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阳居士诗集
繁体版

文言篇(四)

    咏三宝

    逍遥游于无何有之乡,浩渺之宇内,有三清之境,立于紫霄之上。是曰玉清、上清、太清,为道之至高,天尊所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玉清,元始天尊也。含光默默,浩劫之初,一缕鸿蒙未判之气,孕育众妙之源。无形生形,无极而太极,是为大道根源。始者,始终也;元者,根本也。众生依之以为生,万象因之以成。

    上清,灵宝天尊也。怀抱天地,手握阴阳,聚五行之精华,结万物之灵秀。神光照九幽,慧剑斩三千烦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能长存不朽,恒古不变。

    太清,道德天尊也。抱一而行,守中养正。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无欲则刚,不争莫与争锋。《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句句玄奥。传之天下,使知真常之道,得自在之生。

    三清之间,有三天界。曰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情欲杂陈;色界十八天,已超尘欲,但仍有形相;无色界四天,无形无相,寂寥清净。三界之内,众生轮回,无量无边,若梦幻泡影,露电云烟。

    天尊垂象,化育群生。以道为柱,以德为基。凡心所向,皆可成真。飞升仙境,非遥不可及。修炼之人,洗心藏密,守戒入定,默朝三清。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三清天尊,亦如是梦也。或问:“天尊何以教我?”曰:“忘己忘物,逍遥于物之外,齐物论之旨也。”夫三清之道,无我无相,同于大道之无极。吾辈当如何证道?唯有泯灭是非,合于自然之理。

    故歌曰:

    三清胜境,道尊无双。

    元始灵宝,道德昌。

    无极为始,自然为常。

    无形生形,恬淡平康。

    欲界超脱,色界归藏。

    无色之上,乘风翱翔。

    三界内外,道法茫茫。

    心如明镜,物来自忘。

    终歌之际,知三清之境,非凡智所能测度,非言语所能尽述。唯有心香一炷,虔诚礼敬,方可略窥玄门之端倪。天尊无言,而言归于静默;大道无形,而形随万物。此乃大美之所存,天地之精神也。

    颂罢三清,复归逍遥。庄子之道,广矣,大矣!如要探索其极致,须自得一己之性灵,放飞思想之翼,游心于无穷之路,方得其真谛也。

    昔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夫三清之境,乃道教至高之天尊也。元始天尊握元气之宗,灵宝天尊执造化之枢,道德天尊主无为之教。吾将试以简拙之言,颂彼无上之道。

    元始天尊,宛如混沌初开之姿,淡泊而神秘。其身若虚极静笃,融于宇宙之始末,无形而生万物。观其神韵,如苍龙隐于云海,舒卷之间尽显玄妙;似朱雀翔于朱明,展翅之上燃烧着永恒的火焰。

    灵宝天尊,恰似玉清之宫,晶莹而透亮。彼以慈悲为本,智慧为用,掌幽冥之府,司雷霆之威。其光若晨星闪烁,指引迷途之子返本归源。犹如金乌巡于诸天,翼下之风涤净尘世万般烦恼;似白虎蹲于西垠,啸声中藏着生命的奥秘。

    道德天尊,又称老君,坐而俨若泰山不移,立而犹似松柏长春。其道广博无边,法深不可测。讲无为而治天下,示柔弱胜刚强。其心如明镜台,不染世尘;其行如古井波,不起涟漪。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三清之境,非同凡响,不离不即,不紧不慢。其间有真意存焉,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兮忽兮,其中有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夫三清之尊,凝神遐迩,乘风御气,逍遥于太虚之野。

    吾愿学庄子之思,游于物我两忘之境。放下名利,不被形役;遗忘生死,不受心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乃真人自有真世界,恒乐何极哉!

    是以知道者,穷千古之变化,洞万象之母。视三清天尊,非异人之所崇拜,乃内心修持之所向往。求道之人,内观其心,外观其形,循环无穷,永保神清气朗。

    终南捷径,虽多阻险;道法自然,终成正果。颂三清,即是颂天地之美妙,颂人生之无限。如是而已,岂复它哉!

    故作歌以颂之曰:“元始灵宝道德尊,三清妙化育乾坤。无为自然合天道,万物归一心自闲。”

    昔者,庄子梦蝶,不知周也。今我梦游三清之上,忘我之境。清浊不分,名曰太清;无为而治,是谓玉清;玄之又玄,上清极也。三清者,天地之根,万物之本,虚无之妙有,不可致诘。

    太清之境,如大壑无际,藏无尽之秘。其中浮游,若列子御风,泠然善也,澹泊宁静,无欲无求。至人乘风而行,鸟兽相及,何尝有碍?道生一,一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夫太清者,阴阳未判之始也。

    玉清之域,宛如明镜高悬,映照诸生之真。无尘无垢,万法自然。真人居此,以无为自适,视物我无别,等寿夭为一。行于无事之事,邀游于无穷之路。玉清之宫,神明之所居,群仙聚焉,讲以无为之道德。

    上清之界,高不可攀,深邃莫测。存想皆妄,言语俱累。唯有涤除玄览,证入无上之道。上清之道,非常道,非名之名。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上清新安,心如止水,寂无所寂,化无所化,真君自在,逍遥乎无比之外。

    三清之间,各显玄妙,不相往来,亦无所往。无形而形生,无名而名立。彼是之非,非彼是也;彼非之是,是非之也。三清之道,同出而异名。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故圣人清心寡欲,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不求三清之境,而三清自至;不期万物之归,而万物自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一念起,则尘劳纷纭;一念灭,则清风朗月。从是三清之上,直指人心,洞见本性。夫三清者,即心也,即性也,即道也。道不远人,人之远道也。然后至于不远,可与三清游矣。

    庄子曰:“至乐性余,至静性廉。”三清之中,至乐可以养生,至静可以养性。静乐所以养神,神凝则自然成圣。夫圣人之宗,在于此矣。吾故重托秋豪,轻诺泰山,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见天道焉。

    终篇之际,笔舞翩翩,意犹未尽。愿以此文,献于三清三境天尊之前,虽然不能穷其妙,亦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夫天尊之道,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然心存敬畏,即可与之合一。噫!微斯文,难以言宣,姑射之山无以加矣,笔墨之辞至此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