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改大宋
繁体版

第二十章:张良的判断

    仪凤阁响起了让人窒息的声音…..

    改革必定失败!这不是打赵祯的脸吗?

    闻言,刚想发火的赵祯,看着无所畏惧的张良,想到这里不是朝会,而是自己的家,而且还是自己唯一的儿子说的,赵祯硬是把气憋了回去,平静的问道:

    “你为何如此笃定?有何依据?”

    其实张良也是有私心的,他不想再等下去了,因为再过两年就是有名的贝州之乱了,此乱虽伤害较小,但影响甚大,百姓死伤惨重不说,却让西夏和契丹看清了大宋软弱无能的一面,是以,侵略之心又蠢蠢欲动了。彼时,大宋又会陷入内忧外患之境。张良可不想将来自己接收一个烂摊子。所以趁此机会,展示自己,让朝廷内外看重自己,拥护自己,最好能提前立为太子,将来自己才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张良恭敬的施了一礼道:

    “爹爹,儿臣以为新政失败有三。”

    其一,此次改革触犯了某些当权者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阻挠。

    其二,此次改革虽然为百姓解决了一部分负担,但却是以损害地主乡绅的利益来进行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这必然会激起国朝大部分地主乡绅的抵制。

    其三,这次改革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主持改革的人并未握有国家实权,最高官员也不过是参知政事而已。而改革的目的只是更改法令,革除政权机构中的弊端,因此很难成功。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张良并不敢说出来。封建社会的改革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如何。皇帝个人的素质,秉性,能力等往往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仁宗对改革派的信任有始无终,他最终听信了谗言,动摇了自己力图创业,振兴朝纲的信念,致使改革最终半途而废。

    听着张良侃侃而谈,有理有据的论点,赵祯既高兴又无奈。高兴的是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地,忧的是改革确实如张良所言,不太乐观,自己的抱负怕是难以实现了。

    改革自一开始,朝廷内外就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起初,迫于自己的压力,改革得以很好的推行,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反对声音是越来越大,有的地方竟然还出了乱子。自己信任的改革大臣,虽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但在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诡计之下,也是很难招架,到现在范仲淹无奈离京,富弼又被参,犯有谋反之罪,改革派大臣连连遭到打击,改革举步维艰!

    不过赵祯还是有点疑惑,问道:

    “昕儿,你刚才所言是有人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的看法?”

    赵昕,是前段时间赵祯刚给张良赐的名字,张良毕竟越来越大了,只有一个小名实在是不像话。民间的百姓,有的两三岁就起好了大名,像张良这样的已经很晚了。

    “回爹爹!是儿臣自己分析的。王先生不光教导儿臣学习经义,有时也教些朝政时局的看法。儿臣搜集了很多近年来关于朝廷改革的邸报,又听大娘娘讲了些前朝大臣的奏对,是以儿臣整理好,加以分析的。”张良恭敬的答道。

    听着张良的话,赵祯止不住的点头,老天还真是待自己不薄,虽然自己夭折了很多孩子,但却赐给了自己一个聪明仁德的孩子。年纪虽小,却忧国忧民,也有见地。自己在这个年龄的时候还懵懵懂懂,调皮捣蛋呢。而最兴来却对国家大事如此敏感,富有见解。自己后继有人了。等局势稳定下来后,立最兴来为太子的事也得早日提上日程,也算了却自己一桩心事。

    “昕儿很聪慧,爹爹很高兴。你能从王先生那里学的如此出彩,爹爹必对其有赏!你刚刚所说的三条观点,爹爹也深以为然,改革目前确实举步维艰,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爹爹虽是皇帝,有些事爹爹也无可奈何。”赵祯有些苦涩的说道。

    “爹爹无需忧心,治大国如烹小鲜!切莫心急,失败是成功之母,此次改革虽有无奈,但我们要积极总结教训,以待时机。”张良劝慰道。

    “好一个治大国如烹小鲜,失败是成功之母!昕儿出口成章,所言精辟直至。的确,此次改革确实是爹爹心急了,以至自己目前很被动。”赵祯感慨道。

    “好!就凭昕儿这两句至理名言,今日当浮一大白。心禾,快去备酒,就是你酿的桃酒,朕今日要大醉一场。”

    苗娘子也很高兴自己的儿子能有如此见地,不过听到赵祯说的话,还是皱着眉头劝道:

    “官家!这才刚起,岂能喝的烂醉如泥,要保重身体,况且被前朝御史知道了,又少不得一番折腾。”

    “唉!朕现在一想到那些御史言官,朕就头疼,现在很多事都是他们搞出来的,不管也罢。今日朕就放浪一回,娘子且去取酒,陪夫君一醉方….休。”

    看着有些沮丧的赵祯,苗娘子也是心疼,也就不在劝慰了,转身派人去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