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御大宋
繁体版

第九十一章 鉴伪(下)

    曹玮不敢给《李卫公问对》下定论,这让柳铭章大失所望。

    “听柳参军的口气,莫非觉得李卫公是浪得虚名了?”这时王钦若开口道。

    听到王钦若的揶揄,柳铭章狠狠翻了个白眼。

    明明是觉得托名作伪的人浪得虚名,却被王钦若偷换概念,说成是对李卫公不敬,柳铭章对王钦若的说法着实厌恶。

    晏殊开口道:“是王相不懂兵法而已,若王相知兵,当知书中所言绝非出自唐太宗与李卫公之口。”

    王钦若摇头道:“曹将军出身将门,身经百战未尝一败,今亦不敢断言此书之伪,若是只凭晏大夫和柳参军一面之词,实在难以服人。”

    对于王钦若这官场老油条,柳铭章气得不行,但又拿他没什么办法。

    历史上确实没人能以三万破六十万,而且还是高寒地带的灭国战争,灭一个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国家,至少这样的战绩从来没出现过。

    刘裕和刘秀打的都是国家内战,在对抗外族的国战中,规模最大的也就李世民和李勣那两场。

    有这两场战役为作证都不能让王钦若死心,到这里柳铭章基本已经断定,王钦若就是借着这个事情给自己找活干的,妥妥的浪费国家资源。

    和讲坛这边的针锋相对不同,曹玮却十分轻松地翻看着三卷《李卫公问对》。

    柳铭章实在想不明白,就这样一本夹带私货的托名伪作,究竟有什么好看的。

    毕竟兵书他看过太多了,其中包括《三略》、《六韬》、《素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三篇》、《兵法二十四篇》、《将苑》、《太白阴经》……还有后来的《纪效新书》和《论持久战》。

    不要说《论持久战》如何,就是跟李靖的《六军镜》相比,《李卫公问对》就是个笑话,简直一派胡言,半点屁用没有。

    当然,对晏殊而言,王钦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柳铭章想得那么不堪,在他看来,王钦若只是纯粹不懂兵法而已。

    若是读过大量兵法的人,应该会知道战争从来都是一件多算胜少算的事。

    到了唐朝某位节度使都虞侯撰写的《太白阴经》时,兵家们对于战争的理论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不仅仅是战场态势、战争地形、诸般兵势的解说,还有对攻城器具、军事建筑、军阵变化,甚至各种外伤药方、檄文祭文、天象气候……都多有研究。

    如何利用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来保障自身军力不受损失,如何借用怪力乱神来提高军队士气……

    这诸般种种,都预示着战争学这门课在不停发展,而非《李卫公问对》那样简单几句就能轻易概括的。

    不知过了多久,曹玮将手中的书卷放下,转头望向讲坛道:“敢问晏大夫和这位柳参军,二位觉得,当今天下之兵书,哪部最为上乘?”

    晏殊答道:“古之兵书,当属《孙子》,短短六千言便已道尽兵家之秘;其次《吴子》,其练兵之法精妙无比。武庙之祀中尝以太公为尊,其余皆不足与二者并立。”

    说起“武庙十哲”,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九年率先给姜子牙立庙,旁边配享的是军师张良,到了他儿子唐肃宗李亨快要平定安史之乱时才给补齐了十个人。

    其中以齐太公姜子牙为尊,两边配享的分别是:“孙武、吴起、司马穰苴、白起、乐毅、韩信、张良、诸葛亮、李靖、李勣。”

    这十个人之所以能立祀,考究的主要是兵法,被作为兵家指导思想的代表人物。

    只是李亨手下的官员翻遍了史书也找不齐十个著作过兵书的人,翻来翻去也只找到七个,这七个人是孙武、吴起、司马穰苴、韩信、张良、诸葛亮、李靖。

    而乐毅、白起、李勣,这三人是没有兵法传世的。

    选中白起是因为白起据传写过兵法,只是失传了,但书名被张良跟韩信考进了作品中,还贴心地排了个名次。

    就为了这个事,当时有官员向李亨提出白起名不副实,建议让郭子仪取而代之。

    郭子仪之所以被人推崇,也是因为他好为人师的尿性,在安史之乱时但凡逮着一个有资质的士兵就抓过来教兵法。

    他都教兵法成瘾了,一天不教浑身难受,以至于后来满朝都是他的门生故旧。

    但郭子仪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看到满朝举荐连忙上表拒绝,终其一生都没写出半个字的兵法。

    最终李亨考究来考究去,决定把李勣和乐毅选进去。

    因为李勣在唐高宗年间和苏敬、孙思邈一起主持编撰了《唐本草》。

    若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话,那么士卒百战必定医药不竭,于是李勣凭借这本书成为了最早的军医。

    要是李勣都不算离谱的话,那到乐毅这里真可谓是“离了大谱”。

    细数乐毅平生作品,也就一篇《乐毅报燕王书》拿得出手。

    但你要说他没资格,教员和诸葛亮这两个最忠实的拥趸恐怕会举双手双脚反对。

    《乐毅报燕王书》本质上是一篇攻心的好骂,短短一千字,把燕国骂到积贫积弱永世不得翻身。

    正是从乐毅这篇《乐毅报燕王书》问世开始,华夏的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到了东汉末年,甭管有病没病,两军交战之前必定先用檄文把对方全家问候一遍。

    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袁绍手下一个叫陈琳陈孔璋的司空军师祭酒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该文以极其华丽的文字道尽曹孟德倒行逆施,行挖坟掘墓之事,为此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

    到了刘宋时,昏君刘子业觉得有趣,还专门设立过“摸金校尉”官职并定立了行业守则,后来的摸金校尉流派手法大多承袭于此。

    柳铭章曾就这个问题和他的历史系学长有过一番争论,围绕的话题是曹操究竟有没有盗墓。

    学长觉得东汉末年太乱,曹操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完全是因为盗了梁孝王墓穴得到了黄金万斤。

    但对于这个说法,柳铭章却大笑不止,只向他学长抛出一个问题就将学长堵得哑口无言。

    当时他只说了两个字:“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