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御大宋
繁体版

第六十章 月黑风高杀人夜

    因为这件事实在太大了些,在部署完成即将出发时,柳铭章写了两封信,他在信中详细陈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

    其中一封让孙老头送到龙卫的卫所,让他务必亲手交予杨文广将军。

    若是杨文广见信能调来半个小队的骑兵驰援,对于这次抓捕行动便算是买了一份额外的保险。

    而另一封信件则是让崔大海派人送到亲卫所交给侍卫龙羡,让龙羡转呈赵祯。

    虽是一个尚未亲政没有大权的皇帝,但对于自己这种九品芝麻官经手的案子来说,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能让龙羡带来一道皇帝手令,在扭送嫌犯的过程中也能免去柳铭章不少麻烦。

    其实柳铭章没有吹牛,虽不敢说对于古代刑名之法了然于胸,至少关于宋朝法律的问题他是很清楚的。

    根据宋太祖赵大发布的法律《宋刑统·贼盗律》提出,劫囚捉人为质,或借以药石威胁恐吓他人,都是流放三千里的重罪,流放在古代基本相当于死缓,严重者甚至直接杖毙或者判处绞刑。

    只不过,在将人犯拿下后应该如何坐实罪证的问题上,他始终存着疑虑。

    历来惯犯都有毁灭罪证的习惯,如果嫌犯咬死不肯松口,官府又拿不到实证,那又该如何呢?

    要屈打成招吗?

    这个问题柳铭章想过,屈打成招是容易的,他甚至不需要打,就有办法让对方受不了。

    而且对方身上绝对不会留下任何伤痕!

    毕竟现代刑侦剧看了不少,例如不让嫌犯睡觉啦,又例如找个两指长的小布袋装点冰块啦……

    即便没有廉政公署的猫屎咖啡,随便找来几株黄莲煮水泡茶也能恶心不少人,不怕你不招供。

    只要拿到的口供足够多,便是主犯嘴再硬,也够判她的罪。

    若是这一趟突袭道观只抓几条小鱼小虾,侦讯效果可能不甚理想,这也就是他一次性问胥偃要来这么多人手的原因。

    但唯一的问题是,是这个女道士,这个女道士……

    想到这里,柳铭章又让孙彬准备了一个黑色的布袋用来套头,但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够保险,于是又让孙彬准备了几个能直接把活人装进去的皂布袋子,到时扎几个孔透气别弄死就行,免得这些个精通媚术的千年九尾把开封府捕快们的魂都勾了去。

    最后在是否携带管制刀具的问题上,孙彬和柳铭章的意见发生了分歧。

    柳铭章认为自己这么多的人手没必要带刀剑,一旦带了刀剑,遇上嫌犯反抗时捕快们下手没个分寸的话,很容易就会弄出人命。

    孙彬却认为这种贼赃窝点一定会有练家子看护,若是遇上硬茬子,捕快们没有武器防身动起手来会吃亏,甚至可能出现捕快的因公殉职,届时他和柳铭章两人都难逃干系。

    两厢争执不下,柳铭章同意带去刀剑,但须由他集中管制,其余人手只拿一杆一尺长的木棍,要是遇上贼匪持刀反扑则退回临时据点换上装备再行进攻。

    谈妥了全部细节后正式出发,出发时为了掩藏行踪,柳铭章还雇来了几辆马车,把他手下的人全部藏到马车分批送出京城,大部队汇合在道观山前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好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

    根据战前模拟,这座道观所在的山只有一百多米高,是东京城北面西部万岁山山脉上一座孤山,上山一共有三条路。

    因为人手不足的关系,柳铭章把二十一人分成七个小组,六个小组负责潜伏在各处山道上,准备拦截落荒而逃的嫌犯,还有一个小组跟着他自己,一方面是保护隐藏在山坳中的马车,也能用于临时传令调度。

    另外二十多人则由孙彬带领,柳铭章建议他把人手分成八个小组,暗中接近道观以后将三个小组布在道观三十米外隐藏下来,剩下的人悄悄潜入观中控制各处人员,要求他尽量做到悄无声息。

    考虑到潜伏的时间可能会很长,将所需的水源和干粮分下去后,开封府的捕快们便开始分头行动。

    说来“等待”这个东西还真是很奇怪,虽然孙彬先前个柳铭章说过上山需要一炷香的时间,要是隐藏行踪,可能还会更久一些,最多不过半个时辰。

    可是柳铭章在临时据点才等不到二十分钟,心中已经万分焦虑,其间向留守的捕快问了好几次时间,得到的回答真叫一个度秒如年。

    保守估计孙彬等人能在一个小时围住道观,再行潜入控制所有人员可能又需要一两个小时,把嫌犯押送到山下据点还得费去不少手脚,一想到自己还要等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柳铭章便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时留守的捕快从随身行囊中拿出一包萤虫照明,柳铭章借来拿到车外,这才映出山林间的路况,否则整个山坳黑黝黝的,完全伸手不见五指。

    对于这次的抓捕行动,在战前部署的时候孙彬并没有透露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但捕快们的执行力却让柳铭章感到惊奇,他不清楚为什么这些捕快在不得知切确任务下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执行力,要是放在一千年后来说,这简直不可能。

    无聊之余随口问了问,这才知道原来捕快们的添支收入和出勤挂钩。

    不过武职人员又和文职人员不同,文职可以用各种借口报视察,获得餐旅等补贴,同时许多文职官员又喜欢敷衍公务,就算地方出现个别盗匪,也是先派文职去调查,武职显少出动。

    直接造成文官待遇优渥而武职俸禄稀少,很多捕快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要不是在公门办事不愁衣食,那点微末的俸禄根本不够赡养父母,就更别说娶妻生子了。

    所以对很多开封府的捕快来说,柳铭章这个能把整座府衙都调动起来的司法参军,就是个心系天下百姓的好官,能够听从他的调遣委派追凶缉盗是天大的福气,捕快们自然没有二话。

    听到捕快的叙述,柳铭章暗暗叹了一口气。

    宋朝重文抑武的情况从来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他不知道竟然严重到这种程度。

    按照捕快的话说,即便是掌管着五百人的指挥使每月也才有一两贯添支钱,像官府衙役这样的末流小吏就更没得混了。

    若是账面上每月只有六七贯铁钱的月俸,这放在宋仁宗这种米价低廉的时期还好说,真要到徽宗那种一两银子一石米的物价,分分钟得饿死个活人。

    如此想来,他倒能理解为什么北宋的地方军动辄一两百万,里头还不知道藏了多少空饷,以及开封府在庆历前还闹出一桩买卖公职的丑闻……

    要是一朝为官就能靠俸禄改变阶级命运,恐怕也不会有官员冒着违法的风险买官卖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