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尾三部曲之乡村
繁体版

11.枷锁(6)反差

    孔老师拎着一大包菜回来,进门就喊“爸”。朱三反看着满桌的菜,轻声责备:“买这么多菜干什么?”“不多呢。”孔老师笑着解释道,“您不过来,我们也要吃饭啊。”孔雅玉回到家,喊一声“姥爷”,扑到朱三反怀里。朱三反笑了,皱纹密布的脸像随风摇曳的菊花。

    坐到饭桌前,朱三反不端酒杯,不拿筷子,也不说话,只是巡视碗碟里的菜。朱老师想了想,恍然大悟,起身拿过一个盘子,将每样菜夹起一些,放进盘子里,说道:“爸,这些菜带回去,给爷爷、老太爷享用。”朱三反抓起筷子,夹了两块肉放到盘子里。朱老师将盘子里的菜打了包,朱三反这才端起酒杯,送到唇边,闭了眼,轻啜一口。

    两位老师和孔雅玉总往朱三反的碗里夹茶,比赛一样。朱三反看着碗里的崇山峻岭,欢喜着摇了头,将手罩在碗上,模样像孔乙己,只是不说话,比惜字如金的诗人更让人尊敬,甚至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风范。“姥爷,你使劲吃,吃得白白的,胖胖的。”朱三反点头,笑了笑,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炒菜,妈舍不得吃。肉炒白菜,妈说不爱吃肉;只炒白菜,妈又说不爱吃菜心。爸,您也是,总把好东西省下来。”朱老师这样说,是想让朱三反接上话茬,但朱三反只是愣了一会儿神,轻声叹了口气。

    饭后,朱三反要回去,孔雅玉拉着朱三反的手不让走。朱三反举起手中的菜,朱老师说:“姥爷回去还要供奉呢。”孔雅玉攥紧朱三反的手,笑着摇头。朱三反终于开了口:“家里有鸡,有狗,它们都要喂,还有看看粘鼠板上有没有老鼠呢。”听朱三反说到老鼠,孔雅玉眼里露出畏惧之色,手也松开了。“昨天,一张粘鼠板上就粘了三只小老鼠呢。”老家伙说到捕杀三只小老鼠时,犹如猎杀了三只大老虎一般的得意,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和哥姐,也让我对这个老家伙生出了反感。

    “家里宽敞,”朱老师说,“搬过来住吧。”老家伙摇头。“我们家祖坟又不是皇陵,怎么需要一直看守呢。”朱老师苦笑了一下,“那个地方,雅玉不敢去,我也不想常去。”老家伙迟疑了一下,说道:“守在那儿,心里踏实。”听老家伙这样说,我忽然想到,难道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朱三反用过分的举动,实践他在周岁时立下的戏弄知识分子的志向?“你不用陪他们的,”朱老师笑了笑,泪光闪闪的,“他们早就不在那里,进了天堂。”“赫拉克得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但是,”老家伙笑了笑,说道,“梦里能。”“爸,”孔老师问道,“您还在研究哲学吗?”“我哪里是研究哲学,”老家伙笑了笑,“我是思考荒诞,认识自己。”

    老家伙走了,两只鸡被留了下来。那公鸡知道距离成为盘中菜的时间不多了,加倍努力,伸长了脖子淫荡时,既不避人类的目光,也不惜自家的力气。“看那尾巴!”这样叫唤之后,孔雅玉问两位老师,“鸡在做什么呢?”孔雅玉太小,也没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对鸡们的自由、开放更是全然无知,问了一个既好回答也难直言的问题。两位老师都装作没听到,先是说到论文交费的事,后又说到教学改革。

    有一段时间,我无法将不许老鼠活的老家伙和研究哲学的朱三反联系到一起。毕竟,二者反差太大了。

    南山中学的教学改革是从减少作业量开始的。郑校长说,作业少布置,学生解放出来了,还能考出高分,这样的改革才算成功。为了落实郑校长的指示,李主任要求教师跳进题海里,研究题型。朱老师研究题型时,比孔雅玉做作业认真多了,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哪知,效果却不好:学生考了个倒数第一。朱老师慨叹道:“我把学生从题海里拉出来,别人还带学生在题海里劈波斩浪呢。”

    朱老师这样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高雅对抗低俗,转移孔雅玉的注意力。然而,孔雅玉不时将目光瞄向鸡屁股的举动,再一次雄辩地证明,高雅根本就不是低俗的对手。担心鸡们的不雅行为影响到女儿的身心健康,两位老师就将宰杀之事提上日程,可又都不愿做刽子手,因为,知识分子的双手不应沾染无辜者的鲜血,哪怕它是一只鸡。孔雅玉更是宁可不吃肉,也不愿鸡们成为刀下之鬼。鸡们的命运出现大转折,让我羡慕,但我不嫉妒,更没有恨。

    仙人球还没寄到,孔老师心里急,又不便追问,怕竖琴曼拨难堪。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竖琴曼拨寄出的也许只是欺骗和玩弄,而真实的仙人球并没有寄出。竖琴曼拨信誓旦旦,说仙人球在路上。为了证明所言非虚,她把寄包裹的票据展示一番。孔老师看到自己的姓名、地址,还有电话号码,正要表达歉意,朱老师过来了:“你把这段文字读读。说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开始读时,孔老师还是心惊肉跳的,不知道朱老师是不是发现了秘密。读到一半,只听到均匀的呼吸,才放下心来。读了第二遍,又想了一会儿,才说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饿了吃饭,两情相悦,传宗接代,这些既是遵天道,也是守人生。什么也不愿做,只顾吃喝玩乐,这是为了一己欲望,弃了人生正理。”“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朱老师说道,“素质教育关注的是生命成长,代表天理,分数比拼关注的是利益得失,代表人欲?”

    质量评估是刚提倡素质教育时,为了不给人落下批评的口实,教育局领导和专家们集思广益创造出来的新名词。考试重新占领校园主阵地,谈论分数无需遮掩了,但这个应运而生的名词已经深入人心,变得不可替代了,也就沿袭了下来。

    “素质教育和质量评估都是生活,只不过一个站位高,统揽全局,一个站位低,关注局部罢了。”孔老师笑了笑,说道,“当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不乱套。”朱老师点了点头,问道:“学生天天陷在考试里,是不是欲望给害的?”“其实,欲望也算不上坏东西,有欲有求,人类才能进步嘛。优胜劣汰,把勤奋、习惯好、有责任心的选拔出来,把懒散、习惯差、吊儿郎当的筛选下去,从而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被浪费,这才是正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考试是对社会发展的顺应。”孔老师话锋一转,“但是,考试的频率太高,分数的重要性被高估,淹没了学习带给学生的乐趣,甚至变成对生命的摧残和伤害,这又是欲望在作怪了。所以,理和欲既统一,又对立。二者越和谐,世界越美好,反之,割裂开来,就是自己给自己带上枷锁,就会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