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阳居士诗集
繁体版

文言篇(三)

    蚩尤纪

    炎帝之后有蚩尤,生而有异状,勇猛过人。其躯如熊罴,吼若雷霆;目光烁烁,似能洞穿山岳。蚩尤之族,好战而嗜血,不服帝命,自号“战神”。

    太古之时,黄帝治天下,以德化民,四方宾服。唯蚩尤不兵,聚众数十万,与黄帝争天下。黄帝欲以仁义服之,遣使者往告曰:“天下一家,何必兵戈相向?”蚩尤笑而答曰:“天下者,强者居之,吾何为让于汝?”

    于是乎,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善用兵,变化万端,其军阵如林,旌旗蔽日。黄帝之师,虽精悍,屡战而不克。蚩尤更造奇兵,名曰“雾”,能隐其众,出没无常,令黄帝之军无所适从。

    黄帝忧之,乃访贤士,得风后、力牧,共谋对策。风后造指南车,以辨方向;力牧则制神弩,能破雾而出。黄帝以新策再战,始得小胜。然蚩尤未肯罢休,更召妖魅,助其作战。妖魅呼风唤雨,天地昏暗,日月无光。

    黄帝知蚩尤不可力敌,遂退而修德,练兵秣马,以待天时。蚩尤见黄帝不战,益加骄纵,饮酒作乐,不复设备。

    一日,九天玄女下凡,授黄帝以神策。黄帝得之,喜不自胜,乃集众将,密授机宜。是夜,黄帝命应龙引水,淹蚩尤营垒。蚩尤醉卧,不觉大水至,其众溃散,妖魅亦不能施其术。

    天明,蚩尤方醒,见大水滔滔,营垒已毁,知中计也。急收残兵,欲与黄帝决一死战。两军交锋,杀声震天。黄帝之师,依神策行,变幻莫测。蚩尤虽猛,终不敌众智,败象已显。

    终局之际,黄帝亲执长矛,与蚩尤对决。矛光如电,蚩尤力竭被擒。黄帝欲赦之,蚩尤不肯降,唯求一战而死。黄帝哀其勇烈,乃放之于涿鹿之野,不复追击。

    蚩尤既释,不返故土,游诸山林之间,自号“逐鹿公”。或云其后悔战争之罪,隐居修炼,终成仙去。

    后人论之曰:“蚩尤虽败,其勇犹令人敬仰。然而天道酬勤,非以力争,而是以德行天下。”此言一出,世皆以为然。

    至今,蚩尤之名传于后世,或以为战神,或以为逆贼,是非功过,自有公论。而黄帝之治,亦因战胜蚩尤,而根基愈固,四海升平,文明昌盛,为千古一帝矣。

    此乃蚩尤纪,录之以警后世,知进退之分,存仁义之心,勿以力强为上,当以德服人,方得天下太平。

    大圣北斗七元君纪

    夫大道之数,莫过乎七,天地之纪也。昔者,有尊神名号“大圣北斗七元君”,乃紫微垣中之主,司人间祸福,掌天下兴亡。彼以七颗星辰,应七元之德,寓于北斗七星之中。静夜瞻观,斗转星移,其间妙趣横生,玄之又玄。

    大圣北斗七元君之居,在天之极北,紫微之野。其宫阙壮丽,瑞气缭绕,金碧辉煌,玉树琼花相映成趣。每当夜幕降临,北斗自东方升起,犹如天桥横跨苍穹,连接人世与天界。

    七元君各抱神德,主宰人间万事。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此七星之名,如雷贯耳。每星有每星之明暗,每星有每星之运数,皆由七元君悉心调燮。

    初,贪狼星动,则人间欲念炽盛,众生攘臂争先,竞逐无厌。其时,君子以节操为重,小人则唯利是图。然天道酬勤,一切终归平衡。

    次,巨门星明,天下多疑。于是,圣贤之士,以诚信为本;而愚昧之人,满腹狐疑。七元君于此,示人间以智慧之道,令众人知天命之难测。

    俗云:“人生如梦”,此言何假。禄存星光,映射出世人对名利的渴望。有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有人淡泊名利,悠然自得。七元君微笑抚须,以慈眼俯瞰尘世纷扰。

    文曲星亮,天下之学者,若渴鹿趋溪水,求索不已。文章生辉,诗词并茂。然而虚华之下,真实何在?七元君点首示意,学海无涯,唯勤是岸。

    廉贞星稳,天下和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心向善,礼义渐兴。七元君静默无言,以德行感化众生。

    武曲星劲,江山代有才人出。英雄辈出,威震四方。战鼓如雷,戈矛如林。七元君眉头微蹙,示人间以刚柔之道。

    破军星落,天下大乱。英雄末路,世事沧桑。悲欢离合,总在一瞬间。七元君深吁短叹,提轮回之剑,断世间万缕纠葛。

    七元君之德,如七色之光,照彻宇宙幽深。彼以神力维系天地正气,令诸星运行不息,赋予万物生机。然而,宇宙无垠,星辰亿万,为何独尊北斗?曰:北斗者,天之枢纽也,自古为指引航标,无论风云变幻,始终如一。

    凡人仰观星辰,心怀敬畏。有识之士寻七元君庇佑,以求延年益寿、福慧双全。而愚者徒求所欲,不知天命难违。七元君含笑其中,以无尽慈悲,护佑群迷而不知疲。

    岁月流转,星河滚滚。七元君早已超脱凡尘,成为道中之神秘。古今多少事,皆随斗转星移入化外之境。孰能究其极致?惟我等凡人依旧执迷,徘徊于尘世梦想之中。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省者,内观也。凡人若能反省于心,自可了悟七元君之意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正道而行,方能不负七元君一番苦心。

    故事云:昔日有贤者问七元君:“如何才能通达天地之大道?”七元君微笑答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罢,身形化为点点星光,消散于茫茫宇宙之中。

    此乃大圣北斗七元君纪也。后人当以北斗为鉴,反观自我,修德养性。勿以术数求胜天机,勿以小智逆大道。唯心无挂碍,始得寰宇之真谛。

    昔者,有道士自号慈航,能济世渡人,于三界之中行善缘。其形貌不可得而见,或化为老翁,满头白发;或作童子,面若桃花。变幻莫测,然其慈悲之心,恒如皓月当空,明澈而不渝。

    慈航游诸方之外,遇一鱼焉,其鱼泣曰:“我本龙种,因罪降世为鱼,愿得脱此苦海。”慈航微笑,以指触其额,鱼即化为蛟龙,升腾九天。

    又行至山巅,见孤鸟伤翼,将死矣。鸟哀鸣曰:“生于林间,今伤翅不能飞,等死耳。”慈航以衣袖抚之,翼愈,鸟遂高飞入云。

    每逢乱世,慈航显神通,救众生脱离苦难,世人不见其形,唯见莲花出现处,必有吉祥。故世人相传,见莲花即见慈航,凡遇难者,呼其名号,多得庇佑。

    然世人不知,慈航非但以神力渡人,亦以智慧开悟。常于闹市中化缘,遇一人名唤子綦,自视甚高,言道:“天下学问,无出我右。”

    慈航问之曰:“汝知天地之大乎?知四海之外复有何物?”子綦哑口无言。慈航曰:“学海无涯,知其有限,方始无限。汝心若不系于边涯之知,方得真解。”

    子綦闻之,心生惭愧,从此洗心涤虑,不再自傲。后终成大儒,弟子百千,皆传慈航之道。

    故事流传,世人谓之“慈航幻化”,意谓慈航非徒以神通变化助人,更能以智慧点化,使人悟道。

    此乃慈航之志也,欲使众生了解天地万物之大,了悟生死轮回之谜,不拘泥于世俗纷扰,达到心灵自由之境。

    吾因而思之:慈航所以能广施法力,盖因其心无所挂碍,如风过耳,如水流指。世间众生若能放下执着,何事不可为?何地不可到?何苦不能解脱?

    夫慈航之道,实在乎一心,能济人亦可自济。视万物如一,了无分别,是名寂照不二;以他心自心,兼爱无私,是名大道同体。

    故知,欲求外之神通,须修内之神识。慈航之名,岂独自在于神通广大,更在乎其心之广大。欲学其道,先修其心,心慈则道自通,道通则神自明。如是而已。

    昔之得道者,有太乙,號救苦天尊,其為人也,神通廣大,慈悲無邊。太乙者,天地之初氣,陰陽之始精,變化無窮,妙用不測。彼以大悲心,行於三界九幽之中,度脫一切苦厄眾生。

    東海之濱,有山名蓬萊,山之上有宮,名曰紫霄。宮中樓閣千重,皆是神金白玉所造,高輝璀燦,耀如日月。太乙天尊居其上,時以玄光下照,三界內外,無不照耀。

    是時,天下多災多難,百姓疾苦連綿。或旱蝗之害,或河洛泛濫,或疫癘流行,死者枕藉。天尊見此,聖心惻隱,於是化身千百億,遍赴苦惱之所。

    或以甘露法雨,滅火解旱;或以神風掃除,蝗蟲遠遁;或以仙草煎湯,疾病消除。於河洛泛濫處,天尊化為大鵬,展翅千里,吹氣成風,水逆流而回,民安事穩。

    然而,世間苦厄不止於此,更有心靈之創,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如烈火焚燒。太乙天尊則以無邊智慧,隨類現形,或說法開示,令迷者悟;或示現因果,使行者止;或現神蹟奇異,啟發信心。

    於講經說法之時,天尊常述“一氣化三清”之理,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聽法之眾,或悟真空無礙之法界,或明心見性,直指本心。亦有聞法而不悟者,天尊亦不強求,但微笑而已,蓋知因緣各有定數,強求不得也。

    在天尊眼中,一切眾生皆有成道之望,皆能了脫生死。故無數世間,或現神仙之姿,或化凡夫俗子,或為禽獸草木,無不包容,無不教化。

    然世間之人,多執著於表象,不明大道真諦。有人見天尊神蹟,拜之祈之,求福求壽;有人見天尊慈悲,而求免罪孽。天尊則時以方便法門,引眾生入門;時以直言提點,令知其非。

    曰:“汝等勿執著於我相,我即非我,孰能拘之?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學者聞言,多有疑惑,問曰:“若如此,則天尊非天尊耶?”

    天尊答曰:“名稱不過是假名,汝等若能超越名相,方見本來面目。”

    此言一出,學者默然良久。有悟者心得一寬,廣如太虛;有迷者終日沉思,不能自拔。

    太乙天尊雖然神通廣大,但從不輕易示人。有時以平常人之態,行走市井之間,和光同塵,觀察世情人心。見世人貪瞋癡,心生哀憐;見修行人持戒守德,心生歡喜。

    於靜夜之中,天尊常仰望星辰,凝思宇宙之奧秘。知星宿運轉,自有其理;知世間萬物,各有因緣。於是在紫霄宮中,默運玄功,助天地順其自然之道。

    忽一日,天尊於靜坐中有所感悟,乃集諸天神於紫霄宮中,告之曰:“三界之內,苦海無邊。吾欲建立法船,普度群生。”

    天神聞言,個個欣然讚歎:“天尊大慈大悲,願力宏大。”

    乃共同策辦,不久,建成一艘巨大法船,船名“慈航”,上有七寶圍繞,光彩奪目。法船凌空而行,不受凡間界限。

    天尊親身登臨法船,手持玉如意,指引方向。船上金鐘玉磬,自然作響,發出無量法音。船行至處,苦海翻騰,眾生若聞法音,頓忘煩;若見法船,心生敬仰。

    自此,太乙救苦天尊之名,傳遍三界。不論人間天上,地府幽冥,乃至遙他方世界,聞名者皆得救度,心生感激。

    如是天尊以無量無邊的慈悲,遊歷三界九幽,不知疲倦。或以神通力加持眾生,或以智慧語開示正道。但見一切眾生由此而得解脫之門,天尊心中欣慰無比。

    然於這無盡的救苦行程中,太乙天尊亦知世事無常,終有歸來之時。待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天尊亦將返璞歸真,合於無極之境。

    爾後,學道者談及太乙救苦天尊,皆以“太乙慈航”為喻,言其慈悲普渡之功,猶如巨舟於苦海中航行,不畏風浪,不懼遠近。

    後世之人有詩讚曰:

    慈航浩渺太乙行,三界九幽顯神京。

    苦海無邊施救度,眾生仰望大悲心。

    太乙天尊之行實錄,非我等所能盡述,但願後來者能承前啟後,繼續闡揚太乙之大慈大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