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情
繁体版

第5章:移居围屋落地生根

    孙顺贵听了这些闲言碎语犹如冬天里冷水浇身浑身冷透了,再也没有往日的兴奋和勇气。

    孙顺贵是不是被高兴冲昏了头?怎么就不好好地盘算盘算自己的能力,到时候半途而废空欢喜一场,岂不是成人笑柄?

    孙顺贵闷闷不乐,看见刘殷也没有了往日的热情。

    “孙大哥怎么啦?”刘殷百思不得其解,一夜光景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伤了感情。刘殷不好直接去问,不明真相也不好开口,只得使出罗远先生去探个究竟。

    孙顺贵和罗远也是无话不谈的知己,朋友来问也不隐瞒只好实话实说。

    罗远把实情告诉刘殷。

    刘殷听后哈哈大笑:“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孙大哥还是不了解我的为人和实力。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如果没有看清孙大哥的义气和真诚,是不会轻易答应合作的。”刘殷这些年确实也赚了些银两。

    罗远找孙顺贵把原话相传,打消了他的顾虑。孙顺贵很是感激!

    晚上,朋友仨又聚在一起畅饮,几杯酒下肚谈到破晓方才散去。

    刘殷带领自己的团队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完成了围屋大门的建筑工程。

    龙南有一单工程按预定开工时间已经超二个多月了,东道主催得紧,再搪塞就不好意思了。

    刘殷建议暂停工程建设,自己的团队要去龙南开工。农忙将至孙顺贵一家人也该忙农活了。

    刘殷说:“大哥,现在围屋大门已经竣工,四周围墙也完成2米高。后续工程可以慢慢完成,不要操之过急。您也歇一歇,料理家务忙活农田。一家人为建围屋不惜劳苦,付出很多,我很感激!”

    “贤弟这般说话我不爱听,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业。大家都很辛苦!你为了围屋事业几乎把十几年的积蓄都花光了。我欠你的多几十倍、几百倍,祖祖辈辈难于报答!”孙顺贵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心地善良、憨厚淳朴、老实本分。

    刘殷与他为伍展宏图,就是看准了他的人品。

    第二年,刘殷派儿子良友去南坑参加工程建设。一是磨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志;二是跟着孙伯伯学习怎样做人、做事;三是学会管理家务。

    父亲把建房经费交给他,要他学会记账、付账。

    当然,只是充当助手而已,一切的一切得依托孙顺贵伯伯把关。

    刘良友十六岁了,常年跟着爷爷夯实了文学根底,能写会画才华横溢,一副羞答答文绉绉的样子。

    这样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来这里挑砖、和泥、扛木头,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伟大。

    几天功夫,刘良友全身酸痛直不起腰来,手掌磨起了血泡,肩膀红肿得放一根针都会感觉剧痛难忍。孙顺贵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不想让他继续干体力活。

    “侄儿,如果你信得过,建房的事务就交给大伯全权处理。你帮助伯伯、叔叔管好那几个野孩子,教他们读书、写字、画画。不知侄儿意下如何?”孙顺贵用商量的口吻说。

    刘良友知道大伯是在宠爱自己。

    这么大了也该劳动磨炼磨炼自己,增强体质改造世界观。但看到大伯、叔叔的几个孩子整天无所事事到处撒野,确实需要有人管教、好好读书了。刘良友顺水推舟答应了大伯的要求。

    孙顺贵请木工师傅做了几张简易的课桌椅,在自己的小客厅办起了私塾学堂。

    刘良友跟着爷爷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办学堂可说是得心应手。

    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是上课有模有样,讲的头头是道。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少先生。

    刘良友和孩子们打得火热,同吃同住与兄弟相称,教育他们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学会感恩。

    课余时间带着孩子们到工地参加劳动,添砖加瓦、端茶送水。

    三年建设,永兴围建筑形成规模,是赣南客家围屋群的一枝独秀。

    围屋东、南、北三面环水、悬崖峭壁,只有西边一条道路通围屋,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围屋大门顶上的瞭望口、枪炮口能在道路几十米范围内全覆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为了增强防御功能,围屋的大门用火砖砌成高3.8米、宽2.8米、厚1.8米的拱形门,坚固、宽敞、威武,硬厚木门正面钉铁皮,门内用大木杠为闩。四周围墙用三合土夯实,墙壁厚0.8米、高6米,可承受轻重武器射击。围墙上面连体盖楼房,留许多小窗口,既是瞭望口也是射击孔,交叉射击而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围屋内有储水池、地下粮仓、畜圈等生活设施。

    住在里面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刘殷选了个黄道吉日全家乔迁,移居南坑永兴围落地生根。

    父亲年老多病不愿意跟着迁徙,刘殷不好强求,知道“人老思故土,叶落归树根”的道理。

    刘殷放心不下父母,决定留下二儿子明成在父母身边,一是给爷爷奶奶以亲情依托,生病时端茶送水、熬汤喂药;二是要爷爷传授文化知识、接受教育。

    爷爷奶奶也舍不得两个孙子都离开自己。

    搬家队伍来到南坑真君水口庙。

    刘殷看见许多熟面孔在茶亭守候,那些老朋友步行五里迎接他的到来。

    这是他亲自设计建造的庙宇,少不了进去敬奉朝拜,求菩萨保佑他一家人住在围屋身体健康、人财两盛、世代荣昌。

    围屋门口,一伙年轻人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那气氛比娶亲好事还热闹,比州府巡抚造访还隆重。刘殷感激得热泪盈眶。

    孙顺贵兄弟仨几天几夜没个安稳,磨豆腐、杀猪、斩鸡鸭忙于准备“欢迎宴”暨刘殷的“乔迁酒席”。

    下午,全村各户代表聚合围屋拜访刘殷家人,送来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和部分家具。

    刘殷是个知情达理、与人为善、仗义执言的好人,总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晚宴,人们折腾到十点半方才散去,几个人搀扶着喝得酩酊大醉的大叔回家。

    刘殷也喝得高倒床便呼呼大睡。

    乡亲们要求刘良友继续办私塾教孩子读书写字。

    学堂设在刚建好的刘家厅堂,家长出钱请人做好了课桌椅。

    刘良友不提酬金,家长给多少无所谓。孙家的孩子一定不收银两,那是兄弟不是学生。

    刘氏肖夫人来到这里有些不习惯。虽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但是人生地不熟心中有些压抑。

    孙家几位大嫂、弟妹看出她的心事,每次劳动回来都会过去看上一眼,聊上几句。

    晚上几个女人凑在一起说说笑话聊聊家常。她们每聊完一个话题总会相视而笑,感人之处会流下幸福的泪水。

    肖夫人颇感温暖,庆幸自己遇到好人,享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幸福感。

    刘氏肖夫人也是在家呆不住的勤快人,天天跟着大嫂、弟妹们一起下田劳动。

    时间久了孙家过意不去,索性把猪路口二坵田划在刘殷名下。大家在劳动中陶冶情操创造财富。

    在这里定居就要有田地山林做后盾,确保生活无忧。

    那年代南坑也是地广人稀,只要勤劳到处都能开荒种粮。

    刘氏肖夫人要给孙兄一些碎银,作为转让良田的垦荒费。

    孙顺贵有些生气:“弟妹这样就见外了,我和殷弟情深似海无法用金钱衡量。我家劳动力多,只要辛勤劳动增加十亩八亩良田不在话下。”

    “猪路口”是南坑村最肥沃的产粮基地,是乡亲们的粮仓。

    传说这里曾经是湖底,淤泥沉积一米多深。马鞍凹决堤后这里杂草丛生,一百多亩地一片翠绿,大风拂过波澜起伏。

    晚上,周边山林深处的野猪成群结队去那里觅食,草根是它们的美食。

    绿草丛里留下了一条条野猪路。人们开荒时起名叫“猪路口”。

    这里虽然已经垦荒种粮,但野猪依然晚上出来捣乱。每家田边都得搭个看守棚,备有猎枪、刀棍等器械,驱赶野猪保护农作物。

    刘氏肖夫人虽然有了自己的良田,但她没有耕牛也不会耕田,这些农活还得孙家代劳。

    “弟妹,这两亩田归你,产粮也归你。你只要在农忙季节帮帮忙就行了。”孙顺贵说。

    多么淳朴、善良的异姓兄弟啊!

    刘氏肖夫人心存感激也不好推辞,只好把孙家恩情牢记心中。

    农闲季节妇女们去山上拾柴火、烧木炭、捡香菇红菌。

    下雨天大家聚在一起纳鞋底、做衣装,日子过的优哉游哉,好一个地上天宫世外桃源。

    从此,刘、孙以兄弟相称,两姓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刘殷每次回家都会捎带许多物品,尤其是家乡难买的洋火、洋油、洋皂等西洋紧缺物资。刘殷回家顾不上喝口水就走家串户分发物资。小孩会把刘殷围住,“大伯、大伯”叫的亲热。刘殷把糖果饼干塞到小孩手上,摸摸小脑袋询问读书情况。

    孙家兄弟上山采回的香菇、木耳,打猎的麂子、野鸡也会按户分配大家共享。

    刘殷分发压岁钱,刘、孙各家孩子人人有份,人人平等;给老婆买布料的同时给孙家大嫂、弟妹各备一份;

    哪家要砻谷、筛米、汤粉皮、做粄,几位兄嫂一哄而起抢着干……。

    永兴围刘、孙两姓隔街而居门当户对。他们团结协作共建和谐文明围屋;他们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塑造了无可抗拒的围屋精神。

    这个强有力的精神,助推了围屋道德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以后的兴旺强盛奠定了基础。

    后人用八个字概括了围屋精神:“团结、互助、忠善、奋进”。这种凝心聚力的精神,是永兴围屋的强盛之魄。

    话说刘殷的长子刘良友继承祖业办私塾,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培养学生。

    刘良友十八岁,长得挺帅,俊逸中透出文雅,彬彬有礼。他头发很长、很黑,非常光润,而那神采飞扬的眼神显得聪明睿智。

    有一位少女每天送弟弟上学,待在教室不愿离开,时而找借口与刘良友老师搭讪。

    从女孩的言谈举止中不难觉察那是暗恋上了刘良友老师。

    这个女孩是谁?

    请看第6章:情投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