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顶峰
繁体版

第55章:激烈的啤酒市场

    至于自己为什么要求环球尽快拿下百威啤酒公司,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发力支持酒水行业,地方政府都把酒水企业当支柱产业。

    第二:啤酒产业在华夏就是一个香饽饽,不仅政府喜欢,华夏人对于啤酒这样的新潮儿也是爱不释手。

    1900年,俄罗斯人在华夏哈尔滨开设了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哈啤。

    之后的BJ,上海等地陆续建立的啤酒厂也主要是为外国人和有钱人服务,普通大众饭都没得吃,更别奢望饮酒了。

    华夏的啤酒产业起步于解放后,1958年,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始全面复兴自己的产业,啤酒厂也借势遍地开花,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地出现了中国啤酒产业的第一批扛把子。

    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51.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70多倍。

    别看啤酒在国外不算什么,毕竟华夏人对红酒真不感兴趣,所以在除了白酒之外,啤酒在华夏非常受欢迎!

    它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头好,掌中宝,毕竟解放前大集体前,这可是只有洋人和社会上层才喝得起的神奇液体。

    从前年开始,也就是1980华夏政府开始倾囊相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两年啤酒行业就像打了激素的鸡,一夜之间就从幼雏长成熟能下蛋。

    政府到底有多喜欢啤酒产业呢:首先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厂,小作坊一律绿灯,下了特别大的决心要把酿造产业发展成华夏的支柱产业之一,

    政府给于一系列的特别支持和优惠政策:缺少什么给什么!

    缺少设备?国家会帮忙引入酿造设备,让你后顾无忧。

    缺模范?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都被各所在省挂上了支柱企业的大红花,尤其是青岛啤酒更是戴上了“国家级支柱企业”的金绶带。

    缺资金?除了增值税减免,四大行还一起掏腰包,给酿造企业最大贷款力度,任意选择,而且利息超低,进的是钱,产的是酒。

    华夏啤酒产业像一个充得满涨的氢气球,生产量一年接一年的攀升,仅是青岛啤酒一家,就实现了生产量从1980年前的2000万升到1982年的五千万升,全国啤酒实现全年2.5亿升产量以上。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大城市街头,很多市民都是拎着家里的锅碗瓢盆去街头打散啤喝,虽然这种粗犷的饮用方式会降低啤酒纯正的口感,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了。

    毕竟一些小城市和乡村的百姓们还享受不到啤酒的鲜爽,因为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啤酒的需求与日俱增,产量也远远跟不上了。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政府开始寻找一种可以加大当地税收的产业,很多地方都把眼光瞄向了啤酒产业,因为啤酒的生产相对于传统白酒来说门槛较低,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并且市场潜力巨大。

    同样伴随着这阵改革春风刮来的是1980年的“啤酒专项工程”实施,前年由中国建设银行出资8亿人民币元,地方政府自筹26亿元人民币,加上国家用以购买先进流水设备的2000万美金,中国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在全国各地兴建了813家啤酒厂,中国啤酒产业正式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

    以HLJ省为例,省会哈尔滨有着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哈尔滨”啤酒,“哈尔滨”啤酒是HLJ啤酒产业无可争议的龙头角色,但是其他地市也都有自己的啤酒厂和品牌。

    QQHE市有“鹤乡”牌、MDJ市有“境泊湖”牌、JMS市有“佳凤”牌、DQ市有“晓雪”牌、YC市有“兴安塔”牌,JX市有“北雁”牌、HG市有“金鹤”牌、SYS市有“双龙”牌,QTH市有“淼泉”牌,SH市有“雪梅”牌,HH市有“魁星”牌。

    再加上一些县啤酒厂的品牌和大型国有农场建起的啤酒厂,一时间仅仅HLJ一个省所拥有的啤酒品牌数量就多达一百个以上。

    这些啤酒厂有大有小,酿酒工艺有高有低,所出产的啤酒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是口味却各有特色,让人民可以享受到不同口感的地方特色啤酒。

    啤酒厂多了,产量上来了,地方的税收也随着增加了,更多的百姓餐桌上也有了啤酒的身影。

    老百姓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散啤,瓶啤成为了市场上的主要力量,因为为了避光保证啤酒的品质,啤酒瓶一般都做成深绿色,所以在东北啤酒又被称为“大绿棒子”,但一箱啤酒中却有一个酒瓶被做成褐色,被称之为“酒头”。

    深绿色啤酒瓶造价成本较高,所以在当时买啤酒需要带着一个空酒瓶去换,如果没有的话,就要交五角钱的瓶子押金,店主一般会给一个盖着红戳的硬纸板做押金票,等喝完啤酒后拿着空瓶子和押金票换回五角钱。

    随着喝啤酒的人越来越多,社会问题也出现了,喝酒闹事的事情时有发生,啤酒瓶也成了酒后闹事最趁手的家伙事儿,有的时候双方架还没等打起来,啤酒瓶子就已经碎了好几个。

    啤酒的产量升高同样伴随着治安事件的不断升高,也不知到底是酒惹得祸,还是喝醉的人惹得祸。

    同样由于这两年地方啤酒厂越来越多,啤酒产量越来越高,这种大规模上马单一项目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了,同时啤酒相比于白酒的生产弊端也逐渐显露。

    首先是啤酒的保质期时间太短,和白酒的越存越醇相比,啤酒根据品质和环境大约只有45天到120天的保质期,其次是啤酒的净利润相比于白酒利润空间也小很多,如果一旦产品出现积压对于小啤酒厂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正是因为这些弊端,很多地方为了保证地方啤酒的销售,制定了很多违背市场发展的规则。

    以BJ为例,BJ城里BJ啤酒和五星啤酒几乎占据了BJ市场90%以上的啤酒份额。

    两个啤酒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以天安门旗杆为界,BJ啤酒主要在旗杆以东销售,五星啤酒主要在旗杆以西销售,两家啤酒厂就以这种默契的方式保持着所谓的市场平衡。

    BJ这种国际性大都市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惨烈可想而知,近千家啤酒厂的建立带来了产业的繁荣,也带了的狼多肉少的竞争局面。

    随着不少大的啤酒品牌开始着眼产地市场之外的新市场,扩张与竞争愈演愈烈。

    资料上说: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本地市场出现越来越多的外地生产的啤酒,市场竞争开始。

    虽然有地方政府本着地方保护的想法,会明里暗里给外地啤酒穿小鞋,甚至一些地方会出现黑恶势力对地方啤酒进行保护打压外地产啤酒。

    但是依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市场规律,还是有一些小的啤酒厂被兼并和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