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

    燕国名将乐毅,受燕昭王重用,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多城,让齐国俯首称臣。但当最后三城尚未攻下之时,燕昭王却不幸离世。继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替换他为将。乐毅无奈之下投奔赵国,被赵国封为望诸君。后来,齐国的田单巧施计谋,击败了燕军,收复了七十多城,恢复了齐国的繁荣。

    燕王对此深感悔恨,担心赵国会乘燕国疲惫之际进攻燕国。他派遣使者前往赵国责备乐毅,向他表达歉意并解释道:“先王全心全意委托将军,将军为燕国打败齐国,为先王报了仇,令天下震动。寡人岂敢忘记将军的丰功伟绩!只是先王突然驾崩,寡人刚刚继位,左右之人误导寡人。寡人派骑劫代替将军,并非将军久在沙场劳顿需要休息商议国事,而是因为将军误会了寡人的意思,认为和寡人有了嫌隙,就抛弃燕国归附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对先王的知遇之恩又在哪里呢?”

    望诸君于是派使者送信回复燕王说:“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恐抵受斧钺的刑罚之罪,从而损伤了先王的明智,而又有害于您的道义。所以臣只好逃到赵国。自己背着不肖之罪,所以也不敢申辩。现在大王派使者来数说臣的罪名臣担心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的道理,而又不能明白臣之所以事先王的心情。”

    “臣听说贤明的圣主不会把爵禄随便赠给自己的亲信;而给那些功绩多的人;不会把官职随意给那些所爱之人,而给那些能胜任的人。所以明察各人的能力而授给官职的才是成功的君王考论各人的品行而结交朋友的才是能立名的人臣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的行为举措有超出世俗的志向所以借着魏王的符节归附燕国而因此被您察悉并置于宾客之中先王过分抬举臣在群臣之中将臣立于高位当初臣没有跟您商量而擅自动用军队是因为考虑到您会听从命令任用臣的缘故。先王曾告诫我们,对于齐国的积怨深怒,千万不可因其表面弱势而轻视其存在,应视其为强大的对手而严阵以待。臣子回应道:“齐国虽曾受霸主余威所制,但亦具备了多次战胜的遗风。其士兵训练有素,擅长战斗策略。若欲攻打它,必须倾尽天下之力,结交赵国作为盟友。此外,淮北、宋地均为楚、魏两国所觊觎。若能得到赵国的同意结盟,楚、赵、宋三方合力出兵,四国共同攻打齐国,定可大破敌军。”先王赞同这一计策,臣便受命南下与赵国结盟。随后,先王亲帅大军随臣攻打齐国,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在河北之地大败齐军。燕国则尽收其珠宝财宝、车甲珍器。大吕钟陈设于元英,故鼎反置于历室,齐国的器物都摆设在宁台之上。自五霸以来,功绩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对臣的功绩予以肯定,并认为臣顺了他的心愿,且臣自知并无顿命之过,故裂地而封臣,使臣得以比肩小国诸侯。臣虽不才,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之言听计于阖闾,故吴王远征至郢;夫差弗能理解其忠言直谏,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未能在先知的建议下建立功业,最终沉溺于忠臣伍子胥而不思悔改;伍子胥因不能预见君主之量不同而及早另寻明主。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乃臣之上计也;遭受毁誉辱骂而堕先王之名者乃臣之所大恐也;面临不测之罪却以侥幸为利者乃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深知先王之所以忧心齐国,亦曾为之动容。齐国,作为五霸之师,如今虽已沦落,但若视若无睹,疏忽其强大力量,则我等必将招致祸患。当此之时,齐国储备充足,民心未散,乃可一战。若不以全力对之,则我等誓将难以弥补过错。

    臣恳请先王下令,让臣与赵国通好,并联合燕、宋、楚三国共同出兵。愿我等以天下为己任,在历数齐国罪责的同时,展现我等君臣团结一致、力图复兴的决心。如此,则赵、燕、宋、楚与齐国之战,必将荡气回肠,成就青史美名。

    先王应允了臣的请求,命臣亲自前往赵国结盟。在臣的谋划下,赵、燕、宋三国联军迅速集结,向齐国发起了猛烈进攻。齐军虽勇猛善战,但面对联军的联合攻势,亦难以抵挡。于是,在经过激烈厮杀后,联军成功将齐军逐出境外。

    燕国所收缴的齐国王室珍宝器物,皆陈列于元英和历室之中,以此向先王展示胜利者的光辉。自五霸以来,先王所建功业,皆著于青史之上。而臣虽小国出身,幸得先王赏识,得以列身于诸侯之中。

    臣深知自身能力有限,唯愿恪守职责,继承先王遗志。若能善始善终地执行先王的命令,则臣之荣幸亦无愧于史册。若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加强盛、民族得以安宁繁荣昌盛,则臣之荣耀也定将千古流传。

    至于伍子胥之流言蜚语,臣自问心无愧。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如同伍子胥所言,则我愿以忠贞之志成为后世楷模;若欲因小过而毁誉辱骂臣子,则我亦愿在坎坷人生中坚持正义、守住底线。我辈固知行胜于言,若不能免身全功、明先王之迹,则将身殉国、报答先王便是我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