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新编
繁体版

【滑稽列传】(《史记》)

    孔子曾说:“六艺于治国之术中,作用是相同的。《礼》用于节制人的行为,《乐》用于和谐人心,《书》用于讲述历史,《诗》用于表达思想,《易》用于神妙的变化,《春秋》则用于讲述道义。”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同时也包含着解决纷扰的方法。

    太史公在感叹天道恢恢的同时,也描述了淳于髡的诙谐和智慧。他,一位身材并不高大,言语诙谐的门客,却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遭受过屈辱。

    有一天,他来到一处险要的关口,前有高山,后有深谷,左右是苍茫大地,颇感诸事不便。此时,太阳西下,余晖照射在关口,照得见渡船、渔翁。这景色甚美,令淳于髡诗性大发,随口吟诵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居戈壁不知处,却话苍生望故乡。”

    正在此时,一队人马行经此处,个个披红挂绿,好不热闹。为首的是一位青年将军,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神采飞扬。这位将军姓孙,名膑,乃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他此行目的是说服燕国退还部分领土,以换取齐国的和平。

    见此景此情,淳于髡心生一计。他走到孙膑跟前,俯身低语道:“将军可知,宇宙之间,阴阳相克,刚柔相济。你看那关口之上的大山,一高一低,一俯一仰,正彰显天地间阴阳相合之道。我等只需把握这一阴阳相济之道,便可游刃有余地应对任何挑战。”

    孙膑听后恍然大悟,并立即吩咐士兵们加紧行军。这一夜,月光洒在关口上,如诗如画。淳于髡的智慧也因此成为了齐国外交的瑰宝。

    自此以后,齐国在与燕国的交往中赢得了更多的利益。孙膑的智慧和淳于髡的智慧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齐国在各大战争中始终保持了不败之地。这与淳于髡所倡导的融会贯通、阴阳相济的精神息息相关。

    而这一切都源于淳于髡的智慧。他虽身材矮小,言语诙谐,却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慧和才情深深打动了齐国将士们。淳于髡的智慧如孔子所说:“《礼》用于节制人的行为,《乐》用于和谐人心,《书》用于讲述历史,《诗》用于表达思想,《易》用于神妙的变化,《春秋》则用于讲述道义。”

    在齐威王的时代,他曾因沉迷于隐语和长夜之饮而疏忽政事,政务被委托给卿大夫。导致百官混乱,诸侯乘机侵犯,国家危在旦夕。左右近臣都不敢进谏。然而淳于髡用隐语劝说威王:“国中有一只大鸟栖息在王的庭园中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威王明白他的隐喻后励精图治整顿了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奖赏了一个人并诛杀了一个人发兵击退侵犯者并让齐国的威严和德行持续了三十六年。这段故事也被记载在《田完世家》中。

    在威王八年的一个日子里,楚国发起了对齐国的强大进攻。面对压力,齐王紧急派遣淳于髡前往赵国求援,让他携带了一百斤黄金、十驷马车和十双白璧。淳于髡在去往赵国的路上,突然仰天大笑,连帽带都笑断了。齐王疑惑地问他是不是嫌东西太少,淳于髡却回答说哪里敢。齐王又问是不是笑赵国太贪心,淳于髡解释说,他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去祈求神灵赐予丰收,但是他的愿望和所持有的东西不成比例,所以他觉得好笑。

    于是,齐王加赠了一千溢黄金、一百匹白璧和一百驷马车给淳于髡,让他带着这些礼物前往赵国。淳于髡接受了这些礼物,带着精兵十万和战车千乘回到了齐国。当楚国听说齐国援军抵达的消息后,连夜撤兵离开了齐国。

    齐王非常高兴,在后宫摆设酒宴庆祝。他召来淳于髡并赐给他酒。齐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回答说一斗就会醉,一石也会醉。齐王好奇地问他是如何能喝下一石酒而不醉的,淳于髡便讲述了他在喝酒时的心情和环境。他说当他喝酒时,执法官员在旁边监督,御史在后边记录,他只能恐惧地趴在那里喝酒,所以不到一斗就醉了。

    当严谨的客人来访时,我会以热情的态度迎接他们。我为他们准备美酒,并亲自侍奉酒水在他们面前,同时不时地分享剩余的酒水。我们举杯祝酒,多次起身共饮,每次都能品尝到两斗左右的佳酿而感到微醺,这种感觉令人陶醉。

    若是亲朋好友久未相聚,我会与他们共享欢乐时光。我们畅谈旧日的故事,分享彼此的私密情感。这样的聚会中,我们可以饮五六斗美酒,感受彼此的亲密与欢乐。

    在州闾之会中,男女杂坐,行酒稽留,投壶博弈,相互引为曹。在这样的场合下,我常常与众人握手无罚,目眙不禁裸露双乳和私密之处。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这些细节都让我倍感欢愉。在这样的聚会中,我通常可以饮八斗而仅醉一次。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深知饮酒切勿贪杯,因为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我常常劝谏他人:饮酒要适可而止,切勿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