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我成了赵佶
繁体版

第一百五十二章 英雄所见略同

    赵吉接见完了西路军的大小将领后,起驾回城……

    赵吉的御驾从南城门入了城。

    守城主将王禀统制,向赵官家参拜道:“末将王禀叩见赵官家。”

    “王将军平身。”赵吉从御驾走出。

    他看到王禀身边站一位顶盔披甲的黑大个儿,正是被方腊兄妹杀死了他家人四十二口的方庚。

    赵吉问道:“王将军,方庚这么就快提拔成爱卿身边的亲兵了?”

    王禀答道:“臣王禀,派手下询问了在这杭州城内的两渐路厢军,有无青溪县洞源镇七贤村人氏。

    还真的查出了四名与方庚同乡者,并让他们四人来认这方庚,果然,臣王禀身边的这位方庚,确实为里正方有常之子。

    又从方腊所部攻打下来的县城败退回杭州的厢军口中,得知,他们曾抓到过方腊匪军为俘虏。

    匪军俘虏交待,方腊起事时,还真的杀死了方有常全家四十二口。”

    侍立于王禀身后的方庚,一听王禀重提他家的父母、兄弟、嫂嫂、侄子、侄女全家的四十二口被方腊所杀之事时,他双眼愤恨地怒瞪着,拳头攥得指关节喀崩作响。

    赵吉一听王禀所述,感觉这王禀不仅是一位擅长守城的名将,对待手下兵卒的出身也很擅于调查啊!

    并且,王禀应该通过昨夜,方庚一人敢于跟六名禁军兵卒比武还速胜了,他是真的起了爱才、用才之心啊!

    赵吉听到王禀的话后,他拍了拍方庚的肩膀,说道:

    “方庚,你想报方腊兄妹对你的灭门之仇,唯有在战场之上,多杀方腊匪军。”

    方庚咬紧牙关,道:“谢官家鼓励,吾必当多杀匪军,定要手刃方腊以报全家被灭门之血海深仇!”

    赵吉点了点头,又对王禀道:“王将军,不要因为朕来到了这南城,就耽误了你布置城防。王将军继续布置城防,朕在此观看一会儿,便要回城内了。”

    “臣王禀遵旨。”王禀躬身抱拳答应道。

    然后,王禀高声下达命令,道:“来人,在城门外,放置【拒马】!”

    六十余名兵丁,分成三队,每队二十余人抬着巨大的【拒马】,放置城门外的空地上,由近及远排了三道。

    赵吉看到这【拒马】,其实是一种阻敌前进的障碍物,其主体是由木头和钢枪组成。

    【拒马】的主体,由碗口粗的近两丈长的三根圆木头,做成的人字形大木架,也有点像三棱体的三条棱。其整体最上面的圆木、以及放在地上的那根圆木,每隔一尺左右便钻出能插着钢枪的孔洞。

    此时,每一个【拒马】的孔洞中,都插满了倾斜向前大约四十五度角的锋利钢枪,只不过这些钢枪不太长,锋利的枪尖向外,只露出了两尺多长。

    赵吉知道,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在不断的实战应用中,发现若在【拒马】之上,插过长的枪,在敌军的冲杀下,很容易折断或是折弯。

    赵吉曾在大宋的《武经总要》中,看到过关于这【拒马】的描述,此时对守城主将王禀布置的这些【拒马】并不好奇。

    【拒马】主要设置在道路的要害处,用于防御骑兵突击,也叫拒马枪,当然他也能起到对步兵的阻拦作用。只不过对步兵的杀伤几乎是没有的,毕竟步兵不会像被催赶的战马那样冲来后不容易刹停住。当步兵看到前方有【拒马枪】时,多数会绕行。

    在守城战或是野~战的防御中,也常使用这种【拒马】。作为构筑阵地时的辅助设施来使用,能起到封锁道路的作用。

    赵吉看到,王禀让兵卒抬出了三个大型【拒马】之后,又接着让兵卒抬出了数十个只插了三支枪的小型【拒马】,然后,用铁链把几支小型拒马相互连接在一起,用以阻挡敌人的攻城。

    在这城门内的两侧,也准备了数个【拒马】,备用。

    赵吉问道:“王将军,这城内也要放置拒马枪吗?”

    王禀答道:“启奏官家,敌来攻城时,城内也要放置【拒马】的。城门万一被敌军所破,这些城内的拒马,能起到延缓敌军入城时间,我军便快速反击,把敌军赶出城门之外。”

    赵吉点了点头,一指城外放置的那些【拒马】,问道:“王将军,这些拒马,其实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起到路障的作用,延缓敌军进攻吧?”

    王禀答道:“官家圣明,正是如此。

    当敌炽来攻城之时,先有护城河阻击敌军,再有城外这些【拒马】延缓敌军之前进,我军在城上无论是用投石机还是弓弩,皆在射程之内。”

    赵吉赞扬道:“王将军守城所做准备充足,朕在城内定能无忧。”

    王禀立即表态道:“有官家御驾亲征东南,坐镇于杭~州城内,对我军士气鼓舞空前之大。臣定会竭尽全力,力保杭~州城不失……”

    “甚好!”赵吉道:“爱卿,屏退你左右侍卫,朕有话要与你单独说一说。”

    “臣遵旨。”王禀一挥手,他身边站着的方庚和其余三名侍卫,都退出了数丈远。

    现在,赵官家身边除了最值得信任的皇城司亲从官在护驾外,就剩下王禀将军一人了。

    赵吉将他出城到杭~州码头,见到了领枢密院事、新任两浙路宣抚使童贯、刘延庆和杨惟忠两位将军之事,说与王禀听……

    王禀震惊,他听到,赵官家在御驾出京之前,便早有谋划,抽调了西北军中的刘延庆部和杨惟忠部的精锐兵将,南下剿匪……

    王禀发自内心地钦佩赵官家,居然能有如此先见之明!

    王禀激动得声音颤抖,无比钦佩地说道:

    “官家无比圣明啊!

    东南厢军之兵卒,大部分为朝廷为了安抚灾区饥民招入军中的,平日里训练松散,武备废驰,故此,才会给方腊匪军有可趁之机,连连攻打下了数座州县。

    而臣王禀,在新任两浙制置使谭大人麾下,虽然能统领南下万名禁军和溃退入杭~州城的万余人厢军,然则,这些兵马用于守城有余,出城决战而不足。

    如令,官家早有谋划,调来了童大人、刘将军和杨将军统领万余能征善战之西北军精锐,定能将方腊匪军剿灭于于杭~州城下!”

    此时,赵吉并没有告诉王禀,他想出并交待给童贯、刘延庆和杨惟忠的灭敌之计。

    赵吉微笑着,要考一考王禀将军的军事才能,便问道:

    “王将军,你看刘延庆和杨惟忠部兵马,是进城来助你守城好呢?

    还是留在城外,侍机而动,去冲杀方腊匪军好呢?”

    王禀立即躬身抱拳,道:

    “回官家的话,依臣王禀看来,刘延庆和杨惟忠部兵马,应留在城外,可分为左右两部,侍机而动。

    等到方腊匪军攻城不下、敌军疲敝之时,刘、杨二部兵马,从左右杀出,直击方腊匪军的左右两侧翼,敌军必然大乱!此战可胜矣。”

    “哈哈哈……好!英雄所见略同!”赵吉高兴道:

    “朕也是如此吩咐刘延庆和杨惟忠二位将军的。等到方腊匪军攻城不下时,刘杨二位将军领本部兵马,杀出直击方腊匪军的左右两侧翼!”

    王禀再次震惊,这位以前擅长于书画、喜欢酒色、修道求仙、不理朝政的皇帝,如今怎么可能有如此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呢?!

    而且,他王禀,属实也知道赵官家是出城去运河码头,迎接童贯、刘延庆和杨惟忠所领南下的西北大军的。

    如今,腹心内烂未见西北军的一兵一马跟着赵官家回城来。

    看来,臣王禀所想出的计策,赵官家还真的是先于吾想出来的,并已经交待给了此次南下的西北军主要将领了!

    赵吉拍了拍王禀的肩膀,道:“王将军,只要守好城,方腊匪军攻不下这城池,把敌军消耗得士气低落之时,朕已经命令刘延庆和杨惟忠,以杭州城上敲起战鼓为号,他二将便会率领其部杀出,直击方腊匪军的左右两侧翼……”

    王禀激动万分,单膝跪地抱拳,赞佩道:“官家圣明啊!官家所设之计甚好,定能大败方腊匪军!”

    ……

    赵吉起驾,从南城回往杭州城内的府衙休息……

    一批又一批的探马,不停地在城外的几条主要道路上,奔走探查着军情……

    每批探马,探听回来军情后,并不入杭州城,而是汇报于城楼上的守将和在这里等候着的报事小宦官们……

    数批传事官官,骑快马来往反复于城门与府衙之间,不停地向赵官家汇报着当下军情……

    “报!据探马回报,方腊匪军主力,约有七八万人,已经于今日丑时,从富春城外开拔,行军至富春至杭~州的官路上……”

    ……

    “报!据探马回报,今日巳时初,方腊匪军已绕过新登县城,距离杭州城,只有近二十余里了……”

    ……

    “报!据探马回报,午时末,方腊匪军绕过新登县城,距离杭州城六余里的旷野,埋锅烧饭,匪部轮番守备,暂作休整……”

    “报!前几批,共有我军五名探马,因距离方腊匪军过近,被匪军弓弩手射杀而死……”

    这,是另一批探马,在较远处山岭上,所探察到的军情……

    赵吉在得到这些军情的同时,杭州守城主将及其部将,甚至是城外留作侍机而动的西北军两位主将刘延庆和杨惟忠,也都同时分享到了这些情报……

    赵吉知道,因为朕不能将防御西夏的西北军调来太多,故此只抽调了西北军中最精锐的万余人马,不然的话,在方腊匪军距些六里多地之外的旷野,用午饭和休整期间,便可以派大军去发起进攻。

    不过,赵吉觉得这样也好,先让方腊匪军攻打防守森严的杭~州城,把敌军先消耗一波后,再反击,会事半功倍。

    “报!据探马回报,未时末,方腊匪军重新上路,距离杭州城越来越近了。”

    ……

    “报!据探马回报,方腊匪军中有数千名骑兵,其马匹应为从沦陷于匪军的州县抢夺而来,

    其部还有从州城兵库内,抢来的十余辆冲车、三十余辆投石车、近百架【云梯】、数十架渡濠所用的折迭濠桥……”

    “报!据探马回报,方腊匪军继续前行,距离杭~州南城,越来越近了。”

    ……

    “报!据探马回报,申时末,方腊匪军已至杭州城外,距离南城一里多地外的旷野和树林内,安营扎寨、进行修整……”

    坐在杭~州府衙内的赵吉,听到数批传事宦官的禀报探马探听来的军情后,他知道方腊匪军应该是准备攻打杭州的南城。

    赵吉看了看身边的两位皇子赵楷和小赵构,问道:

    “楷儿,构儿,可敢陪朕登南城,督战守城,为我大宋军兵擂鼓助威否?”

    郓王赵楷,高声道:“儿臣赵楷愿陪父皇登南城,督战守城。”

    康王小赵构,面露些许畏惧之色,不过,他听到三哥都如此说了,加上父皇刚才虽然是在征询,不过,他能从父皇的口中听到不置可否可的坚定语气。

    小赵构咬了咬牙,心中暗道:

    “富贵险中求,只是陪父皇登上南城,督战守城,为我大宋军兵鼓舞士兵,又不是上阵冲锋,吾若不去必失宠于父皇。”

    小赵构咬紧牙关,模样坚定,惧色全无,目光凛然,高声回奏道:

    “儿臣赵构,愿陪父皇登上南城,督战守城,鼓舞士气。

    儿臣赵构还习得弓马骑射,可在城上弯弓射箭,击杀方腊匪军,亦敢上马提枪,出城杀敌!”

    “呵!构儿,好生勇武啊!”赵吉口中赞扬着。

    郓王赵楷听到九弟的豪言壮语,以及父皇的夸赞后,他的肠子都要悔青了。

    赵楷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像九弟那般会自吹自擂,以博得父皇开心呢?

    按理来说,本王可比九弟赵构的武功和弓马骑射技艺,要强得太多了……

    郓王赵楷急忙补充道:“儿臣赵楷,亦可在城上弯弓射箭,投抛石头,击杀方腊匪军!当父皇命令全军出城追杀方腊匪军时,儿臣亦敢催马挥刀,出城砍下那贼首方腊的项上人头!”

    “呵!楷儿也好生勇武啊!朕心甚慰”赵吉也赞扬了一下郓王赵楷。

    当然,赵吉是知道这个两个皇子,是一个比一个能吹牛皮。

    不过,要想让这两个皇子真的勇武硬气起来,首先要树立他俩的自信之心。

    敢于吹如此勇敢的牛皮,就是离真的勇敢更近了一步!

    其实,赵吉刚才通过对小赵构的察言观色,明显能看得出小赵构初闻朕要带他登上南城观战时,其脸上乍露惧色,而后面色才恢复如常,才说出如此豪言壮语的。

    赵吉发现,小赵构会以他自己年龄略小的优秀,故意说出大丈夫般的话,来博朕开心一笑。

    比如,小赵构说能在城上射杀敌军还勉强能相信,不过他又说“敢上马提枪出城杀敌”,这不就是吹牛皮了吗?

    小赵构有如此心机,也证明了其智商是挺高的。

    赵吉对身边的大宦官梁师成道:“安排御驾,朕要亲临南城督战守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