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

    在秦惠王的庭前,司马错与张仪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司马错主张伐蜀,他认为通过占领蜀地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增强国力,为将来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张仪则认为,攻打韩国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他分析道:“如果我们亲近魏国、拉拢楚国,派遣精兵强将攻打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关口,把守住屯留之道,这样魏国就会断绝与南阳的联系,楚国就会逼近南郑,而秦国则可以直接攻打新城、宜阳,直逼两周的郊外,这样就可以诛杀周王室的罪人,侵占楚国、魏国的土地。周王自知无法挽救,必定会交出九鼎宝器。我们凭借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持天子以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不听从的。这就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道路。”

    然而,司马错并不认同张仪的观点。他反驳道:“我听说,要想使国家富裕,先要开拓疆土;要想使军队强大,先要使人民富足;要想称霸天下,先要广施仁德。如果我们已经拥有了这三个条件,那么就可以随之成就帝王之业了。但是现在周王室的土地虽然狭小,人民却很贫困,因此我希望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虽然僻远而且戎狄之长,但是有桀、纣一样的混乱。如果我们用秦国的力量去攻打它,就如同使豺狼去追逐群羊一样简单。占领蜀国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民强兵,而且也不会伤害太多的民众而使蜀国归服。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国而使天下不以为暴,尽占西海之地而诸侯不以为贪婪。我们一举两得,既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又有了禁暴止乱的名声。如果现在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会带来恶名而且未必有利,还会背上不义的名声,而去攻打天下都不希望攻取的地方,实在是危险啊!请让我为您解释一下这个原因:周王室是天下诸侯朝觐的地方;韩国与我们秦国是友好国家。如果周王室知道自己将失去九鼎宝器,而韩国知道自己将要失去三川之地的话,那么它们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谋划,依靠齐、赵二国的力量来寻求楚、魏两国的援助。如果周王把九鼎宝器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的话,那么秦王就无法禁止这种行为。这就是我所说的‘危’,所以我认为攻打蜀国才是上策。”

    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最终决定起兵伐蜀。经过十个月的激战,秦军成功占领了蜀地,使蜀国成为了秦国的附庸。随后,秦惠王又把蜀主改封为侯,并派陈庄出任蜀相。随着蜀国的归附,秦国的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充实,从而更加轻视和傲视其他诸侯国了。

    张仪听后,深感懊悔,但他仍决定为秦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建议秦惠王先从韩国入手,以牵制楚、魏二国的力量。秦惠王在张仪的劝说下,决定暂缓对蜀国的进攻,转而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以待时局变化。

    不久后,秦国与韩国的关系逐渐紧张。秦惠王认为时机已到,命张仪再次出使韩国,说服韩王归顺。在张仪的威逼利诱下,韩国最终决定向秦国屈服。

    公元前328年,秦国在张仪的帮助下顺利占领了韩国重镇,成为了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张仪功不可没地成为了秦国的栋梁之臣,让秦惠王更加器重他。

    在秦国的强大势力下,其他诸侯国纷纷表示臣服。周王室最终也无法抵挡秦国的侵略,将九鼎宝器拱手让人。秦国在战国时期称霸天下,成就了千古一帝国的美梦。

    司马错没有看错人,秦惠王在张仪的辅佐下,确实成就了帝王之业。而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并非偶然,而是需要英明的领导者和一群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