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情
繁体版

第13章: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团结、互助、忠善、奋进”凝心聚力的精神,成了刘、张、陈三姓的祖训家规。围屋精神代代传承成了佳话和世人的楷模。

    刘家祖堂神龛上方挂着三张画卷,平时卷起不让人看,只有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才会展开让后人敬奉朝拜。中间画像是刘殷,左右两边孔子、华佗画像。

    据说这三幅画都是刘良友的手笔。刘家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祖传医术医药世家。

    刘殷公称: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是最高尚的职业,教育子孙要代代传承。他的两个孙子,鹏波行医越波教书。

    从此,鹏波公把医术代代相传,越波公系下代代都有教书匠。

    这三幅画像象征刘家祖训,告诫后人时刻铭记在心。

    刘家祖堂从刘良友创办私塾学堂以来,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重视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为南坑村培养了一批批社会有用人才。

    刘家私塾学堂常规招生三十左右,学费没有固定多少,有钱人多一些,穷苦人少些,围屋的孩子不收学费。这是刘良友先生传下来的规矩,大家也认可。

    刘家不是靠办私塾养家糊口,田租、店租足以确保全家生活无忧。

    刘象禹是刘家长辈,也是私塾学堂的老师。私塾学堂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连续读五六年,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二三年就有可能休学。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给老师上课带来困难,需要分组、分科,甚至一对一进行授课。

    刘德岗是长子,有时间也会顶替父亲上课。

    他对学生随意性较强,教学方法灵活,讲课妙语连珠趣味性强。只要他来上课学生会欢声雀跃,读书也会特别认真。刘象禹知道自己年纪大,也该退位让贤了。

    “儿子,我年纪大有些力不从心了。我把这些孩子交给你,希望你有所担当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刘象禹对儿子说。

    “谢谢父亲的信任!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希望。”刘德岗毫不客气地接下了教育后代的光荣任务。

    端午节前一天是“节敬”日,学生家长会来给老师送礼,顺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刘象禹趁机把自己的决定向家长和学生宣布,也想看看家长的反响如何。

    家长们都知道刘德岗德才兼备,也经常听孩子们反映德岗老师对学生好,讲课水平高,怎么会有异议呢?

    刘德岗老师三十多岁,身高一米七左右,身材不瘦不胖,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声音很响亮。他对待学生平易近人,对教学工作非常严谨。他像父亲一样,照顾着每一个孩子。

    刘象禹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完全沿袭传统的注入式。凡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教学内容,新生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老生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教学诗词楹联。

    刘德岗老师教学方法有所创新,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小案例、小故事透彻教学内涵,学生经历“听、说、读、写”的过程,学得快记得牢。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现实运用教材,天文、地理、计算和部分著名文学作品。

    刘德岗老师非常重视课外阅读,专程去县城购买书籍,在学堂隔壁小房间办起了阅览室,允许学生把书借回去看。

    话说孙家返祖归宗围屋易主,引进善良人家陈茂仁、张斗养,成了刘、陈、张三姓主人。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再有修养再有修德的人也有寿限总有人生终点。

    小的长大了、变老了、恍惚中又殒了,唯有围屋精神永恒。刘殷、孙顺贵开基建造围屋,铸就围屋精神铁柱,已经传承七代祠孙。

    刘象禹年龄最大,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自然成了围屋第七任堂主。围屋三姓亲如兄弟,铭记历史传承围屋精神,以新姿态书写围屋事业发展新篇章。

    围屋刘世春、陈安昸、张金宝仨小孩年龄相当、性格相近,懂礼仪、讲义气,很讨人喜欢。他们在一起读书、写字、画画,尤其喜欢看书、讲书。

    刘世春是刘德岗老师的儿子,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儿子有几分惧怕,处处相让。但是刘世春蔼然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特别之处,久而久之也就毫无顾忌谊切苔岑。

    刘世春酷爱读书爱书如命,每每新书上架必他优先,有些霸道行为,大家敢怒不敢言。那是老师买的书,老师的书就是他的书,谁还敢生端异说?

    父亲每次出差回来,他第一个接背包然后探囊取物,要找的就是书。刘德岗知道儿子的爱好,出远门绝不会忘记买书。只要有新书、好书,再紧缺难买也会不遗余力买回来。

    清明节后第三天,刘德岗去大岭背老家祭祖,托关系走后门买了几本好书,其中有一本《三国志》。刘世春如获至宝找个僻静处看了起来,连最要好的陈、张兄弟都被蒙在鼓里。

    他们仨是形影不离的铁杆兄弟,见不着影自然四处寻找。陈、张在围屋内外找了个遍,终于在梨树园里抓个正着。

    “好啊!你这个混蛋找得我们好苦,在看什么神秘书啊?”刘世春正看得入迷,哪有心思理睬他们的责备?

    啊!原来是《三国志》,早有耳闻的好书。两个顽童同时扑上去,抱住刘世春的手臂,一阵戏耍争来抢去,嘻嘻哈哈扭成一团。刘世春惧怕把新书弄脏弄破,只好答应六只眼睛同时看这本书。

    这怎么行?看书速度快慢不同步,且刘世春已经看完二回,不想返回去看,也没有耐性等他们追上来。

    陈安昸建议,说:“世春哥,我看这样行不行?一本书三个人同时看不现实。你先看,我们不看。但是,你每看完一回要停下来讲给我们听。”

    “行!我现在就把第一回讲给你们听。”看书和讲书是刘世春的强项,从小父亲严格要求他“听、说、读、写”要同步训练。

    刘世春把书合上,用自己的话口述《三国志》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军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

    次日,刘备、关羽、张飞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

    一个讲的头头是道,二个听得津津有味。张金宝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没有回过神来。陈安昸往他肩上一拍“讲完了,发什么楞。”

    他看了看两人说:“我的大脑在重复一个关键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是多么的豪迈,侠肝义胆、生死与共、视死如归。”

    “我有同感,有这样的兄弟死了也心甘。”陈安昸说。

    “我们仨也结拜结拜,长大了从军保卫疆土报效国家。如何?”刘世春提议说。只见陈、张撸起袖子大声说:“行!正合吾意。”

    十几岁的孩子想象力丰富,爱模仿英雄人物。他们说干就干,学刘、关、张来个梨园三结义。

    陈安昸回家拿香烛;张金宝去祖堂偷来供品;刘世春把父亲泡好的一壶九龙茶拿过来。

    在一棵大梨树下,点香烛、摆供品,洒满三杯香茶。三人跪地而拜,然后说誓言:“苍天为监梨树作证,今天我们仨义结金兰,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传承围屋精神,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言毕,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按年龄拜刘世春为兄,陈安昸次之,张金宝为弟。

    刘德岗从里间出来,看见儿子拿走了茶壶、茶杯,就尾随过去,躲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看个究竟。他看见孩子们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不像儿戏,索性给他们上一堂励志教育课。

    “好!说得好,有理想,有志气。”刘德岗老师使劲拍手称快。

    三个毛小孩看见老师来了有些不好意思,慌忙在土坎上垫些枯草扶老师坐下。

    刘德岗老师坐下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见解:“刘、关、张三个人能结拜为兄弟是因为他们都讲义气,甘于承担风险。不仅有义,他们还志同道合。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他们是历史的英雄人物。”

    “我们现实中也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刘殷公和孙顺贵公是异姓兄弟,他们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同心合力建起了永兴围屋,靠智慧和双手发家致富,使围屋兴旺发达不断壮大;在刘象文和孙景祥前辈的领导下,围屋刘、孙两姓志同道合、精诚团结,面对疫情肆虐,封围屋抗疫情,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让疫情扩散,保护全村人的生命安全。这是英雄壮举,这就是传为佳话的围屋精神。”

    “这告诉我们:如果想有一番事业的话,就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帮助,同舟共济。为了自己的理想,就有无穷的力量去抗争。”

    刘德岗老师最后说:“我们从小要树立自己的理想,认真读书,发奋努力,向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除了要有理想有志向,还要去面对它,挑战它,克服困难去实现理想。”

    前面所述一场瘟疫围屋伤亡惨重,孙家妻离子散逃亡福建泉州。

    花甲三个轮回后的一天,天妖作孽灾难再次降临。

    不知围屋的命运如何?

    请看第13章: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