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渔村一村长
繁体版

第52章 掌握整条产业链

    古话讲:臣不密则失身,君不密则失国。

    早在逃难路上,赵承成就关照村民,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听的不要听,对外人更是如此,最好一个字也不要吐。

    因此汪银城在赵家村里住了几天,除了他亲眼所见——其实也是赵承成想让他看见的——之外,其他情况他竟是一无所知。

    其中就包括染坊。

    古代手工业虽然比较简单,但产业链还是有的,丝绸这种高端产品尤甚,至少需要缫丝、纺织、熨烫、印染等几个步骤。

    其中,纺织是在赵家村织坊的纺织机上完成的。

    熨烫正好可以利用高炉的余热。

    以上两项核心工艺流程,都在赵家村解决。

    而缫丝和印染两项,赵承成则安排到了龙集寨和高湖台。

    龙集寨临近生丝产地,运输成本较低,故而承担缫丝,即将蝉蛹融化,煮出蚕丝,并进行加工、整理等工序,产出的即为生丝,可以上织机编织。

    高湖台则位于洪泽湖下游,方便倾倒印染产生的废水。

    按理说,这年头的染料,要么是从植物提取的,要么纯矿物质的,除了少数几种特殊染料外,对环境的破坏有限。

    但赵承成就是看不惯村子前面的湖水变成各种奇怪的颜色,便将染坊安排在了高湖台。

    缫丝厂,因为还没收购蚕蛹的渠道,万事俱备,但还没有运营。

    印染厂,由于设备简单、工艺单纯,倒是很容易就能投产,只是现在能够采购的染料,尤其是质量过得去的,就只有红色而已。

    因此,甚至在在首批素绸生产之前,赵承成就已经决定好了成品的颜色——最纯粹,也是最鲜艳的中国红。

    而这一切,一直到赵承成亲口介绍之前,汪银城还什么都不知道!

    这让汪银城有种被隐瞒的感觉,可转念一想:自己和赵承成合股的只是织坊的生意,缫丝、印染这种上下游的产业,的确和自己没有关系啊……

    想到这里,汪银城竟然有些释然:“赵村长准备得倒是妥当,怎么也不跟我打声招呼?”

    赵承成坦然道:“我也是有话直说。汪员外家大业大瞧不上我这些钱,可我还得养活这么多人,不多在绸缎里抠几分银子出来,怎么行?”

    这话,村里人听来一头雾水。

    但在汪银城这个大商人耳中却是门清。

    一匹上好的绸缎,零售价大约是五两银子,其中蚕蛹值一两半、缫丝值五钱、纺织值二两半、印染又值五钱。

    占价值最高的纺织,赵承成和汪银城二一添作五,大约一人能赚其中的一半利润。

    而其他部分的利润,除了作为原材料的蚕蛹,必须从外采购之外,缫丝、印染的钱,赵承成都想赚了。

    那么多人,靠着赵承成活命,他想多赚点钱,也情有可原。

    “罢了,罢了。”汪银城释然一笑,“让赵村长多赚点,也是应该的。嘿!都说无奸不商,看来赵兄要比我这个奸商,还要奸不少呢!”

    “好说。”赵承成也笑道,“我一开始不是说了吗。咱们是‘公平’交易。我多出力,多赚钱,不应该吗?”

    汪银城只能看到赚钱的这一方面。

    但其实,赚钱还在其次。

    更为重要的是,赵承成要捏住整个丝绸产业的命脉,不能出现被谁卡住某个环节,就让整个产业瘫痪的状况。

    为了加速发展,赵承成这段时间可没少得罪人。

    朝廷、官府、盐商、水匪……得罪了一堆。

    李成栋、陈三泰还有钱谦益,瞧自己不顺眼的人,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赵家村的军事实力强悍,又有史可法罩着,他们这几个货直接打过来,赵承成主场作战,自信可以不落下风。

    可他们要是来软的,不让赵家村经营,恐怕对付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此,掌握整条产业链,就是赵承成的刚性需求。

    织坊、缫厂、染坊,这三个地方分别分布在洪泽湖各处,以航运连接,运送大宗货物十分便利。

    素绸装船运输,在高湖台的染坊里待了两天,便从纯白带微黄色,变成了鲜亮的红色,再一次出现在了赵家村的织坊之内。

    看着这些耀眼夺目的红色绸缎,赵家村里的这些女工,一时半刻都无法想象,这些珍宝一般的绸缎,居然是从自己手中生产出来的。

    这些嫁到赵家村的年轻女子,大多是贫苦家的孩子。

    条件最好的,也不过家里有几亩薄田或者父亲是个秀才,堪堪温饱而已。

    身上所穿的,自从嫁到赵家村以后,才能穿上棉布做的衣服,否则身上还都是粗糙的麻布衣服。

    用绸缎缝制的衣服,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在地主老爷、太太身上见到,就是上去摸一把试试手感都不行。

    而现在,就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那样的光滑、那样的鲜艳,哪怕是刚刚晒干还带着的几分染料的气味,闻起来都是那样的沁人心脾。

    这时候,赵承成忽然想起了一句念烂了的古诗: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

    如今见到这一幕,对这两句诗,赵承成一下子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正在这时,赵同秀和莫小芹两个小媳妇,拉着手,怯生生走到赵承成面前,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开口。

    “怎么?你们有话对我说吗?”

    还是莫小芹主意大、胆子大:“咱们想求村长一件事。就是那么好的绸缎,能不能留一匹给我们……大伙儿分了,每人做条手绢……”

    “嗨!就这么小的事,至于一本正经地说吗?”

    赵承成朝汪银城一扭头:“求汪员外一件事。这第一批的绸缎,咱们就不往外卖了。一百匹,全都分给村里姑娘,一人大约两匹,做件新衣服穿,不知汪员外意下如何?”

    一百匹绸缎,零售价就是五百两银子。

    不是个小数目,可在汪银城眼里却不算什么。

    他想也不想就点头答应:“行!这些都是赵家军的家眷吧?就算我和赵村长送给你们的新婚贺礼好了。”

    此言一出,赵家村织坊前顿时扬起一片欢笑声音,感谢的话此起彼伏,简直就要把赵承成的耳道塞满了。

    “你们高兴归高兴,两件事我可要有言在先。”

    欢笑声一下子轻了不少。

    莫小芹忙问:“啥事?村长你快说呀!”

    赵承成道:“第一,你们高兴归高兴,明天还得继续上工,不能迟到、不能早退,知道吗?”

    村里女工异口同声:“知道!”

    “那第二件事呢?”莫小芹又问。

    “第二件么……就是大红色好看是好看,就是做成衣服太热眼了,你们可别明天一大早人人都穿得跟团火似的,我可受不了……”

    “哈哈哈!”赵家村里又响起了愉悦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