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巨商
繁体版

245、山寨

    从晋江撤回湄洲岛后,丁启桢的心情就一直很郁闷。

    明明我玉树临风,马公子只是中人之资……

    明明我文采风流,马公子只是粗通文墨……

    明明我情深意长,马公子只是横刀夺爱……

    好吧,其实丁启桢胸怀坦荡,心里即便产生过上述这些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

    之所以感到郁闷,在于他已经意识到,若是这样按部就班地发展,自己永远追不上马公子的脚步。

    因为在陈埭民团日渐壮大的同时,白马庄保安团也在成长,甚至速度远远快于自己。

    长此以往,陈埭民团与保安团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永无超越对方的可能。

    陈埭民团别说灭掉白马庄了,能否自保都成问题。

    等到白马庄举旗造反的时候,必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丁启桢知道真要是到了那一刻,自己手头就算有几个陈埭民团,都不是白马庄的对手。

    这些天,丁启桢一直与刘飞等部下商议,陈埭民团的出路何在?

    或者换句话说,陈埭民团要如何才能击败白马庄保安团?

    最终他制定的策略,没有什么新意,无非还是学习对手,模仿对手,最后超越对手。

    丁启桢细细地梳理一遍白马庄崛起的历程——

    破落户在野外捡到了一笔横财,换在后世就叫挖到第一桶金,然后搭上中左所的路子,将捡到的珍宝兑换成大量的白银,用这些银子买田地,修水利,募工匠,建工坊,随后便与陈埭丁家、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左所三家达成贸易协定。不得不承认,马公子的生意头脑让人拍马都赶不上,一系列的畅销新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经由三家经销商通过海贸发卖到世界各地,丁启桢知道的就有罗刹国、高丽国、辽东后金、蒙古、日本等地,听说尼德兰人不仅在南洋销售白马庄的货品,还将其售卖到天竺、波斯等地,甚至返运至泰西诸国,赚了无数金银。

    本来,丁启桢想要在陈埭复制白马庄崛起的模式,只可惜工坊还没投入正式运转,就被可恶的保安团打上门来,沦为一片废墟,马公子的做法,真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建造工坊的计划流产后,丁启桢并不死心,又盘算着在江浙一带重起炉灶——现如今陈埭民团家大业大,人吃马嚼不是一个小数目,仅凭两个盐场的收入,已经颇为吃力,他急需开辟一个新的财源供养部队。

    可惜这个方案被家主否决了。

    理由很简单,江浙地区对于丁家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区域,那里遍地豪强,外地人想要在那里设立工坊,只怕困难重重,即便这个人是丁三公子也不行——他总不能常年呆在那里。

    最后,丁启桢退而求其次,新的工坊选址在霞浦,主要是考虑到那里近海,便于运输货物,更重要的是那里隶属于富州府,远离南安城白马庄。

    即便如此,丁启桢仍是小心翼翼地保守这个秘密,仅有几个心腹知道此事。

    由于整个胡建的工匠,几乎都被白马庄搜罗一空,新的丁氏工坊,实在找不到干活的人,只能花大价钱从江浙甚至更北一些地方招募。

    丁启桢虽然是个学霸,但对于百工并无涉猎,那些招募来的工匠,让他们听命行事尚可,若是要他们研制开发出什么新产品,那是万万做不到。

    丁启桢也没打算自己搞研发,他采用最便捷同时也是见效最快的办法,那就是彻底山寨白马庄的商品。

    玻璃制品这些黑科技产品,丁氏山寨工坊当然没法搞定,不过像卷烟、白酒、砂糖这些货品,仿造的难度不算太大。

    早前丁启桢就通过多方安插眼线,打听到这些货品生产过程中零星的工艺,再结合工匠们的试验,没花多长时间就搞出了产品,质量虽然跟白马庄有一定差距,但这个时空严重缺乏这些商品,只要放低利润,价格卖便宜点,想要卖出去并非难事。

    丁启桢抽空去视察过两次,丁氏山寨工坊在丁大头的掌管下,勉强算是步入了正轨,只是目前由于受限于工匠和原材料供应,产量较低,能够提供给陈埭民团的经费不太充裕,却也大大地缓解了丁启桢经济方面的压力。

    山寨完白马庄的商品,丁启桢决定开始山寨保安团的武器。

    其实他也有考虑过原创,主要是因为觉得马公子不过区区一个土财主,既然马公子能够持续不断地生产出新式武器,那么身为大明学霸的丁启桢,有足够的信心在智商和学识两个方面,全面碾压马丁。

    没有足够的经验,当然不可能凭空想象出一种武器。丁启桢苦思冥想,决定借鉴前人的智慧。

    他翻遍古今中外军事方面的书籍,想要从中寻找关于火器的灵感——

    很可惜,殚精竭虑翻找多日的书本,却依然找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那些书里描述的火器,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粗制滥造,要么试制出来威力平平,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比较靠谱的图例,参考借鉴更是无从谈起。

    彻底失望的丁启桢,只好把那些费劲心机找来的书,全部扔到一边。

    无奈之下,他只得放弃原创的念头,把山寨进行到底。

    保安团的手雷和火炮,都是可以山寨的对象,丁启桢决定就从这两样东西开始自己的山寨火器之路。

    考虑到火器的重要性,这个工坊就设在湄洲岛靠近外海的僻静处,丁启桢安排了几处的岗哨,确保外人无法靠近此处。

    不过他手底下没有熟悉火器和铸炮的工匠,当然整个胡建也找不到几个——都跑去白马庄了,此前的燧发枪业务,除了直接购买白马庄成品外,也是外包给蒲田郭家。

    这点小事难不倒丁启桢,他写信给在杭州府为官的同年,请他帮忙找寻十几个懂火器会铸炮的工匠,直接派人送到湄洲岛给他。

    以丁启桢的人脉和掌握的资源,没几天就搭建好了铸炮的工棚,备齐了所需的铜料,此时杭州府送来的工匠也乘船抵达湄洲岛。

    丁启桢大笔一挥,模仿保安团步兵炮的样式,即刻铸造10门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