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没有门路?过谦了!
所以说,人是需要激励的。
得到了赵村长的赏赐,村里连老带少、连男带女,人人高兴,工作的劲头更高。
经漕运从北方运来的煤炭“吭哧吭哧”地往高炉里送;
高炉里的火焰“呼哧呼哧”地往天空喷;
高炉下锻造坊里铁锤“叮叮当当”地响;
锻造坊外纺织坊里织机“咿咿呀呀”地动;
纺织坊边码头上男人们“哎哟哎哟”地把鱼抡上岸;
码头上渔船再次破开波浪“呼哟呼哟”地起航,去老子山运来开采出的石灰石和黏土,运回赵家村制造水泥……
平定洪泽湖,给了赵家村和周边几个据点难得和平时间,让居住其中的人们,得以喘息和发展。
中国人就是这样,只要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环境,哪怕只有短短十年、二十年,就能创造巨大的财富,从战乱中再次站立起来,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一棵人人敬仰的参天大树。
崭新的一百匹绸缎很快就织造出来,质量比之前的似乎更胜一筹——毕竟经过首批试制,织工积累了经验,技术自然越来越好。
照汪银城的说法:“赵兄,你赵家村果然不简单,既会打仗、又会生产,着实令人佩服。你这些绸缎比之苏杭的也不落下风,若是缺乏销路,在下可以帮忙代销……”
赵承成却从一开始就有了主意:“苏、杭,还有扬州的织坊,谁家没养活几十口,甚至上百口织工的性命?我去抢他们的生意,不是从这些织工嘴里抢饭吃吗?”
“赵兄的意思,还是要销往海外?可是咱们没有门路啊……”
“没有门路?汪兄过谦了吧?淮扬盐商同海外没有联系?我怎么曾经听史督帅提起过一嘴?除非是他在诓我不成……”赵承成眯缝着眼,瞟向汪银城。
汪银城被他看得心虚:“这个……史督帅……那个……我汪家确实同海外没有联络。至于其他盐商……在下就不知道了……”
还有汪银城不知道的事?
他是淮扬盐商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如果天下太平的话,是要成为下一辈话事人的人物,这种根本不算机密的机密,他又怎么会不知道?
但此事毕竟违反大明法令,上不得台面,要不是赵承成把史可法抬出来,汪银城也不愿意轻易承认。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赵承成并没有同史可法讨论过此事,只不过是在狐假虎威罢了。
怪就怪汪银城自己心虚,被老虎一吓唬,就露出了马脚。
明末几次禁海、开海,到崇祯年间再次收紧海外贸易,但民间贸易不绝,特别是江淮地区,几乎所有大商人,全都或明或暗、或正规或走私地参与到海外贸易中去。
这是史书、地方志都有明文记载的,赵承成不仅在网上看过,甚至还看到过纸质的记录。
现在又诓骗着汪银城露出实底,更使他对绸缎的销路有了绝对的信心。
“好,我等的就是汪员外这句话!”赵承成道。
“不,不,不。”汪银城慌忙解释,“在下可不认识什么海外的海商,充其量……”
“充其量就是找人牵个线、搭个桥对吧?”赵承成打断了他的解释,“这就够了。海商,我已经物色好了,只要汪兄替我传个话,足矣。”
这话又让汪银城产生了好奇:“赵村长还认识海商?在下倒是想要打听一下,到底是哪位?”
“汪兄迟早是要知道的,现在告诉你也无妨。”赵承成眼神一抬,“是郑芝龙。”
听到这三个字,汪银城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一大口冷气!
郑芝龙这名字,流传到数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都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放在明末,更是振聋发聩。
这位仁兄堪称十七世纪中叶的海上霸主,掌控了中国东海、南海的绝对制海权,中原人、日本人、南洋人甚至是荷兰人、葡萄牙人,只要在这片海域航行、交易,就必须看郑家的脸色。
并且他还几乎垄断了中日贸易,别人想插手,就是得罪了郑芝龙,就是取死之道。
更可怕的是,郑芝龙在大海商、大海盗的身份之外,居然还接受过大明朝廷的招安,是正经的朝廷命官。
最可怕的是,他这位“朝廷命官”,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根据地、自己的势力范围,完全处于“既不听调、也不听宣”的独立状态,而明廷还只能哄着,拿他完全没有办法……
淮扬盐商汪家,也算是富甲一方了,可要跟郑芝龙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体量也就是个马仔、代理人而已……
而赵承成居然认识这么个人物,却还要自己牵线搭桥……
难以理解。
不过赵承成做出的难以理解的事还少吗?
相反,若是可以凭借赵承成搭上郑芝龙这条线的话,那么对于汪银城本人,乃至整个盐商汪家,都是一件利大于弊的绝对好事!
“赵兄果然深不可测!”汪银城脸上露出笑容,又转瞬即逝,“郑老板那边,在下大约辗转可以接上话。却不知赵兄准备说些什么呢?据说郑将军脾气古怪,可不是人人都能说上话的……”
“不要紧。只要去宝应县,找到郭县公,什么话就都好讲了。”
“郭县公?就他?能和郑老板……”
赵承成一笑:“汪兄不要瞧不起人嘛。郭县公怎么了?人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说不定哪条路就走通了。”
明末就讲究一个“快”字。
第二天,赵承成一边打发汪银城去寻找联络海商的途径;另一边则是他自己亲自出马,前去宝应县找县令郭全安。
原本郭全安这样的老官僚、小官僚,赵承成是懒得搭理的。
但就是因为郭县令的座师是林焊林阁老,而林焊在任之时,曾经主持过招安郑芝龙的事宜,因此郭全安也同郑芝龙产生了间接联系。
甚至这份关系还不浅。
一方面,是政治上要比父子关系更加亲近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则是被朝廷承认接纳,有着“再造之恩”。
林焊的爹娘,真是给他取了个好名字——愣是把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焊接在了一起,也就给了赵承成操作的空间。
然而等到赵承成找到郭全安,提起郑芝龙的时候,郭老县令就一个态度:
郑芝龙是谁?不熟……不,是完全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