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国语》)

    晋文公在郏地安定襄王后,襄王以土地相赠,晋文公推辞,请求准许使用隧葬。襄王未应允,说:“过去我先王拥有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上帝和山川百神之祭祀,以备百姓万民之用度,以应对变乱或意外的患难。其馀的土地,按均等原则分给公、侯、伯、子、男,使他们各有安宁的居所,以顺应天地先王之制度,不致遭逢意外的灾害。先王对此哪有满足呢?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够供给神祇祭祀而己,岂敢过分满足自己的耳目心腹嗜欲,因而扰乱礼仪法度?也唯有死生的服饰物品彩章,用来管理长治百姓而分别等级轻重布赐而已,王与我对此有何不同呢?“如今上天降祸于周室,我也仅有守府之责而已,又加之我的叔叔勤勉叔父您而荣耀先王之大物赏赐与您私人德泽,而叔叔实应憎恶我的叔叔之所作所为,因为不是我的一人之故,我又怎能有所吝惜呢?先民有言:‘改变玉质而改变行径。’叔父若能光大发扬盛德,改变姓氏和教化以开创治理天下局面而显示大功用,我将流放至边远荒僻之地,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如果仍像姬姓一样,尚将列为公侯,以恢复先王的职分,那大物就不可改变了。叔父若能茂盛光大光明其德业,该有的自然会到来,我又敢以私人之功而变前代之大法章,玷辱于天下呢?这将如何对待先王与百姓呢?又何谈政令的推行呢?若不是这样,叔父有地而要隧葬,我能知道什么呢?”晋文公于是没敢再请求隧葬,接受土地便返回晋国。

    在这个故事中,晋文公作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的言行举止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品德。他坚守礼仪法度,尊重先王遗训,对神祇、百姓负责。他以叔父为榜样,发扬光大光明德业。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他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原则。他的政治智慧和道德风范赢得了襄王的尊敬和赞誉。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改变玉质和行径是不被推崇的行为。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公正和道德的原则去行事。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坚守原则、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