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那片荒野
繁体版

第四十二章不想让您贫穷

    “爸爸,为什么借布的偏偏是您?难道,那个家穷的连一块蓝布也买不起了吗?真丢人。”

    李晓絮话刚说出口就后悔了。

    站在面前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父亲,他一定遇到了难处。

    “那块蓝布留着也是留着,谁都可以把布借走,可是,有一点我想不通,凭什么要拿我的布去给巧儿做书包?她要上学,怎么会连一个书包也没有?她没有书包,又与我何干?她们家实在太穷了,恐怕连肚子也填不饱,爸,你还是回来住吧!”

    此时,在李晓絮的脑子里,想着不该想又不得不去想的东西。

    李德明不知怎样回答女儿的话?怎样解释给她听?怎样不产生误会?一时间,他只能选择沉默不语。

    李晓絮早已不是小时候什么也不懂的她,说话的语气愈来愈理直气壮,带刺的言语更是多添加了一点刻薄,她想用这种方式,发泄对父亲不满,她是爱父亲的,也是怨父亲的。

    世界很大,李晓絮却很孤独,她比谁都懂,有父亲在,世界才更温暖,母亲早已不在身边了,只有父亲常回来看看。

    父亲的爱对女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有父亲在,李晓絮可以一个人坚强地生活,一天天地长大,对她来说,父亲是父亲,也是母亲。

    李晓絮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几句话,尽然问的父亲哑口无言,像这样,父女二人见面时的沉默场面,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

    父亲在沉默,他在想什么?李晓絮心里好难过,她为刚才说话无知后悔,有些不知所措。

    “爸,我只是不想您过的贫穷,如果那里不好,您可以回来吗?”

    “晓絮,现在不一样,你爸爸有新家了,不是说回来就能回来的。”

    李晓絮想起奶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她说这话的时候,总是伴着几声叹息,随后,也总是听见爷爷严厉地批评声:“老掉牙的话,还要讲?”

    奶奶听后赶紧走开,知道自己又犯了错。

    爷爷决定下来的事,永远都是正确的,谁再提起,谁就是触怒了他,犯了错。

    想起奶奶的话,父亲的尴尬,晓絮有些自责,她为自己刚才的无知,为自己不小心犯下的错,懊悔不已。

    李德明没有立刻回答,因为,他不愿把没有想好的话说出来,那样,只会伤了女儿的心,欠自己姑娘的,实在太多了,所以,把答案留在沉默里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就这样过了好一会。屋子里,父女两人谁也没有多说话。

    桌上放着干净的瓷杯,杯里是晓絮给爸爸泡好的茶。晓絮知道,这些茶叶是爸爸亲自带回家来的,说是清明时节采摘的好茶。

    大概李家寨山上的土壤不适宜长茶叶,所以,在李德明去了杨家以后的每一年,都会拿出一包用纸层层裹好的清明茶来,送到李家寨山上去。

    晓絮还知道,这些茶叶并不多,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包后,只看见很少的一点,是父亲作为礼物,专门孝敬爷爷和奶奶的。

    因为茶叶的事,就那么一丁点东西,李晓絮曾认为爸爸舍不得,太抠门,后来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有一天,她躲在门后,偷听过父亲和爷爷的对话:

    “爹,儿子真囧,除了那点清明茶,再也拿不出别的像样的东西来孝敬您了。”

    “好茶!够了,有它就够了!哪家没有个难熬的日子?苦日子就像你手中的清明茶,苦里自会带着甜。”

    看样子,父亲在杨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只能用清明茶来表达一份薄薄的孝心,感觉有些难看,爷爷对父亲这份特别的礼物却十分满意,对清明茶赞不绝口。

    李晓絮正是从爷爷那里,知道了有关清明茶的讲究。

    简单的说,让客人喝茶,是出于礼貌,让客人品尝少有的好茶,是表示诚意和敬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晓絮好像把爸爸当成了家里的客人。

    也许,对她来讲,每天在自己身边,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的是爷爷和奶奶,而爸爸远在另一个地方,在另外一个家里,因为一些原因,父女难得见面。

    渐渐的,李晓絮开始提醒自己:现实远比想象来的更残酷,与其埋怨,不如多替别人着想。

    父亲能回到李家寨山上,能常回家看看,看望李家寨山上的亲人其实能做到这点,已是不容易的事。

    虽然还是一家人,每一次团聚却都觉得不容易。血浓于水,异常珍贵。

    李晓絮每一次都想把最好的茶拿出来,在爸爸回家的时候,亲自泡茶。她好想见到父亲,希望最亲的亲人每天都在身边。

    杯子里正冒着热气。

    李德明端起茶杯,轻轻吃了一口温热适中的茶水。温和地看着女儿。

    “晓絮,那块蓝布是爸爸送你的生日礼物,本来就是属于你的东西,谁要是想用,当然只能向你借,还必须征得你的许可才行,如果你不同意,完全有理由拒绝任何人,爸爸也不能破例。”

    李德明话里充满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意。他尊重女儿的权利,哪怕只是来借用一块普通的布。

    如果晓絮不同意借出,他会想别的办法,绝不会勉强她,更不会责怪。

    到开学的时候,一定得给巧儿买一个书包,这是李德明已经决定的事,所以,一定要做到。

    晓絮猜的没错,现在,家里的情况不好,实在是挤不出钱去给巧儿买一个新书包回来。

    日子像是一天比一天难,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过的?

    晓絮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李德有些尴尬,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过日子?

    李晓絮并不讨厌巧儿。其实,她已经接受了比她小的四个兄妹,在她身上,甚至还能体现出做大姐姐的那种宽容和大度,这一点,李德明察觉到了,所以,才会想起向女儿借布的事。

    “爸爸,巧儿妹妹真的要启蒙念书了吗?真好!她长高了没有?”

    李晓絮一边说话,一边悄悄地走到近箱子,从箱底取出来那块闲置的蓝布。

    她已经把它偷偷地放进父亲带回来,挂在墙壁上的那个旧包袱里。

    李德明是背对着箱子的方向,所以,并不完全知道,女儿这时在做些什么。

    “晓絮,巧儿是要读书了,家里还没有给她准备书包,这是真的,她和你不一样,你是我的亲生骨肉,而她不是,我是继父;当父亲,就该尽自己的力量,同等对待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不能有偏心,不能因为她身上没有流着继父的血液而委屈了她,如果,她们因为被偏爱,上不好学,念不好书,那样,将来有一天,爸爸就会为自己不称职而感到羞愧,所以,巧儿的书包要有,作为你们的父亲,我会尽量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我想,你也一定希望你的爸爸能把事情做到更好。”

    父亲要向女儿借布,乍一听,有些荒唐,不可思议。

    可是,李德明觉得自己现在必须得这样做。

    家里穷只是其中一个原因,重要的,是想借此,让几个孩子懂得互相关爱,善意对待,加深他们间的情义。

    “爸爸,我快初中毕业了,柱子和巧儿也该念书了,往后,还有晓梅和晓兰,我是大姐,就把那块蓝布作为礼物送给他们,也能让他们每人都有一个新书包了;开学没有新书包,是会被同学们笑话的,我可不希望,我的兄弟妹妹们因为没有书包背而被人嘲笑。”

    李晓絮走到父亲跟前,答应借布。

    这是李德明意料之中的事。在几个姑娘中间,大女儿从小就跟着爷爷和奶奶一起,住在李家寨山上,生活艰辛,相依为命,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她有一颗金子般可贵的心,她心地最善良,还替父亲常年照顾着爷爷和奶奶。

    “嗯,这样好!晓絮姐姐远在大山上,还仍然不忘关心自己的弟弟和妹妹,我会把你的话转达给他们,弟弟妹妹们也定然会在心里感谢有这样一位好姐姐的!”

    李德明伸出手,想过去抚摸女儿,他突然把手缩回来,女儿长大了,一股温暖从他眼神里流出。

    晓絮成长了,她长的好快,亭亭玉立的姑娘,连个子都有她的娘高了。

    小时候的晓絮,样子生的楚楚可怜。李德明每次回到山上的家,看见女儿,就是再累,再忙,也总是要坐下来一会,把晓絮抱在胸前,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让汗水化作温暖,融进女儿稚嫩的心间。

    “爸,我不要他们谢我,我要别的。”

    李晓絮的眼睛里闪过一道亮光,调皮地望着李德明。

    “不要她们谢你,那你要什么?”李德明诧异地看着女儿。

    “这得让我仔细想想,不急着回答,反正,以后他们上学的时候,都有新书包,他们的问题解决了。”

    晓絮的眼神里,充满着对希望和美好的渴求。

    李晓絮想告诉父亲,她渴望要的东西有很多,可是,她在犹豫,开不出口。

    世上美好的东西本就谁都想要,想拥有。

    只是,李晓絮和别人不一样,她需要的东西还只能装在她的眼睛里,悄悄地埋藏在心底里。

    这双眼睛,在十几年前,望着母亲的背影哭泣过,乞求妈妈别离开,她需要母亲的爱。

    几年后,还是这双眼睛,在望着父亲的背影祈祷,祈祷爸爸幸福,早一天回到山上,重逢,团聚,一家人能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这双眼睛让善良人怜悯,时常会投过去怜悯的目光,说几句安慰的好话,同情正悄无声息地从外面爬进这双眼睛里。

    明媚的双眼,多么不想看见幽暗。

    晓絮多么不想过早地体会世间的离愁别绪,多么希望爸爸妈妈从新回到身边,可是,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无赖,她只能孤独的十字路口彷徨,期待。

    几位好心的姑姑,总是在走的时候朝她挥挥手,善意地对这双眼睛撒谎:“别怕,有我们在,谁也不敢欺负你;别担心,你爸爸很快就会回来接他的女儿,接爷爷奶奶和你,然后,一起下山,一起到一个幸福的地方去享福。”

    李晓絮不相信别人的话。不是不肯轻易去相信,她更想一个人静静地承受,接受该来和不该来到的一切。

    谎言从来就是骗人的,假的东西总会被拆穿,总有露出真面目的时候,在它出口的那一刻,就已经无法挽回伤害。

    忧伤是弱者才发出的气息,谁只愿当一个弱者?

    李晓絮早早地尝到了心酸和冷漠,世间的滋味除了甜蜜,难道更有多的是苦涩吗?她无时无刻不在期盼,哪一天,幸福真的来临,真的从天而降。

    李晓絮有自己特别独立的思想,决定还是告诉父亲自己的一些想法。

    “爸,我想好了,现在,我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也还不需要他们来谢我,只要他们记住我,记住书包是大姐送她们的就行,只有您在那里过的好就行。”

    李德明朝女儿点了点头,又笑了笑,表示尊重她的想法。晓絮没有变,她还像以前那样,还是天真无邪的女孩;晓絮也变了,她变得多愁善感,晓得担心起父亲了。

    不知道为什么,李德明突然感到难过起来,鼻子发酸。

    李晓絮一句“什么都有”,像一根钢针瞬间穿透了李德明的胸膛,无比疼痛。

    她什么也没有吗?说什么不缺?这辈子,父亲和母亲都注定亏欠她的。她是最好的女儿。

    想到马上就要毕业,今后做什么好呢?无所事事吗?继续呆在李家寨还是去外面闯荡?李晓絮的脑子里有了新的问题。

    “爸爸,将来有一天,你真的会带我们离开李家寨,离开这里吗?我听几位姑姑都说过,外面有幸福的地方,你会接爷爷奶奶和我去享福,这是真的吗?”

    接爹和娘去杨家住,两家人合并,在一起生活,这事李德明不是没有想过,在同杨玉莲结婚的时候,他就暗自下决心,今后使两家人居住在一起。可是,有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李德明办不到,根本解决不了。

    一是户口在两地,迁户口不容易;二是条件不允许,杨家就两间房,已经是拥挤不堪了;李德明就是想接爹娘去杨家住,恐怕他们也不会同意的。暂时还只能搁置两家人合并起来的主意。

    既然女儿心中有疑问,总得讲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李德明想着爹娘,想着女儿,想着现在的家,恨不得把心扯成两半。

    “晓絮,爸爸会的,姑姑说的都是真的,爸爸的每一天,都在朝那个方向努力着呢!”

    “哦,爸,我还是有些担心,杨家那边的日子好像真的是过的穷了一点。”

    在晓絮印象里,从来就还没有事情能难过高大威猛的父亲。他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他是天底下最慈爱,最智慧和伟大的父亲!他善良,慈祥,孝顺,公平,正义,在他身上,无论何时,都能让人看见很多的优点。

    其实,晓絮也只是随便地问一问,想证实一下,别人的话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有时候,当晓絮打破砂锅想问到底时,姑妈她们不是一个一个地躲着,就是闪烁其词,这使她觉得被人欺骗,特别难受,难道,她们都是在骗人吗?或者,幸福根本就是没有的事。

    晓絮实在想在父亲的面前,把那些事问个明白。多少次,她鼓起勇气,多少次又打了退堂鼓,她害怕听到一个否定的答案。

    虽然,她并不想在将来的某一天真的离开出生的地方,离开李家寨,这是她的根,是她快乐的天堂!可是,幸福人人向往,她还是希望幸福早日到来。

    当面问,就算再有想不到的结果,也比什么都不知道,一直猜想的强。

    终于听到父亲肯定的回答,这让晓絮太欣喜了。

    李德明从来就没有骗过女儿,他正在为做一个好父亲而努力着。

    李晓絮宁愿相信,将来的每一天都是希望,父亲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

    可是,事实上,杨家人多,生活会面的临困难就多。家里人员多,是不是真的就一定贫穷呢?

    李晓絮几乎能想象出父亲在那边生活多艰难,身上的负担沉重不堪。爸爸现在的家将来会是一个幸福的地方吗?

    李晓絮曾经幻想过,将来有一天,爸爸把爷爷和奶奶从李家寨接走,接到一个条件好的地方去享福,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过着幸福的日子。

    父亲突然到李家寨来借布,借布的事,说明家里的日子过的不好。没有钱买上学的书包,这事听起来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仔细想,却让人不禁忧思。

    巧儿妹妹要上学了,家里居然还没有给她准备好书包,换作别人,李晓絮会不相信是真的。

    莫非,那边临近的几个亲戚也过的穷,不然,总会有个帮得上忙的人,也或者那些人太自私,装着贫穷。

    人情世故最能提现出本性,难时方知谁家亲。

    先不管心里情不情愿,李晓絮还是决定借布,人应该善有一颗善良心才好。

    人穷常遇人情淡,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帮助人是一种快乐。

    李晓絮觉得,刚才说出去的话欠考虑,并且发誓:今后不再那样嫌弃贫穷的人。

    毕竟,每个家都会有差钱的时候,而且,那里也是父亲的家,是和自己多多少少相关的地方。

    李晓絮责怪起自己,真的不该小心眼,贫穷不丢人,丢人的是那些怀有自私自利心的人。

    如果不是不得已,谁会把日子过的太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