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校书奇世录之十六国
繁体版

第十二章 东征青州

    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祖逖去世的第二年,石勒率军再次南侵,祖约退守寿春,石勒得以进据豫州。同时石勒又派军进攻徐兖二州,逼迫晋朝驻守军队南撤,淮河以北地区已经事实上成为了后赵石勒的势力范围。自此以后石勒纵横南北,再也无所顾忌。但志向恢宏的石勒,并不满足于此,他要的不仅是黄河南北,他还要并吞崤山东西,不仅要雄据洛阳,更要夺取长安,直抵雍凉,从而一统北方,君临天下。而在西进之前,在天下之东,石勒还有个小问题要处理。那就是当年被其诱杀的王弥部将曹嶷,依然据守山东半岛的青州之地,至此已苦心经营十二年。其在这块极东之地,建立其一座堡垒之城,名为广固城。将青州、齐郡、临淄三级治地统一为此一城,使之成为当时山东半岛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商埠和军事重镇,积聚政经军三者为一体,并持续扩张,拥军十数万之众,以至于石勒也不得不对其先行拉拢,与之结盟,并晋升其为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封琅琊公。

    而曹嶷此人想的本是割据一方,独立称王,相比于依附石勒,曹嶷其实更心许于仍是天下正统所在的晋朝。虽然晋廷偏居东南,但在名义上,天下还是司马家的。但由于曹嶷所据青州乃古齐国之地,离石勒后赵近,却和东晋山海阻隔。石勒在河北始终处于主导局势的力量,其军力是当时黄河以北无人可敌的存在。曹嶷可以固守青州,但终究难以与石勒正面对抗。而由于石勒要优先处理南北之事,对于偏安极东的曹嶷也不急于吞并。在如此形势下,曹嶷不可避免的选择了最利于自己生存的策略,即两边讨好,皆不得罪。所以石勒的进封他接受,东晋委任他为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广饶侯,他也应承。

    也因此在割据青州十数年间,曹嶷得以保全自我,缓慢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由于其大胆新建广固城为其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使之可以利用此城四周绝涧,岨水深隍,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进行积极防御。同时又因此地依山傍水,厄制要冲,西靠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东望山海相连的胶州半岛,北有广袤无垠的千里沃野,南控贯通淮沂的交通要道。使曹嶷可以独立发展经济,安抚百姓,稳固统治。加之曹嶷虽然出身义军,但治军有方,军纪良好,基本可以做到不扰百姓,所以相对晋末各方屠戮诸郡,劫掠民财的无道军阀而言,曹嶷所治青州还算是一片安定之地。

    但这片平静在石勒平定南北后,很快就要结束了。石勒终究无法再容忍在他看来首鼠两端、拥兵自重的曹嶷势力的存在。最终在公元323年,石勒派遣石虎率步骑兵众四万东征曹嶷,大军横扫山东半岛,诸郡望风而降,曹嶷知其不敌,想退守海中根余山,即今山东牟平昆嵛山。结果又遇瘟疫横行,计不得施,在重重困境下,只得出城投降于石虎,后被解送襄城,失去一切价值的曹嶷遂即被石勒下令诛杀。

    当年苟晞任命鞠彭为东莱太守,曹嶷与之争杀不断。曹嶷势大,鞠彭得人心,二者十数年间相持不下,最终于公元319年鞠彭自知如此下去,只是徒耗民力,伤及无辜,不愿再与之争夺,遂欲渡海北上。士卒军民皆愿死战,而无心投降曹嶷,争先献计献策抵御曹嶷。鞠彭则感慨万千扪心自问道:如今天下大乱,本就以强者为尊。曹嶷与吾同乡,天亦助其成事,且待民不薄,如此之人是百姓可以倚仗的。我为什么还要与之对抗如此之久,以致生灵涂炭,徒添枯骨一年又一年呢?遂拒绝了军民的好意,谋臣智士的献计也一概不用,只带着亲信士卒和乡里民众数千人,乘船出海,北上入辽东之地。而后来的曹嶷亦不负其所期望,确实为百姓带来了安宁。

    鞠彭后来任慕容儁建立的前燕政权大长秋之职,特意委托自己的儿子鞠殷,在曾经自己任职的东莱故郡,寻找曾被石勒杀害的王弥和曹嶷的后人。告诫其要善待这些曾经与之相争于青州的对手们的子孙,时过境迁,不必去计较那些前仇恩怨,从而避免扩大那些祸乱的根源,即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鞠殷经过走访探问最终于山中,寻得王弥之侄王立、曹嶷之孙曹岩,邀之相见,终得一笑泯恩仇。而在鞠彭的协助下,不仅其后人与曾经对手的后代结下了深厚情谊,而且东莱郡的百姓也自此太平安定。

    只是如此大团圆的撒花结局,是在三十多年后才得以实现,彼时的青州由于石虎的侵入,却是一片狼藉,生灵涂炭。曹嶷虽然开门投降,但生性残暴的石虎却并没有因之而善待百姓。在攻陷广固城后,石虎纵兵劫掠,坑杀城中军民三万多人。即使如此依然不满足,还要下令诛杀剩余寥寥无几的百姓,意欲绝灭殆尽整座城市。而随军前来新受任命的青州刺史刘征见状愤恨无比,严词质问石虎道:将军有意留我为青州刺史,可如果没有百姓,我还做什么刺史,还不如就此回去算了。即使刘征据理力争,言辞恳切,最终广固城也只留口七百于人,石虎之残忍跋扈可见一斑,而这不过是其残暴不仁的冰山一角。数年后其终得大位之时,才是北方人民苦难的开始。但不管如何,青州之地,自此尽归后赵所有。石勒最后的隐忧终被除去,如此以来,东西南北四方势力只余拥兵在西,据守关中之地长安的旧主,汉赵政权刘曜的势力。西进关中,终于开始成为万事俱备的石勒最后的目标。

    青州曹嶷覆灭的次年,即东晋太宁二年公元324年,东晋祸乱之源王敦再次起兵,此时东晋中宗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已经去世,继任者为晋明帝司马绍。王敦起兵前已病重,终在进军途中病逝,晋明帝积极备战最终击败王敦残兵,平息叛乱。战后王敦被剖棺戮尸,斩其首,悬之于城南朱雀桥上示众。晋明帝又发诏令宽宥余众,明示诸臣胁从不问。遂得以稳定朝纲,东晋朝廷因之变乱为治,转危为安。

    而与江南动乱同期,黄河以北地区同样进入了真正的东西对峙阶段。在石勒于河北,安南北幽豫,定极东青州同期,居于关中的前赵刘曜亦举兵西进,亲征氐羌,最终征服关陇地区,并以戎卒二十万五千逼压凉州,促使凉州张茂不得不献牛羊美玉、珠宝女姬向其臣服称藩。如此关中雍凉地区,皆被纳入前赵势力范围。刘曜因之志得意满,但也开始逐渐难以听进良言劝谏。而其以武力而定西北的方式,也终只是短暂征服。由于前赵并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安民定国的政治架构,这种以威慑为基础的统治秩序注定是脆弱的。即荀子所谓的兼并易而坚凝难,武力兼并土地容易,但想凝聚人心很难,来的越快,往往失去的也越容易。

    前后赵东西之间的对决,终于由后赵率先发起攻势,已经稳定后方统一河北的石勒,已经迫不及待要并吞关中,消灭汉赵最后残存的势力。后赵向西全面进攻的号角,开始于公元324年,后赵司州刺史石生突然发难进攻前赵河南太守尹平,最终尹平被杀,石生掠夺今洛阳地区人口五千户。自此事件开始,前后赵二国维持五年的表面和平终被打破,十六国时期第一场东西征伐的北方统一战争正式打响。而为两国交界的河东、弘农二郡成为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自今呼和浩特至洛阳的黄河南北段,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条布满腥风血雨的积战之线。而开战的前期由于各州郡驻守将官之间的恩怨,许多州郡选择主动依附前赵。

    公元325年,西夷中郎将王腾杀并州刺史崔琨,以并州归降前赵。后又有晋朝司州刺史李矩、颖川太守郭默因与后赵石生征战不利,而又无晋室救援,遂遣使投降于前赵。前赵因之开始大举进攻后赵,意欲迅速掌控豫州地区的主导地位。但前往征伐的刘岳迅速为后赵石虎所击败,前赵东征大军被坑杀万人。之前投降的王腾被杀,李矩同样被击败,逃亡东晋,这些人的部将大多投降于后赵。战争失利,导致前赵初期占据优势的战场主动权迅速易手。东西二国第一次的正面交锋以前赵完败告终,而后赵则因之尽有司、豫、徐、兖四州之地,赚得个盆满钵满。军威因之更胜,石勒统一北方的意志更加坚定,信心也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