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故事汇
繁体版

第一篇 炎帝神农

    四、“天降嘉禾”和“崩葬茶乡之尾”

    神农带领十八位臣工,开始了他的大东南之行。大东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毒蛇猛兽与人同处。神农一行,从现在的AH、江苏、浙江、福建进入江西。在樟树地界发现一只小动物,毛茸茸像小狮子,耳朵下垂,嘴唇两侧长着几绺银须。最为特异处,它的身体通明透亮,肚里的五脏六腑,一眼能够看穿。神农心想:它要是会尝药,做我的助手,岂不甚好?开始时,神农走在前面,小动物跟在后面,你走它走,你停它停,若即若离,保持距离,就是不肯离神农而去。神农感到奇怪,试着问道:“小家伙!你为什么老是跟在我们屁股后头呀?”

    小动物摇摇尾巴,表示友好。“你会尝百草百药吗?愿跟着我们上山吃苦吗?”小动物善解人意,欢叫了一声,立即向神农奔了过去。因为这小动物是在樟树发现的,形状又像小狮子,所以大家就叫它“獐狮”(獐与樟同音)。

    神农自从有了獐狮之后,许多药都是由獐狮代替品尝,非常灵验,故有“药不经獐狮不灵”的传说。獐狮和赭鞭是神农的两根拐杖,有了獐狮之后,收获更大了,风险更小了。在一次表功会上,神农想着有一件事,必须当着众臣工的面再强调一下。什么事呢?离开中原的时候,他宣布过轮流休假,回家探亲,大部分人遵照执行了,神农自己也带头做到了。可是有那么一两个人没有执行,十年二十年不回家一次。他对臣工们说:“诸位为了协助我开创农业,忘我忘家,历尽千难万险,姜某非常感激。轮流回家探亲,绝大部分的人办到了,但是也有个别人十年二十年没有回家一次,我实在过意不去。现在我再劝告一次:那两位一直不回家的人,立即离开这里,回家看看去。轮流休假是制度,人人都要遵守,我身为君王,也不例外。到今天为止,我们采集到的中草药,已经突破三百种大关,可以回家向家人报喜了。”

    神农的话刚说完,大臣胡真官起身说道:“臣认为,草药收获虽大,但皇上早也盼晚也盼的野生稻种始终没有发现。这块心病不去掉,我决不回家。”

    巧匠赤制氏也说:“即使发现了野生稻种,用什么田器破土开荒,请皇上设计图形,交臣制作。我不做出破土开荒的田器,决不回家。”

    神农拗不过两位臣工,只好说了几声“谢谢”,就收回成命了。

    在江西,神农一行爬遍了武夷山、庐山;辗转到广东,又爬了青云山、九连山、滑石山;接着到广西的十万大山。从广西折回广东,最后从大庾岭、诸广山、万洋山进入到湖南境内。一路上,神农为胡真官和赤制氏提出天下未全的两大问题揪心揪肺。稻禾乃祥瑞之物,可遇不可求。要想得到它,只能靠老天爷恩赐,靠“天降嘉禾”了。而农器属人工制作,赤制氏说得对,这设计图形必须皇上来完成,因为皇上是万民之首,是大智大勇的圣人呵。

    一入湖南,第一眼看到的是八面山和齐云山。八面山,八面来风;齐云山,山与云齐。多么奇妙!多么壮观!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也许是得山水之助,神农神采飞扬,神思敏捷,到了现在叫汝城城南五里的耒山,他一拍赤制氏的肩膀,大声说:“田器的图样,有啦!”他把图样交给赤制氏,赤制氏依样制作,并试验翻土,获得成功。这个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件耕地翻土的田器,终于在汝城耒山产生了。

    这田器名耒耜。耒是手柄,耜是锸,锸即铲子。当时的耒耜都是用木做的(后来耜改成铁制)。《易·系辞下》说:耒耜,“神农氏作,斫木为,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衡湘稽古》载:“衡湘传闻曰:帝之臣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又说:“耒耜,当时田器。帝制其式,命匠作之,颁赐万国。”

    我国先民由原始的渔猎生活向进步的农耕生活逐步转变的时候,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业绿色文明走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神农一行一路向西,走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有山,不高,却很陡峭。山上长满路基草。草色绿中透红,蒸发出一股让人作呕的恶气。忽然发现一条绿色的小长虫,从路基草覆盖着的山坡下钻出来,向前爬行。那虫的身体两侧,密密麻麻伸出许多脚,不是蛇,也不像蜈蚣。神农感到奇怪,忍不住咳嗽一声。那虫一听到人声,马上把身子缩成一团,变成一颗圆圆滚滚的圆珠子。接着掉转头,一滚一滚,滚进路基草丛里去了。神农一个箭步,扑了上去,拨开草丛,把圆珠子抓住,放在巴掌上滚过来滚过去。

    “皇上,你是玩掌上明珠吧?”一个臣工提问。

    “看似圆珠儿,实际是一条小爬虫。”神农轻声问小爬虫:“你不用害怕,我们不会伤害你的。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说变就变,长长的变成了圆圆的。你不说话,好吧,我给你取个名字,叫千足虫,好吗?”

    众臣工叽叽咕咕起来:自离开中原以来,好几十年了,什么虫都见过,唯独没见过这号虫,说不定是一种名贵药哩。

    名贵不名贵,试试再说。神农习惯性地举起赭鞭。赭鞭鞭草可以,鞭这个小圆球就使不上劲了。他想起獐狮,马上夹起小圆球,往獐狮嘴里送。獐狮用鼻子闻了闻,立即将脑袋向左一歪。再送,又向右歪了过去。神农自言自语:“你不尝,我来尝。”他把手缩回来,将圆珠儿往自己嘴里送。说时迟,那时快,小獐狮大吼一声,猛扑上去,把神农手上的圆珠儿夺了过去。只见它两眼含泪,一张嘴,把圆珠儿塞了进去。没想到,小獐狮只嚼了一口,脸色就变了;再嚼,全身痉挛,口吐黑水;三嚼,扑倒在地,中毒死了。

    小獐狮为救神农,自我牺牲了。可是,他的眼睛一直天下来是张开的。神农明白:他是要睁大眼睛望着坚持开创绿色农业的神农,不获最后成功,是不会瞑目的。

    神农说:“小獐狮是清醒的,只怪我一时糊涂了。”他给獐狮死的地方取名“醒狮”

    “醒狮”在现在的HUN省嘉禾县石桥镇。

    神农命名的“千足虫”,后来查明叫“滚碌珠”,又叫“滚坡虫”。有剧毒,也能治病。有病、患了各种无名肿毒的人,吃了滚碌珠,以毒攻毒,立见成效;可是,没病的人不能吃,吃了马上中毒而死。人们为了纪念獐狮,药铺的柜台上总是放一尊獐狮的雕像,有铜质和木质的,也有石头雕的。獐狮的雕像,眼是张开的,嘴里衔着一颗圆球,暗示神农是误食千足虫而致死的。药铺这样做,既是纪念,也是做广告宣传。

    小獐狮死了之后,神农非常悲伤,因此,也特别喜欢小动物,开始饲养起小鸡、小狗、小羊、小猪来了。在农耕事业中,他在嘉禾又提出一个驯养家禽家畜的新课题。

    向西南行走,到了骑田岭和都庞岭的结合部蓝岭山下,这地方古时候叫“禾仓”。山怎么叫蓝岭?因为林木覆盖,与天上的蓝天蓝云交相辉映,呈一片蓝色。神奇无比啊!蓝岭山下,一字儿排列着九座山峰,叫九老峰。神农来到这里,对九老两个字倍感亲切。他对自己说:我已经是个白发老人了,和九老在一起,正好凑成十老。十老十好,十全十美。但愿如此。

    神农把寻找野生稻种的希望寄托在九老峰。他带领臣工们一峰又一峰、挨个儿来回寻找。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十天又过去了。峰峰有草,就是不见野生稻种。臣工们灰心了,一致要求到蓝岭山去寻找。

    蓝岭山,蓝色之梦。梦一定会在蓝岭山圆就吗?

    神农说:“我们再和‘九老’亲热一次吧。也许‘九老’要考验我们,我们用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感动‘九老’吧!”

    他们又上山了,希望又落空了。

    神农正准备向蓝岭山转移的时候,抬头一看,有一朵彩云从头上飞过。随着彩云飘荡,吹过来一阵香风,神农和臣工们被陶醉了、痴迷了。恍惚间看见有一群天女散花。花雨散落,五彩缤纷。神农凝神向一处岩洞旁边看去:哈!是它!是它!岩洞旁边忽然冒出来一株草,“突突突”正在成长哩!神农大喜过望,奔了过去。

    这株奇异的草正是神农想要得到的稻种。“一茎九穗”,每穗结有一两百粒饱满的谷子,咬开谷壳,便是又白又香的米粒。神农大呼:这是‘九老’赐给我们的嘉禾啊!

    《论衡·讲瑞》注解说:“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嘉字喻大,喻瑞,嘉禾就是指硕大之禾,祥瑞之禾。

    是神农发现的嘉禾,是“九老”赐给的嘉禾,是“天降嘉禾”。“天降嘉禾”的地方在现在HUN省嘉禾县九老峰麓的丙穴旁边。

    神农得到嘉禾后,立即牵着金牛,推着耒耜试耕试种。

    头一年,把谷种分成两半,一半撒在旱土上,另一半撒在水坑里。一个月后,发现几乎所有的秧苗都成活了,但生长势头却因地而异。种在早土上的长得很不起眼,种在水坑里的则不仅仅又粗又壮,而且种一株发几株。秋收了,看结果:水坑里的颗粒无收,花也扬了,果也结了,就是转不了黄。早土上的呢,被杂草包围着,禾苗艰难地成长,虽然前段萎靡不壮,令人泄气,可是,收成还是有,虽说不够理想,也算差强人意。

    第二年,神农改变思维。他认为,撒在水坑里的谷种,不宜太密,就稀一点撒种;认为,撒在旱土上的谷种,被杂草困死了,就实行中耕除草。秋收了,旱土上的原地踏步,比前一年的收成,好不到哪里;种在水坑里的,有些收成,但,禾苗长成穗子后老是不成熟,勾不了头。

    第三年,开始新的试验:神农首先肯定,稻谷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水是庄稼的命脉。种在旱土上的禾苗,水与肥都要施足。他把希望寄托在水坑里的禾苗。认为水坑里肥不成问题,根本问题,还是太密。不等禾苗怀孕,就把杂草和过密的禾苗拔掉。万万想不到:拔掉后丢到旱地上的禾苗,通通干死了,而那些丢到水坑旁边的禾苗,长的穗最长,结的颗粒最多、最饱满。神农终于明白了:水稻要水要肥,水坑里水太深,肥太多,只长苗,秀而不实,也不行。

    经过多年试种,经验有了,教训也有了,接着,教民耕种,向天下推广。

    神农在九老峰丙穴旁发现稻种,又在壬穴前一片良田搞试种。丙穴、壬穴两个名字是后人取的。五行丙丁属火,神农称炎帝,以火德王,故名丙穴;壬属水,当年神农用这里的水源灌溉禾苗,故名壬穴。实际上,丙穴也好,壬穴也罢,都是纪念神农的。丙穴洞中有洞,里面有个洞,叫“神农洞”(又叫皇帝楼)。洞中有“金銮殿”“金交椅”“金鸡树”“金犬穴”“金猪圈”。传说,神农皇帝在这里试耕试种好几年,白天在丙穴外劳动,晚上在丙穴“皇帝楼”坐“金交椅”休息,睡在“金銮殿”。

    古籍记载:《桂阳州志》《衡湘稽古》的话说:“《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

    《衡湘稽古》又说:“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桂阳州志》解释说:淇田即骑田岭也····桂阳北有淇江,其阳有禾仓嘉禾,炎帝之世,天降嘉谷,神农拾之,以教耕种,于其地域曰“禾仓”。

    神农离开嘉禾之前,点名留下八位臣工,其余先到湖南湖北,然后去九州八荒负责推广耕种稻谷。后世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神农率八位臣工,一路东行,到了现在的郴州坦山万华岩,听当地老百姓说,岩底有恶蟒,经常出来吞噬人畜。神农跨上金牛,走近岩门口,引蟒出洞,杀死了恶蟒,为民除了一害。传说,神农还在岩内开凿石田。南宋高宗绍兴时,郡守赵不退学神农教民耕种,特地写了“劝农碑”,竖立在万华岩的入口处。明万历《郴州志》载有刘汝楠的一首诗:“鸟道斜通一罅天,仙人遗廪尚亦然,四时不断洞中雨,百亩谁开石上田?……”诗里的“仙人”就是神农。

    此刻的神农,心绪特别好。他用手抚摸金牛的项背,亲热地说:“老伙计你跟了我几十年,够辛苦的了。你也想念伏牛山么?”回头对八个臣工说:我现在急于知道的是:炎居在姜水试种粟米和炎柱在中原试种麦子的情况,如果两处获得成功,加上我的经验能在全国推广,普天之下,我的臣民就不怕饿肚子了。我们也就可以收兵回朝、打道回中原去了。

    看得出来,神农此刻微妙地产生了想家的念头。

    神农再向东走,到了现在的HUN省资兴市汤市。汤市旧名汤边。汤者热水也,温泉也。有温泉、汤泉,所以才叫汤边、叫汤市。汤市有六口汤泉,相距最远不到百米,非常集中。六口泉眼,两口一组,三组缀成一丛,像莲花开放,镶嵌在河的两岸。

    神农一眼看见不少老百姓身上有疥疮病,他没有采用当年太原神釜山的老办法,而是用赭鞭在汤泉里搅动多次,经过反复测验,肯定汤泉水可以治皮肤病。于是问村民:“你们下汤泉洗澡吗?”村民们个个摇头。又问:“为什么?”回答:“泉水是热的,脱猪毛、煮鸡蛋,可以;洗衣裳、冲钵头,也可以;就是没人下去冲凉洗澡”。

    一切都明白了。神农带头洗了一个美美的温泉浴。对大家说:温泉除了饮用,还可以洗涤尘垢,医治疥疮,美容健身,延年益寿。汤边人听神农的话,开始下汤泉洗澡了,果然皮肤病消除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汤边村成了“美人窝”“长寿村”。

    春秋祭祀,喜庆良辰,必须沐浴洁身,已成风俗,叫“洗汤”。特别是去炎陵参拜的人,不管是谁,经过汤市,必须“洗汤”,净化身心,表示对炎帝神农的敬意。

    神农在汤市教耕教种,引起南方叫魃的旱魔的不满,魃魔一心想美丽的江南变成一片沙漠,提出要与神农拼个你死我活。神农把赤松子从中原招来,赤松子是神农的雨师,能呼风唤雨。神农有赤松子的协助,把魃魔打败。最后,神农一把抓住魃魔,使劲往空中一提,再猛击一掌,魃魔一头跌进了汤边的山涧河底。现在汤市河西乌沙塬的“神仙石”上和河东圩场温泉边的石头上,还可见神农留下的马掌印。

    赤松子帮助神农打败旱魔后,立即回中原去了。

    前面是安仁。安仁无峰不生云,无处不药香,神农一走进安仁,就被这里万草百药迷住了,把思家的念头压下去了。他贪婪地采药,走遍了金紫仙、盘古仙、猴昙仙、大和仙(都是山名),至今流传神农“采茶九龙庵,野炊香火堂,洗药药湖湾”的谣谚。这采茶九龙庵有个传说。《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古称茶为茶,茶就是茶。)有一天,神农走到安仁莲花江上游豪山乡的冷泉石山,尝草中毒,他顺手从一株树上摘下几片叶子塞进嘴里,咀嚼后,叶渣从食道一直往下流动,又从肛门往上流动,像个巡查官上下巡查,几个来回,把毒性清查出去了。神农因此把这种树叶叫“查”(查与茶同音,后人便改叫茶,或叫茶叶了)。历史上安仁人尊神农为“药王”,称安仁为“药都”为药香“王国”。影响所及,古时候的神医华佗和李时珍,都来安仁朝圣;南岳山的老和尚奇峰来到安仁天源山,干脆结庐住下,在这里采药行医了。安仁现在盛行“药王节”“赶分社”,都与神农有关,或者说都受了神农的影响。

    神农一行沿着洣水,东进到了“长沙茶乡之尾”(过去叫灵县,现在叫炎陵县)。他离开安仁时,对臣工们说:“我吃了赤松子赠送的水晶后,虽然头发全白了,可身子骨还是硬朗的。下一站,该到东面那座大山(他指的是罗霄山),我们鼓一把劲,争取了尾结个大瓜吧!”

    臣工们非常兴奋,非常有信心。一致说:“听皇上的,我们一定会了尾结大瓜!”

    神农一味地往积极方面去想,神采飞扬,兴奋至极,甚至可以说有些飘飘然,忘乎所以。罗霄山是座更为神秘之山,不知名的草木虫彘特多。有一天,他看见身旁的灌木树上攀缘着一根奇怪的藤蔓,不长不粗,绿叶黄花,左旋右转,飘飘荡荡,喜人诱人。因为兴奋,忘记使用赭鞭,顺手摘下三皮藤叶,塞进嘴里。仅仅咀嚼了三下,他的口舌立即麻木,不能说话。紧接着便是呼吸急促,腹部绞痛,大肠百结,小肠寸断。等臣工们发现,赶过来时,神农已经气绝身亡了。死之年168岁(在位120年)。

    这种藤蔓,现在才弄清楚,学名叫“钩吻”,又名“挽吻”,俗称“神农断肠草”。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和其他医药著作中均有记载。

    神农死后,胡真官选定现在的资兴汤市为神农长眠之地。这消息传到资兴,汤市人奔了出来,大呼:“神农喜欢汤泉,汤边人民欢迎他”。

    安仁人知道了,结成队伍,奔向洣水,大呼:“神农在安仁留下药香,我们安仁人,欢迎他回到安仁来!”

    当运送神农灵柩的木排经过离安仁不远的洣水江时,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水底的苍龙,为了感念神农的大恩大德,掀起万丈波涛,迎神农于水下龙宫,把灵柩卷入鹿原坡旁的深潭。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将此龙点化成石头,让它朝朝暮暮守卫着神农,至今鹿原坡前的深潭水面,出现了龙脑石和龙爪石的奇异景观。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炎帝崩葬长沙”。宋罗泌《路史》说:“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

    现在的炎陵县,原名县,古属长沙茶陵。“茶乡之尾”即今天的炎陵县。

    史载:鹿原坡汉代便有炎帝陵,并立有铜碑。唐代于陵前建寺,有唐尝奉祀。宋太祖乾德五年即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并设守陵户,禁樵牧。历代帝王,“御祭”近一百次,有“御碑”六十余块。

    民间传说神农没有死,老天爷鉴于神农尝百草为民治病,种五谷为万民充饥等伟大功绩,特别是他为中华民族、为农业文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后代子孙,特意在天庭为他设立了一个星属之位,名曰“帝座”,俗称“神农星”。同神农一起摆上天庭的还有“天田星”和“牛宿星”。

    从此,历代封建帝王在宫苑或京郊举行开春“籍田”仪式,皇帝亲自扶持耒耜,以示劝农重农敬农。

    神农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备受历代炎黄子孙的千秋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