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御大宋
繁体版

第六章 宋朝的生活(上)

    拿到寇准亲笔所书的推荐信后,柳铭章也不知道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走下的茶楼,说书先生早在楼下等了许久。

    但当柳铭章来到说书先生桌前时,竟然看到先生在奋笔疾书,用一手工整的小楷将他先前讲的《狄公案》第一回两千多字全部默写了出来。

    发到看着这一卷绢布上同样秀丽的字体,柳铭章不禁感叹这些个古代人也太牛了。

    这时说书先生将手中毛笔放在笔山上,起身向柳铭章作揖行礼道:“公子这则讲得太好,如蒙不弃,在下愿向公子学讲这《狄公断案》。”

    见茶楼小厮还在清点打赏钱银,柳铭章下意识摸了摸他塞在腰带里的那枚从王钦若那里淘来的金锭子还在不在,确认依旧在腰间以后,用了颇具江湖习气的礼敬略一抱拳道:“客气客气,先生如何称呼?”

    “在下李东平,颍昌人士,来这开封也有十年了,说书这么些年,也不过为了混口饭吃,公子可知适才讲那一则,所得赏银足够李某讲上半年的。”说书先生不由得心生敬意道。

    柳铭章暗笑,心道小爷我生于二十一世纪,看过的野史小说不知凡几,要不是还没到南宋,真想把《说岳全传》也掏出来讲上一回。

    暗暗得意了一阵,嘴上连忙加上一通商业互吹道:

    “李兄其实讲得不错,就是故事少了些。今日实在不巧,在下还要领了赏银到布庄置办一身行头,至于这《狄公案》,改日若有空闲,柳某定会来这茶楼,借李兄茶室再讲一回。”

    等到赏银清点完毕,柳铭章发现他获得的那部分竟然有将近六十两之多,当然,可不能把王钦若那锭金锭子计算进去,毕竟那是人家亮明了宰相身份亲手相赠,就是借茶楼掌柜一颗雄心豹子胆也不敢恬着脸上来分润。

    待到把小厮奉上的钱袋子拿在手中时,柳铭章才接过手便觉得沉甸甸的,随手将十余两碎银给了李东平后,又挑出了那些金锭另外收藏,这时柳铭章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茶楼,就连那根破竹竿都忘了拿。

    不过想来也是,说书都赚了五六十两的纹银,还要那乞讨的竹竿来做甚?

    说起来,柳铭章对宋朝的货币还是很有概念的。

    根据《宋史》记载,宋代早年一斤为640克,分成16两,每一两为40克。

    至于钱币,因为当时铜的产量极度低下,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便开始铸造铁钱,铁钱和铜钱之间在各时期、各地区存在略微浮动的兑换汇率。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趋于稳定后,老百姓都很适应使用铁钱来进行商品交易。

    虽然官方规定的钱银兑换比率是铜钱1000文一两白银、铁钱2000文一两白银,但受限于实际铜铁产量的影响,宋朝银钱兑换汇率一直存在波动。

    其中铜钱因为产量比铁钱低,而且使用范围也没有铁钱那么广,加上某些特殊原因,汇率一直比较高,和铁钱具体汇率大致为一比三。

    也就是说,如果一两白银兑换2000铁钱,那么兑换铜钱的汇率应该在700-800之间浮动。

    尽管实际只能换这么多,铜钱跟铁钱的官定汇率依然是1000兑换2000。

    不过凡是总有例外,在庆历新政时黄铜、紫铜产量稳步提高,铜钱的汇率一度涨到900文一两白银。

    同时因科技带动种植产量的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粮食价格也极低,通常每担米只需300-600文钱。按宋代每担粮食92.5宋斤来计算,一宋斤的白米大概3-7文钱。

    此外在《宋史·职官志》中提到各级官员如果在领取俸禄时不想要岁米,可以按每斗米30文钱的基础价格和官家兑换,这也算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了。

    地方官员们为了能够享有更好的生活,任上都致力于改善地方的水利灌溉条件,其中范仲淹跟苏轼便是治理河道、兴修水利的著名代表。

    毕竟,只有粮食持续高产,粮食价格持续低廉,各级官员手上的俸禄才是钱。

    同样在低廉粮价作用下,整个宋朝的消费市场也持续低廉,就是窑子都能多逛几回不是?

    一想到逛窑子,柳铭章又看了看自己这身褴褛的衣衫,去往布庄的脚步加快了些。

    倒不是说衣衫褴褛就不能去青楼,而是在宋朝,想去青楼酒家也是挺有讲究的。

    到了宋朝这个时期,青楼里便多了“打茶围”这道流程,说来其实也简单,就是入场的学子通常先要做来一首诗词曲赋,以博花魁的欢心,随后花魁会在文采最好学子中选出相貌最中意的一位请到厢房中一叙。

    至于花魁的厢房中有些什么,这个柳铭章还真不知道,可惜眼下囊中羞涩,恐怕也只能过段时间才能一探究竟了。

    秦楼楚馆这个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时就不得不提到两千七百多年前的商业巨子,一代贤相管仲。

    之所以要说管仲,是因为纵观华夏数千年的历史,第一位泡到花魁并将其娶做正妻的男人,非管仲莫属。

    于是每次当柳铭章想到诸葛亮那厮常自比管仲、乐毅时,脸上便满是不屑,还不时大肆嘲讽诸葛村夫连个花魁都泡不到,居然有脸自比管仲?

    胡思乱想间来到了布庄,柳铭章看着这家大布庄挂着整墙整墙的布匹,着实有些不太适应。

    因为和现代购买衣服的实体店不太一样的是……

    古代布庄是没有成品衣服的,必须全部先买下布匹,然后交到一家跟布庄合作的裁缝铺,让裁缝根据客人的实际尺码量身剪裁。

    快则三五天,慢则一两个月,便能做出成衣。

    倒是如窗纱、被褥、帘幕、床幔等大件的布料,可以通过纺车和织机来完成。

    听到这让人抓狂的剪裁进度,想到自己还要披着着一身褴褛过活几日,柳铭章不禁大叹古代科技落后,还在寻思着要不要提前发明一台脚力缝纫机出来,好改善一下北宋的手工纺织业。

    在古代,布料通常分为绫、罗、绸、缎、锦、绡、绢、纱、帛、布这些。

    当然,前五种因产量较少,多大为宫廷御用,在私营的布庄里不常见到。

    民间百姓衣服大多以帛、布为主,而稍微上档次的布庄也不常陈列帛、布一类的用料。

    就因为——不赚钱。

    其实在某些问题上,古代和现代也差不多。

    自古以来,商人跟强盗都喜欢赚有钱人的钱,尤其特别喜欢赚贵族勋爵的钱,只有贪官污吏和地主乡绅才赚穷人的钱。

    这个问题真是亘古不变。

    倒是柳铭章一身褴褛在布庄时,虽然一身卓然书卷气外放,却也难以抵挡布行掌柜悄悄投来一种略微嫌弃的目光。

    因为在掌柜的看来,眼前这个衣衫褴褛就差一根竹竿便能做乞丐的少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贵族勋爵沾边的。

    只是本着生意上门便要好生招待的原则,依旧在耐心地讲解着制衣布料的选材之法和搭配门道。

    柳铭章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大手一挥,竟挑选了好几个颜色的料子。掌柜又听得眼前这位小哥用上了一个“匹”字做单位,吓得他连忙上前解释。柳铭章这才意识到是自己口误,顿时改口换做了“尺”。

    一番斟酌过后,最终敲定了几套成衣的定制,这时柳铭章从上衣内袋里掏出了一直鼓鼓的钱袋子,结账的姿势着实有些帅气。

    看着掌柜的应声进入内堂,说是要签订一份制衣的契约,店内空空只剩下柳铭章独自一人时,他才感叹道:

    “害!不管哪个时代。有钱还真是可以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