记载中还有一个名为“殷八师”的部队。有不同的说法,但笔者认为最可信的是“殷八师”就是“成周八师”,因为之前在殷地,后来又迁到成周,所以改了名。这些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周朝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周朝的军队不仅在保卫王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征战中不断壮大。周武王在西周末年,率领军队攻打商朝,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军队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8、作《无逸》劝诫成王。周公在替成王代管朝政的同时,也不忘对这位年少天子进行培养,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天子。周公写下了一篇名为《无逸》的文章,以殷商如何从兴盛逐步走向衰亡为例,提醒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不恤民情。他希望成王能够时刻记住文王创业之艰难,勤勉于政务、注意体察民情,成为一名合格的一国之君。周公的辅政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侄儿稳定了局势,让周朝逐步走向兴盛。七年之后,成王长大可以亲政,周公主动还政于天子,自己北面就臣,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辅佐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