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故事汇
繁体版

第二十二篇 民间短故事

    害人害己

    从前,有一年夏天,两个多月没下过一滴雨,农民叫苦连天。为度饥荒,有位农民去广东连县买米,回家时走到半路色已晚,来到一家单独居住在小山里的木匠家借宿。

    木匠是衡阳人,有个不务正业的儿子,这时正好不在家。木匠把客人安排在厢房里儿子睡的一张床上。

    客人洗澡时,木匠对老婆说:“把农夫杀了,神不知鬼不觉,这担米够我们吃上两个月。”

    老婆说:“杀不得,害人必害己。”

    最后又听到有磨刀声,客人在厢房里吓得全身发抖。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农民澡都没洗完,赶紧吹熄灯,假装睡觉,偷偷挑起米逃走了。

    走了不到一里路,木匠儿子回来了,不声不响倒下床便睡觉了。一会儿,木匠手持利斧摸进了厢房,走近床边。朝着睡在床上像死猪一样的人砍去,快刀斩乱麻,儿子的脑壳和身体分了家。木匠对老婆说:“杀死了,你提脑壳,我拖身体把他埋了。”

    老婆听他一讲,点着灯,赶忙走到床边一看,是自己的儿子被杀死了。夫妻俩眼睛一黑,在屋里乱窜,这时屋子也着了火,夫妻俩活活地被烧成了灰烬。

    养崽不如养木头

    从前,一个村子里有个老人,早年死去了妻子,留下三个儿子。老人又当父亲,又做娘,好不容易才把三个儿子养大,都给成了家。可是,儿子们成家后,就谁也不愿养老人了。老人没法,只好一个人过日子。

    后来,老人生了病,动不得了,他见三个儿子还是不愿养自己,就去找外家老弟(儿子的舅舅),求他去给三个外甥说说情。外家老弟留他先在自己家里住几天,然后再想办法。

    过了几天,老人说要回家了。他外家老弟还要留他再住几天,实在留不住,就交给他一个红布包,嘱咐他到哪里都要把红布包带在身边。

    老人回家后,就一直随身带着红布包。不几天,就被三个儿子发现了。兄弟三个都猜测包里的东西,四处打听。有很多人都说,里面一定是老人早年的积蓄。三兄弟见财眼开,都来抢着养老人了。

    从此,老人过上了舒服日子,有病也能得到医治。

    几年后,老人得了重病。他自己觉得不行了。就吩咐儿子去把舅舅叫来。儿子的舅舅刚到,老人就咽了气。

    舅舅收起红布包,看着三个外甥安葬了老人。然后把红布包交给他们三兄弟,转身走了。

    舅舅走后,三兄弟你争我夺抢红布包,最后红布包被他们撕烂了。一看包里的东西,三兄弟都住了手,原来里面包着的是一块木头,木头上刻着七个字:“养崽不如养木头。”

    扒手扒去三条命

    很久以前,有个姓廖的人,带着一个七岁的儿子到墟上去卖猪。

    大早年成,青黄不接,卖头猪打点粮食回去养家糊嘴巴,猪不好卖,父子俩半下午才把猪卖掉。

    卖了猪后,父子俩跑了三个摊子没有买到一两盐。儿子饿得喊买吃的,做老子的也觉得有点饿,便挤进一家点心铺买了四个包子。

    儿子一边吃,一边跟着父亲来到另一个摊子买盐,一摸口袋,却被划破了,袋子里的几吊钱全给扒手扒了。父亲气得要死,他怪儿子不该喊买吃的,咬着牙齿根朝儿子打去,边打边骂:“就是你这个死崽不好,害得我把钱丢了。”

    这时候,儿子口里含着包子,怎么受得起父亲的一巴掌呢?儿子打倒在地,一哭,包子塞住了喉咙,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断了气。

    父亲见状,痛哭不止,他把儿子的尸体抱回了家里,见老婆不在家,就在儿子的尸体上盖上麻袋,放在门口,自己寻了短路。

    老婆回来后,看见门口的麻袋,揭开一看:“天哪!我的儿子怎么啦?!”

    母亲伏在儿子身上哭得死去活来。

    她不明白是一回什么事,走进屋里来,看见丈夫吊在楼门口上,更是黑了天!儿子死了,丈夫也死了,一个人哪还有什么活路呀!活在世上有什么用呢?她想不开,半夜里也就上吊死了。这害人的扒手,竟然扒去三条人命呀!

    少生子女多享福

    从前有两老庚,死后同去见阎王,阎王翻开生死簿,查考他俩的生前为人。第一个,生前爱做好事,常常自己掏腰包帮助别人。阎王打发他投生做人,有田四十亩,生两男一女。

    第二个,阎王很不满意,他生前心不公,挑是唆非,专门打人家的鬼主意。阎王也发令他投生做人,有田四十亩,生四男两女。第一个人听阎王这样发落,心里总觉得不公平。等第二个人退下去后,就问阎王说:“世上都说阎王殿里善恶分明,今天的事觉得不太公平,我和他两人谁好谁坏,你很清楚,在发落时,田是相等,他的儿女倒比我多一倍,这合理吗?”

    阎王说:“你要懂得,少生子女多享福。我让他多生几个,要他劳碌一世,伸不直腰,这是要他到人间去还债务的。”

    听阎王这么一说,他觉得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便欢喜地辞别阎王投生去了。

    老人捡钱

    有个好心肠的老人,捡到一个书生进京赶考的盘缠钱,他想,书生赶考丢了钱,怎能到京城应考,岂不把大事误了。他就去追赶书生,并把钱还给了他。

    谁知道这事让他儿子晓得后,大骂老子是猪脑壳。“捡到等于银子买到。又不是偷来的,你还送给人家,你这老不死的朽木头,我养条狗,还能给我守守房子呢!”说着,就把他老爷子赶了家门。

    老人被赶出家门后,没地方安身,只好四处流浪。

    有一天,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天上忽然下起雨来了。老人看见村里晒坪上晒了很多东西,一时无人收拾,就把东西一宗一宗地收进屋子里去。

    这户人家住的是三兄弟,没有父母亲了,也都还没讨亲。这天,三兄弟做事回来,见晒到外面的东西全都收回屋里了,没给雨淋着,好生奇怪。他们见路旁有一位老人,上前打听,才知道是这位老者做的好事。

    三兄弟感激不尽。就把老人留下收养,让他看看家,做点家里的杂事。

    老人本来就勤快,自从到了这三兄弟家里,不但把家务料理熨熨贴贴,而且常到地里做些锄草种菜的事。

    有一天,他在地里锄草,锄呀锄呀,锄到一块大青石板,他使劲掀开石板。看到里面是一大坛银子,老人没有把银子拿出来,仍旧将石板盖好,回去了。

    过了几年后,三兄弟到了该找媳妇的时候了,有人就对三兄弟说闲话:“哎呀,你们养这个老人有什么用,日后还要贴副棺材给他。”

    三兄弟并没有在意别人的话,仍然勤劳苦干,对老人也很孝敬。

    后来,左邻右舍又和老人说:“孩子大了,该讨亲了,家里该准备彩礼了。”

    老人说:“彩礼已经准备好了,有合适的就讲来。”

    三兄弟说:“人家愿意来没钱讨也空的。”

    老人说:“只管讲来,钱由我来想办法。”

    果然,不到两年,老人帮三兄弟都讨上了亲,而且都发了财。

    又过了几年,老人身体越来越差了,三兄弟的老婆开始嫌弃了,看到老人也不顺眼了,还经常在男人面前叼唆。

    三兄弟听信老婆的话,对老人也没有以前那样好了。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不想再住下去,不声不气地离开了三兄弟,又走上了乞讨的路。

    他讨呀讨,讨到原来捡到钱的读书人家里来了。读书人已经考上了功名并做了官,两人见面,都很面熟。他问老人为什么来讨吃,老人将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告诉了他。当官的急忙扶老人进屋,认他做了干爹,并把老人留在家里养老。

    心里有鬼

    黄岭村有个捉鬼巫师叫张半仙,邻近周边十里八村信鬼的人们,每有鬼事缠身阴阳反照都是请他做法事画符捉鬼送鬼,张半仙没事时总是捧着一本发黄的《玉匣记》旧书,听说书中有不少的符文法术知识,村居及周边的人每有遇事不祥,疾病灾殃,阴阳邪气,便来求他画符消灾,有的人出手大方,封个一百两百的红包,也有阔绰的人还封个上千元的红包,张半仙照收不误,也不讲价,他的日子过得非常红火。村里人虽有微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谁也没向他刁难和干涉。

    村里的三小子聪明利落,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浸裤头一身斑,可一个月的收入却不如张半仙在白纸上画个圈(符),张半仙这职业成本低,来钱快,又轻松,日子过得像神仙。这样的绝活谁不想学?因此,三小子找人借了五千元给张半仙当作拜师礼金,张半仙瞅着三小子连个阴屁都没放,三小子碰了一鼻子灰。思前想后,确实是自己送的礼太轻了。

    第二天,他提着名酒名烟另加一万元现金,跪拜在张半仙脚下。张半仙扶起三小子,一脸无奈地说:“不是我不教你,实话告诉你,你不是吃这碗饭的人!你就是送我金银财宝我也不会收的!”

    “为什么呢?”三小子不到黄河心不死。张半仙眯着眼睛,说:“这是天机。”

    三小子回到家里,百思不得解,张半仙凭什么说我不能吃这碗饭?我有什么邪乎呢?三小子就是不信邪,暗地里跟踪张半仙,他要看看张半仙到底有什么法术!

    过了两个月后,爻山村有个要出嫁的姑娘,父母包办婚姻,收了男方彩礼,自己又拿不出钱来退婚,抑郁气成了大病,父母却认为是鬼魔缠身,找到张半仙恳求驱邪送神。三小子得知消息后,想方设法终于见到了鬼魔缠身要出嫁的姑娘,他和姑娘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张半仙做法事都是在夜深人静之后。待到午夜时,张半仙身上带着两个铜钹,穿上法衣法帽,翻山越岭来到爻山村主人家里,先看了病人,又查看了屋里各个角落后,对主人说:“你家阴气太重,姑娘有九尾狐狸精缠身,若再不驱邪,恐性命难保。”

    “劳烦大仙赶紧驱邪,救小女一命。”主人急切恳求。张半仙先画了符在姑娘床边下焚烧后,拿出铜钹口中念念有词做起了法事,先捉鬼后送鬼,他在姑娘床边来回念诵着谁也听不明白的驱邪词曲,过了一阵,张半仙发话:“这鬼讨价还价,不愿离开!”

    姑娘躺在床上,听了张半仙的话后,当即翻身下床,顺手拿起床头柜上的一只茶杯砸向张半仙,张半仙猝不及防,额头当即血流如注,姑娘还要再次行凶,幸被其父母出手拦截,张半仙哀哉不止:“厉鬼附体,顽劣嚣张,正不压邪,迟早命亡,阿弥陀佛!……”

    张半仙自从事巫师捉鬼以来,从来没有受到这种人身安全的威胁,他向主人要求红包时又被姑娘拿刀追杀,最后三十六计灰溜溜逃命要紧。可是,刚走到半路乱坟岗时,突然又冒出一个高大的黑影挡在路中,张半仙寒毛倒竖,猛然打了一个冷战。他强迫自己镇静下来,拿出看家本领,念咒起捉鬼驱鬼的法术,然而,所有从《玉匣记》中学来的符法咒语全用尽了,魔鬼仍然无动于衷,最后他只好用铜钹砸向魔鬼,却不料铜钹砸出去了,反而一阵旋风向他袭来,张半仙再也经不住如此恐吓,气急攻心晕倒在地上……

    张半仙在医院躺了一天一夜醒来时,三小子却趴在他的病床边正打呼噜,他摇醒三小子,问:“是谁送我来医院了?”

    “你不知道吗?你额头的伤是怎么回事?”三小子反问。张半仙似乎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脸色当即暗淡下来:“唉,我做法事几十年从没有遇上过鬼呀!”“那你是遇上鬼了?”

    “可不是吗?昨晚在乱坟岗遇上了一个大魔鬼,那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

    三小子听后笑个不停,说:“原来你晕倒在乱坟岗,是因为我塑的那个泥人呀?我还以为你是因为额头上的伤晕过去的呢!”

    张半仙听了三小子的话,突然瞪大两只眼睛,幡然醒悟说:“小子呃,我端了几十年的铁饭碗被你砸了!”

    “师傅,这事你知我知,就当没有发生过,以后我们联手干吧。”三小子恳求说。张半仙想了想,说:“小子呃,去干点正事吧!我捉了大半辈子的鬼,骗过无数聪明人的钱,从没有失过手,没想到栽倒在你手上,我还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吗?”

    三小子听了张半仙的话,突然明白了许多道理,他捉了张半仙这个装了几十年的鬼,从内心里兴奋了好久好久。

    夫妻巧治色狼

    从前,有个色狼,方圆几十里,不管谁家新婚,都要去占人家的便宜。

    有一天,邻村有户穷人结婚,新娘长得非常清秀。色狼知道后,带了几个大洋,趁新郎不在家,便找上门来了。新娘以为丈夫做生意回来了,赶紧去开门,一看,发现是个陌生人。新娘先是一惊,最后定下心来,想了个办法。

    她笑嘻嘻地跟色狼打了个媚眼。色狼见了,就要上前拥抱,新娘推脱说:“大人且慢,奴婢有一难事,不知大人能不能帮忙。”

    色狼问道:“有什么事?只要你依了我,我一定为你办到。”

    新娘就说丈夫做生意亏了本,要向他借钱,如能答应,一切都好说。

    色狼见新娘能到手,拍着胸脯许愿,并立马从身上拿出几块大洋交给新娘。色狼见新娘子收了钱,就要上前拥抱。

    不料,这时新娘的丈夫在门外大声喊开门。色狼吓得惊慌失措,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新娘子也装着吓得浑身发抖。色狼向新娘求救,问藏到什么地方为好。新娘为色狼打开了一个空着的旧衣柜,色狼当即拱了进去。新娘上好锁后,才为丈夫开门。

    丈夫进门以后,装着大声斥骂新娘子,还几次在衣柜上拍着手掌,色狼在衣柜里吓得魂不附体。新娘子的丈夫发怒道:“我旧债没还清今天的生意又亏了本,真叫我走投无路了,明天,我只好把这旧柜子卖了。”

    新娘子温和地说道:“我今天借来几块大洋,不知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欠了一千块大洋,你借来几块大洋顶个屁用。”

    新娘子又装着为难地说:“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就这样,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闹到大天光。

    吃了早饭,夫妻俩抬起旧衣柜到了墟上。色狼在衣柜里吓得发抖,但又不敢作声。夫妻俩在墟场上守着旧衣柜,站了好一阵子,都无人问价。

    最后,一个老人走过来问了一下价。他以为旧柜子一定很便宜。不料,卖柜子的人开口便要一千大洋。

    “我的天!”老人惊得目瞪口呆走开了。日头打斜,眼见得赶墟的人都已回家了,丈夫大发脾气:“这老爷,人背时连个柜子都卖不掉。反正一个烂柜子,再穷再苦也不差这点财产了,老子把你丢到河里去!”说完,拍了一掌柜子装着走开了。

    这时,新娘子走近柜子小声说道:“大人,怎么办呢?我家那背时鬼说要抬到河里丢了。”

    色狼着急说道:“我家厕所边埋了一千大洋,你把它挖出来,劝你男人千万不要把柜子丢到河里去。”

    夫妻俩没听色狼的花言巧语,把柜子绑上几块大石头,丢进了河里后,又回家在大树下挖出了色狼埋藏的一千大洋。

    井水化酒

    从前,有一个后生家爱酒如命,经常哭着向父母亲要酒喝。但是,家里很穷,不来客人,父母亲便不能去买酒。为了能喝上酒,这个后生天天到路上去等客人,他不管认识不认识,一见到过路人就往家里拉。

    一天早晨,碰到一个叫花子路过,马上被他拖住了,叫花子不知道事情原委,问道:“我与你素不相识,你拖住我做什么呀?”

    后生答道:“伯爷,我家有个规矩,没有客人到家,就不去打酒。今天,请你到我家里做客。”

    叫花子听了以后,便跟着他到了家里。这后生的父亲,见儿子把一个叫花子拖进来做客,哭笑不得,碍着面子,不得不借钱打酒。父亲打来了酒,后生好不高兴,便和叫花子大喝起来,后生的母亲却在一边唉声叹气,流着眼泪。叫花子看在眼里,只喝了半分醉意,便推辞起身走了。后生的父亲心肠好,过意不去,便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去送客,送到井水边时,三个人都停下了脚步。儿子的父亲叹息道:唉!儿子呀,我哪有那么多钱来给你打酒喝啊。

    那个叫花子说道:“兄弟,你也不要再为酒钱叹气了,我在井中丢一个糯米下去,别人来挑是水,你们来挑便是酒。”说完就不见了,原来这叫花子是仙人化身。

    从此以后,这后生天天到井里挑酒回去喝。因为井里有挑不完的酒,家里还开了个酒店。方圆几十里爱喝酒的人接连不断,不久,家里发了财。人们打问他家酒的来源,他们父子俩便说:“我家的酒是喝不尽的,就是不该没有糟。”

    过了几年,他家这酒的名气越来越远,到他家喝酒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天,有一个叫花子到他家里来喝酒,刚喝了一口便夸道:“哎呀,这酒怎么这样香?好酒!好酒!”

    父子俩见夸他的酒好喝,便把酒的传说告诉了他。随后叹息道:“酒是好,就是不该没有糟。”

    这个叫花子酒足饭饱后,便起身告辞了。俩爷崽送客后回到家里,见桌子上留下四句话:

    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

    井水化成酒,又嫌酒无糟。

    从这以后,这俩爷崽到井里挑回的再也不是酒了。

    丁楠刻木

    从前,有个后生叫丁楠,脾气很坏,对自己的母亲很没有孝心,不是骂就是打。母亲很怕他。

    有一天早上,丁楠去犁田,走到背岗山时,听到树上鸟仔叫个不停,他抬头一看,看见母鸟正在把虫子喂小鸟,鸟仔张开嘴巴啾啾地叫,抢着要吃。丁楠想,我小时,恐怕母亲也是这样喂我的呀。母亲把我养大成人,用了多少细心呀。我对母亲要有孝心才行。

    到了田里,丁楠催牛犁起田来,他想起要报答母亲的好处,就唏哩哗啦崭劲犁。不觉太阳已经很高了。正是肚子饿的时候,看见母亲送饭来了。他想:“平素日子总是黑起脸才接饭,这回可要开花脸笑地去迎接才是。”他赶忙上田来,手中的牛稍棍也不记得放下了,就笑着向母亲走去。

    丁楠的母亲远处看到儿子拿着牛梢棍朝自己走来,以为是怪自己送饭送迟了,要来打人,放下饭篮子回头就跑,丁楠见母亲跑,就边喊边追,母亲见儿子追来,就越跑越慌,跑过一棵槐树的时候,不小心踢到树根摔倒了。丁楠追上来喊:“娘!娘:”可是母亲已经跌死了。丁楠大哭起来:“啊!只恨我平时对你没有孝心,今天我回心转意了,你还不知道,还这样怕我!”

    为了记住自己的母亲,丁楠将那棵槐树砍掉了,锯了一段木头出来刻成母亲的像,系上绳子,挂在胸前,不管做什么事他都不放下来。晚上,他就放在自己的床枕头上。以后,丁楠刻木的故事就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先生吃糠粑

    从前有个私塾先生,很小气,又爱占便宜。

    那时候,读私塾的弟子,年年要请先生吃几餐饭。有一家人要治一治小气先生。有一次,这家主人要儿子在先天下午就去告诉先生,请他明天吃早饭。先生听了后,为了第二天多吃点,那天晚上就没有吃饭了。

    第二天,到吃早饭的时候,弟子来对先生说:“先生,我父亲说改变请你吃午饭了。”先生听后,早饭又不吃,等吃午饭。到了中午,弟子又跑来对先生说:“先生,我家请的一个客人没有到,改为请你吃晚饭了。”先生又不吃午饭,等晚饭才一起吃。

    那家人晓得先生已经一天一夜没吃过饭了,到了晚上,特地做了两个大糠粑粑放在桌上。

    放了晚学,弟子带先生来到家里,进屋后,没见人,弟子说:“父母出去了,我去找他们。”先生一个人坐在屋里,肚子饿得咕咕叫,见桌上一只碗里装有两个大糍粑,拿起就晴,一下就吃完了。

    正在这时,弟子和父母一起回来了。主人对先生说:“先生,让你久等了,来吃饭。”主人装着走到桌子上,发现碗里糍粑不见了,装作吃惊的样子问儿子:“是不是你吃了糠糍粑?”儿子说没吃。主人装起急得不得了,问:“是哪个吃了这糠糍粑?那是我用来毒老鼠的!”先生一听,吓得面如土色,忙说:“是我吃了,你快想办法救救我。”

    主人答道:“好!快拿桐油灌肠。”说着,端来早就准备好的一碗桐油给先生灌进去。

    先生给灌了一碗桐油,呕吐得要死,除了刚才吃的两个糠糍粑外,原来装在肚子里的一点东西也吐出来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