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阴阳界
繁体版

第101章 口子菜33

    “马爷,多了我保证不了,在我有生之年每逢年节会给你烧纸供奉,如果哪次您不来了,那就是您已经托生到了好人家,我也就不烧了”

    “好!我真是要谢谢你,我也不让你白忙,这些年我好东西没少收,还有两处藏宝的地方没告诉任何人。那些财物你拿走,就算给你的纸钱。”

    这人还真是,人都死了还抱着宝贝没撒手。沐西没问缘由,只要了一处,还都是好东西。不过也不多,一坛子,但足够接下来几十年给老花子买酒菜。

    老花子吃喝了沐西七天就走了,送走了马爷,很快也送走了家睿,沐西开始带慧珊和沐歌的大闺女秀萍,周家没出阁的姑娘。女孩子最好还是烧得一手好菜到哪儿都讨喜,尤其这个年代。

    周维民开始整理老北京口子上的菜式,就从地地道道的八大碗开始整理。大菜,到小菜、炒菜,拌菜、小吃,小点,他的书案上已经摞了厚厚一打纸。周永清看了一次大为赞赏,偶尔过来跟儿子讨论讨论,牛氏看儿媳妇认真带女孩子学厨艺偶尔也来凑热闹。

    做为当家女人年前的各种小吃是少不得准备的,炸排叉、炸年糕、炸回头、炸饹馇盒,豆包粘豆包,花卷大馒头,烙饼馅饼,各种饺子,过年过节的一道道菜,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一年四季的各种面条。

    夫妻两一个做,一个写,沐西还弄了个相机拍照,尽管是黑白色。暗地里彩色的照片也要拍下来,机会难得!说不定以后会用上。

    周维民花了将近五年时间才定下初稿,外面的纷纷扰扰对他们毫无影响,除了必要的席面,周维民几乎宅在家里看书写东西,偶尔去酒馆听那些老人对红白事席面的看法,夫妻俩去街上尝尝小吃,各大饭店的美食。

    前门大街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沐西去吃饭庄便带着公婆,能遇到这样的公婆是他们的福气。牛氏都没想到老了老了跟着儿子媳妇享受起来。

    如果不是沐西拉她来,怕是这辈子都不会进这种地方。

    夫妻哪来得那么多钱?沐西的解释就是当年他们救了几个洋人,洋人给的谢礼,老花子死了留给沐西一笔外财,每年水果出手就是一大笔进项,偶尔周维民还出去应付一下场面,想想可不是夫妻俩够吃和。

    书稿完成,“去上海吧!商务印刷局已经开了几年了”

    这次启程是一家三口,书印刷没问题,但是照片却是难了,只能画,用套印技术画出彩色,画师好找,但实物却是要看到才能画出来。

    于是一家在上海租了院子,画师能画几个他们便做几个。做完当然要吃,美食是打破人际关系最好的钥匙,商务印书局的股东画师慢慢成了他家的座上客。

    上海已经有了大都市的雏形,买办洋人,国人,商品洋货更是多不胜举。

    一家人一停便是一年多时间,这批书沐西是自己掏钱印刷的,卖出多少全凭实力运气。

    “我们决定加印五万册,利润我们对半如何?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销路一定会很好,周先生将不传之秘都公然纸上,而且很详细,我太太是非常喜欢的,照着做后居然有模有样。我相信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想得到一本作为参考。”夏先生与董事商议后过来与他们商量。

    能赚钱当然是好事,两人回去暂时无事,便在上海继续逗,将附近游了个遍。偶尔参加一下各家的宴席,日子倒是轻松惬意。

    等他们带着新书回到京城,家睿也从英国回来了,没想到家睿学了数学,作为一名归国留学生,回来去了京师大学堂教学。

    周维民的书刚一在琉璃厂面世便被抢购,有些底蕴的家里都想留一本这样的书,各家饮食界也想看看,只要不缺那几个钱的都买了。

    有小道消息传,书居然流进宫里了。周维民算是出了名,口子界更为赞赏,他们不在乎饭菜做法传出去,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们这一行被世人熟知了。周维民在书里着重介绍了口子师傅这一行当,很大众的一群人,却是百姓最离不开的一群人。有了这层关系,周维民在业界的名气地位越老越显著。

    几家印刷局都想有意再版,而上海那边也来人要求再版,那就印吧!

    沐西夫妻算是名利双收,稿费就是不小的一笔,正好大清灭亡了,拿来在内城给儿子买了一座四合院子。娶了儿媳妇,剩下的就是嫁闺女。

    慧珊烧得一手好菜,那是千家百家求娶的对象,夫妻两挑三拣四后最后定了一家后世扬名的饭庄家的子孙。

    慢慢沐西喜欢逛琉璃厂了,知道那些都是行家,想捡漏想都不要想。古董不行,潜力股还是可以的,终于看到了一位认识的画家,任谁会想到此时两块钱就能买一副齐白石的画?周维民不懂,他又找到了新的目标,皇上没了,御厨又出来一批,这不他结识了一位,开始跟着学黄焖鱼翅和海红扒鱼翅的做法。

    这位大厨主要做鱼翅的,看着那些材料,沐西只能说奢侈,败家!就这样的朝廷家都没了还这样胡吃海造的,能不亡国吗?

    一道黄焖鱼翅从做到吃需要耗费七天,

    选料一定要选用珍贵的“吕宋黄“,这种翅产于菲律宾,翅中有一层象肥膘一样的肉,口感丰美,翅筋层层排在肉里边,胶质丰富,质量上乘。

    这是主料,配料还需要两只三年以上的走地鸡和一只鸭子,加上干贝火腿等物。小火精心熬制六七个小时才算将鱼翅做了初加工。

    浓汤小火微一个小时最后才用高汤、蒸干贝汤汁及鸡油盐等调味,一道黄焖鱼翅才算完,就这样折腾能不好吃吗?那高汤与清汤燕窝同等,好东西就是往里放,最后弄出那么一锅汤来,沐西就是吃都觉得心疼。

    好在大清还有可取之处,养出了一群败家子,好吃的总想办法吃上一口,偶尔就有那么一两位通过别人引荐过来吃了一顿,或带朋友过来凑一桌。没钱有东西,在他们眼里死物件还不如一顿吃喝。

    这种买卖夫妻俩没少做,做多了便与周家那几个兄弟也就脱了生意关系。周伟民出去做拿红包,那几家怎么分他们不参与。

    民国了,两人也老了,趁着还有精力,夫妻尽量储备着现在是廉价,后世天价的东西。沐西要酱油,要醋,要酒,要茶,要丝绸,要绣品,要手工物件。周维民寻找着高档食材,在物流不发达的时候,原产地是很便宜的。

    两人为吃喝奋斗努力着,东西没少划拉,钱没少花出去。周维民在八十四离开的,他舍不得沐西,生老病死不由人,“我们还有一世,等着我!看到我就请告诉我,我相信我的记忆不会失去。下辈子,我们还在一起!”

    沐西相信有来生,如果可以,她愿意与他生生世世在一起。岁月就是那么无情,她的儿女也老了,沐西只能将那批应该给国家的财物交给小一辈。

    “那些是给国家的,这两箱子是你们的,三十年后再打开,相信奶奶和外婆的话。”沐西交代完后世撒手离开。

    醒来还在北京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