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情
繁体版

第6章:凝心聚力的围屋精神

    清代至民国初是私塾发展鼎盛时期,无论是喧闹的街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均能见到身着青布长袍,头髻一条长辫的塾师。在私塾课堂能看见老师摇头晃脑教乡童“之乎者也”的情景。

    南坑是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以前没有私塾学堂也没有老师会来这里教书。

    刘良友来了以后,孙顺贵请木工师傅做了几张简易的课桌椅,在自己的小客厅办起了私塾学堂。

    所谓的“私塾学堂”是孙顺贵在自己的小客厅用餐桌做讲台,下方摆几排桌椅做学生的课桌。课堂小只能供八个孙家的孩子读书。

    刘良友模仿爷爷教书,办学堂可说是得心应手,也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别看他年纪不大,上课讲学倒是有模有样,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少先生。

    刘良友和孩子们打得火热,教育他们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学会感恩。

    乡亲们闻讯纷纷要求把孩子送来读书。但是教室小、设备简陋容纳不了计划外生源,孙顺贵只好婉言谢绝。

    现在围屋竣工刘氏、孙氏都建了宽敞的祖厅。乡亲们见条件成熟,派代表与刘殷协商,要求刘氏发扬光大办好全村的私塾学堂。刘殷满口答应,办好教育培养人才是他的出发点,也是迁居南坑建设美好家园的蓝图一角,也是传承家族美德,彰显成功之士宽阔大度的善举。

    “儿子,乡亲们要咱们把私塾学堂办下去,还要扩大规模把教育做强做大,满足全村孩子们读书的需求。你意下如何?”刘殷把刘良友叫到跟前用商量的口气问道。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老爸,我也是这样想的,当了一年多的老师感觉很好。我爱上了这门职业,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刘良友同意继续办私塾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学堂设在刚建好的刘家厅堂。刘殷请木匠添置了课桌椅,购买了教学器材。

    父子俩齐动手,摆放桌椅布置教室。

    私塾是启蒙的初衷,学堂布置要严肃、美观。正中间祖宗牌位前悬挂“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以及“天地君亲师”的横匾额。画像和横扁刚好遮住了祖宗神位牌,不让孩子们看见以免惧怕。

    开学了,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学校报名读书。有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来观望,远远站着不敢进来。刘老师走过去把孩子们拉进来,办理了入学手续。

    刘老师不提酬金,家长给多少无所谓。

    围屋的孩子一律不收学费,自家孩子哪有交学费的道理?

    蒙童破门入学时,首先要跪拜孔子的画像,再恭敬地叩首私塾先生。每逢放学要集体列队,在孔子牌位前虔诚地鞠躬作揖,以示敬仰华夏文化的始祖。

    刘氏肖夫人来到这里有些不习惯。虽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但是人生地不熟心中有些压抑。

    孙家几位大嫂、弟妹看出她的心事,每次劳动回来都会过去看上一眼,聊上几句。

    晚上几个女人凑在一起说说笑话聊聊家常。她们每聊完一个话题总会相视而笑,感人之处会流下幸福的泪水。

    肖夫人颇感温暖,庆幸自己遇到好人,享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幸福感。

    刘氏肖夫人也是在家呆不住的勤快人,天天跟着大嫂、弟妹们一起下田劳动。

    时间久了孙家过意不去,索性把猪路口二坵田划在刘殷名下。大家在劳动中陶冶情操创造财富。

    在这里定居就要有田地山林做后盾,确保生活无忧。

    那年代南坑也是地广人稀,只要勤劳到处都能开荒种粮。

    刘氏肖夫人要给孙兄一些碎银,作为转让良田的垦荒费。

    孙顺贵有些生气:“弟妹这样就见外了,我和殷弟情深似海无法用金钱衡量。我家劳动力多,只要辛勤劳动增加十亩八亩良田不在话下。”

    “猪路口”是南坑村最肥沃的产粮基地,是乡亲们的粮仓。

    传说这里曾经是湖底,淤泥沉积一米多深。马鞍凹决堤后这里杂草丛生,一百多亩地一片翠绿,大风拂过波澜起伏。

    晚上,周边山林深处的野猪成群结队去那里觅食,草根是它们的美食。

    绿草丛里留下了一条条野猪路。人们开荒时起名叫“猪路口”。

    这里虽然已经垦荒种粮,但野猪依然晚上出来捣乱。每家田边都得搭个看守棚,备有猎枪、刀棍等器械,驱赶野猪保护农作物。

    刘氏肖夫人虽然有了自己的良田,但她没有耕牛也不会耕田,这些农活还得孙家代劳。

    “弟妹,这两亩田归你,产粮也归你。你只要在农忙季节帮帮忙就行了。”孙顺贵说。

    多么淳朴、善良的异姓兄弟啊!

    刘氏肖夫人心存感激也不好推辞,只好把孙家恩情牢记心中。

    农闲季节妇女们去山上拾柴火、烧木炭、捡香菇红菌。

    下雨天大家聚在一起纳鞋底、做衣装,日子过的优哉游哉,好一个地上天宫世外桃源。

    从此,刘、孙以兄弟相称,两姓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刘殷每次回家都会捎带许多物品,尤其是家乡难买的洋火、洋油、洋皂等西洋紧缺物资。刘殷回家顾不上喝口水就走家串户分发物资。小孩会把刘殷围住,“大伯、大伯”叫的亲热。刘殷把糖果饼干塞到小孩手上,摸摸小脑袋询问读书情况。

    孙家兄弟上山采回的香菇、木耳,打猎的麂子、野鸡也会按户分配大家共享。

    刘殷分发压岁钱,刘、孙各家孩子人人有份,人人平等;给老婆买布料的同时给孙家大嫂、弟妹各备一份;

    哪家要砻谷、筛米、汤粉皮、做粄,几位兄嫂一哄而起抢着干……。

    永兴围刘、孙两姓隔街而居门当户对。他们团结协作共建和谐文明围屋;他们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塑造了无可抗拒的围屋精神。

    这个强有力的精神,助推了围屋道德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以后的兴旺强盛奠定了基础。

    后人用八个字概括了围屋精神:“团结、互助、忠善、奋进”。这种凝心聚力的精神,是永兴围屋的强盛之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