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仙优九九
第二天是集市又逢周末,街道上人更多,四面八方的人从乡下涌来,乘坐着载客的三轮车,有的则是乘坐本村的手扶敞篷拖拉机,一车的人挤着坐在一起,手扶着车两旁的铁栏杆,迎着风那叫一个招展。
曾兰花和两个孩子坐在稻草堆里,屁股底下垫着的是大人们赶集采买用的化肥袋。
开拖拉机的杨叔是村里的老实人,拉不下脸向村里的熟人要车费。
走五里路去国道上坐拉客的三轮车是两块钱,而坐本村的拖拉机不用花钱,还能少走五里路,这样一来,今天小河村去赶集的村民就更多了,其中有不少人去卖米,还有的提着几个老南瓜去卖。
杨叔这一次也是载着他老婆去卖米,上一次的集市米好卖,卖了二块二一斤,这不,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杨叔熟门熟路地把车停在了菜市场附近。
他们从乡下赶来,来得有些晚了,菜市场已经人挤人,人声鼎沸了。
曾大武挑着一担米,找了一个空位,将担子放下,麻溜地打开一袋米袋上系着的绳子,把米摆出来,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曾兰花则蹲在地上,手里捧着一个铁制饭盒。
父女俩谁都没有吆喝叫卖。
这些纯朴的庄稼人都等着生意自动送上门来,等着有人来问价呢。
“大家都收了新米,今天的米不好卖啊。”旁边卖米的老汉发出一声叹息。
卖米的人太多了,展眼望去,弯弯曲曲的一条路都是卖米的,卖米的比买米的还多。
曾大武也有些发愁,问老汉米的价格,“准备卖多少钱一斤?”
老汉嘿嘿苦笑了两声,“来的时候准备卖两块二,今天这行情能卖出去就不错了,连个问价的人都没有。”
老汉暗自在心里有了降价的念头。
曾大武刚想安慰他两句,只见老汉头也不回,急急地丢下一句话,“老弟,我不跟你说了,来生意了。”
有人来问价了。
来的人胖胖的,穿着一条红色丝光绒的裙子,上好的料子在她腰上勒出了几道游泳圈,一看就是城里人。
乡下人谁冬天穿裙子!
男人看女人的眼光不会错的。
老汉忙挺直腰杆,打起精神来。
“大哥,你的米怎么卖?”
她叫他大哥。
老汉也顾不上去计较对方的岁数,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黑黝黝的脸上笑得满脸都是褶子,“我这是新米,新收的晚稻米,两块一一斤。
果然,旁边的老汉降价了,刚才还说要卖两块二一斤。
曾兰花心想。
谁知对方不领情,红丝绒裙:“谁的米不是新米,难不成去年的陈米都拿出来卖。”
老汉气得够呛,刚才笑出的褶子在脸上凝固,“大妹子,你看看,我这……真是新米。”
一只白净胖乎乎带着金镯子的手在老汉的米上扒拉两下,“二块一太贵了,今天到处都是卖米的,刚才二块我都没要。”
女人不好对付。
特别是城里的女人。
老汉心里挣扎了一番,吃点亏就吃点亏,就当帮自己开个张,“二块就二块,你要多少,大……”
老汉的一声大妹子还没喊出口,红丝绒裙撂下一句话,“我再看看。”人已经走到隔壁的档位。
老汉气得浑身发抖。
……
好香。
红丝绒裙抽了抽鼻子,米饭的香气扑鼻而来,带着一股焦香,就像小时候家里做的锅巴饭。
她也是农村长大的,只不过运气好,嫁了一个城里人。
对,就是这个味。
小时候的记忆翻滚上心头,红丝绒激动地四目张望,寻找着焦香味的来源。
一个小女孩,脸还没有身边的一口饭盒大,焦香味就是从饭盒里飘出来的。
红丝绒裙再想吃,也忍住,想起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来买米的。
人都走到跟前了,曾大武开口报价。
“三块钱一斤。”
曾大武吓了一跳,他刚想开口说二块三一斤,怎么变成三块了。
不过这价格不是他定的,是他的女儿曾兰花定的。
曾大武诧异地看兰花一眼,当然还有她的那口饭盒。
出来卖米,还带饭?饭盒里的米饭是在家的时候就蒸好了的,兰花说要带,余香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卖完,带点饭也好,在街上买点卤菜就能糊弄一顿,不会饿肚子。
“这也太贵了。”红丝绒裙跳脚,但用脑子想了想,断定小女孩饭盒里的米饭就是用这米煮出来的。
肯定很好吃。
一说贵,很快周围就有人围上人。
便宜的,她们这些城里人看不上。
“三块钱一斤太贵了,小姑娘,你便宜点。”
“两块钱卖不卖?”
“不卖不卖。”曾大武还没发话,曾兰花一副当家做主的样,“我家的米是新品种,仙优九九,种子钱都比别人贵呢。”
她说着,打开了铁制饭盒。
好闻的米饭的香气飘出。
仙优九九真有这么香吗?曾大武在家的时候也试吃过,比普通的米好吃点。
隔壁卖米的老汉悔不当初拍断大腿,他知道仙优九九,卖种的时候工作人员跟他介绍过,他嫌贵没买。
曾兰花露出孩子所特有的甜甜的笑容,“阿姨,这米饭就是我家的米煮的,你尝尝看,你尝过了,就会觉得三块钱真的不贵。”
“我们家这是新米,秋收刚从田里收的,晒足了好几个日头,没淋过雨,一时吃不完,放一段时间也不会生米虫。”
买米最怕买到受潮的米,放几天就生虫,谁没事天天出来买米。
面前的阿姨们看到端过来的饭盒,早就想尝了。
“让让,让让。”红丝绒裙从边上又挤进来,大庭广众之下,也顾不上雅观不雅观,挖了一小勺米饭塞进嘴里。
米饭带着温热和焦香。
细嚼慢咽。
未等她嚼完,一个声音划破长空,“给我来十斤。”
“十斤怎么够吃,这么好吃的米饭,我要二十斤。”
红丝绒裙赶紧把嘴里残余的一点米饭咽下去,说得晚了怕没了。
曾大武手忙脚乱地给大家称米,他没有带秤,只好去隔壁老汉那里借秤。
老汉好不情愿,板着个脸。
周围路过的阿姨们都是火眼金睛,见他连秤都没有,又带着一个女儿,可见是个地道的庄稼汉,不是那些倒买倒卖的。
“给我来三十斤,米天天都要吃,前段时间买的米不好吃,一家人饭量都少了。”
“三十斤你确定你扛得动?人家可是不送的,你少买一点,匀一点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