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留白
繁体版

第三十一章 搬家

    阳春三月,择了一个吉日,肖振山和姚玉凤事先请孙俊田最后出一趟马车。每年种地拉地用车用马都包给了孙俊田,年终收成时统一结算,而且搬走之后,地也包给了孙俊田种。

    吴二老板子听说后特意来说他也来帮忙送一趟。

    这天,姚玉凤照样是早起烙了一张大发面饼,上面盖着一块红布,红布上面压着一把小斧子、两根大葱和几根粉条,盖上锅盖,仔细安顿在马车上。王文贵、肖文恩一起,帮着把家里的箱箱柜柜、零七八碎装上两辆马车。

    平时相交不错的村邻都来照个面相送,肖振山和姚玉凤带着肖晓书跟大伙道别,喧喧闹闹中带着些离别的伤感离开双杨树屯。

    看着马车出发后,肖振山、王文贵骑车先走,到新房子那里准备接应,姚玉凤则跟车照应,也许是忙碌无暇多顾,姚玉凤脸上更多地是劳累与兴奋。

    肖晓书在艳蓉家门口抱着娜娜亲了又亲,阻止住艳蓉再往前送,紧走几步追上马车,跟在后边。有些遗憾地是,冯薇出去打工了,没机会见上一面,自从她不念之后,她俩也很少在一起打连连。不知道她们在外打工是否一切都好?

    走到屯东头儿那几棵大杨树下,肖晓书驻足回望,心中油然腾起一阵伤感。这个罐子一样的小屯子,在此生活了整整十六年,之前无时无刻不想逃离它,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却又生出许多不舍。

    依然低矮破旧的房舍,那里面,演绎日月乾坤,燃尽几度人间烟火;依然狭窄翻浆的大街,不知踩过几辈人大大小小、或蹒跚或矫健的足迹;那一张张不曾多留意过的面孔,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不变的沧桑。

    虽然从没认定自己会在这里扎根,此刻却有种根须被拔除的疼痛,心底升起一种即将去飘零的感觉,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最终会飘向何处、落入何地呢?

    肖晓书仰头用目光与大杨树告别,它们是忠于职责的守望者,不知疲倦、无怨无悔地守望这个小屯子,多少岁月,唯一与之对话的就是四季的风,借助风的语言,吟唱着并不古老却娓娓动听的歌谣。

    肖晓书转身离去,一时的不舍并不能阻止她向前的脚步。

    路过郑东家门口的时候,肖晓书往院子里大胆地张望了一下,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这样路过郑东的家,不知他现在带着那一帮半大小子在哪里忙碌?虽然自从她亲手终结了那段不曾开始就结束的小儿女恋情之后,他俩就没有再说过话,只有在此刻,在她离开这个屯子之时,她才感觉到他们之间彻底没有了任何牵连。

    肖晓书在心里默默地向郑东告白:我真的喜欢过你,虽然我从没跟你说过,今后也不可能再说了,没关系,我自己知道就行。真心希望你今后的生活一切都好!

    走过空场,肖晓书再次回头望了一眼,虽然想要逃离这个屯子,却从不曾厌恶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寸时光。

    每个春秋冬夏,悉心播下种子,耐心等待发芽,眼看着像希望一样从土里钻出的小苗儿,又一片叶子一片叶子伸出长大,施过肥、抓过虫,静夜里听得见拔节孕穗的声响,清晨时看得见雾霭缭绕的青纱帐,田野里层层金黄的希望,场院里阵阵沁脾的清香。只有参与过辛苦的劳动,才能切身体会到收获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里深埋着她无忧的童年,无虑的少年,还有她懵懂青涩的爱情。

    到了屯东头,为了安全顺畅,两辆马车选择走砂石路,肖晓书不用跟车,她让姚玉凤坐上车,自己走乡间小路,也借此机会来一次路别。

    也许是天光大亮,也许是注意力在告别上,这次走在以往让人恐惧的那段路上,肖晓书却没怎么恐惧害怕,而有种与熟识多年的老朋友握手言别的戚戚然。这段路将来不知什么时候有机会再来重走呢。

    肖晓书走到树趟子里那两个坟包儿处,虽然仍不敢驻足,但走过之时心里默念,希望里面居住的亡灵早日托生极乐之地。走过路口那处坟地时,肖晓书在心里默念着同样的话,这次她特意用视线丈量了一下距离路边的距离,也就十几步远。然后冲着路边树上的鸟窝一一挥手告别,这些小生灵们陪伴她一年半之多,希望它们都安安稳稳地了此鸟生。

    这条路虽然有过不少惊惧,却也让她享受到了难得的独处时光,在那样的时光里,不知有过多少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想象和思考。

    进了东裕厚屯,竟然意外地碰见了肖晓英,一年半的时间,来回经过这个屯子无数次,之前竟然一次都没碰见过她,今天竟然遇见了。家常打扮的肖晓英,面带与二老蔫儿一样憨厚的神情,只是了解的人能读出更多的懦弱。

    肖晓英嫁到这一家后,生了一个男孩。虽然她性格依旧懦弱,但是不仅因为生了一个男孩,更因为这户人家还是比较良善的,当初不同意她带着肖冬梅过门,是怕她那豪横的前婆家因为孩子的事牵扯不清,搅得家里鸡犬不宁。她到了这家之后日子过得颇为舒心。

    肖晓英话语有些唠叨,拉着肖晓书说:“冬梅咋不像你这个小姨,好好念书多好,即使考不上啥,大一些懂一些事儿了,再出去打工也好啊。可她就是不愿意念书,好不容易坚持念完小学,说啥就要出去打工,就她那柔弱不争的性子,能适应外面复杂的环境不?一起还去了几个,都是不经世事的小丫头儿,任嘛不懂,是能挣俩钱儿,可在外面被人哄了骗了怎么办!”肖晓书看着她担忧又无可奈何的神情,只能敷衍地安慰几句,又勉强敷衍着说了几句家常话,肖晓书让肖晓英去镇里时多去家里坐坐,然后抽身继续向前走。

    过了东裕厚屯,在与沙石路汇合之前有500多米平坦的直路,这段路是肖晓书最喜欢的一段路。两边都有一米多宽的杨树林带,在往两边是成片的稻田,视野开阔,一年四季,各种颜色在眼前巧妙地调配。

    春天,成行的杨树,似着了新装的士兵列队两旁,威武雄壮;夏天,茂密的枝叶形成伞盖,为路上的行人遮蔽似火骄阳;秋日,西风漫卷,萧萧叶落,满眼黄蝶飞舞,冬日,如果赶上树挂,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树树结银花,枝枝绽银菊,仿如走在如诗如画的仙境。

    季节交替过程中,各种色彩的细微变化,潜移默化中精彩纷呈,日日浸淫在其中,方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之处。人类极尽雕琢之能事,也无法展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的十之一二。

    在这段路上,总有种遗世独立的感觉。从学校出来,下一段急坡,走一段平缓的路段,再过一座桥,就分叉了,向右下道就拐入这段路。踏上这段路,顿时远离了大路的车马喧嚣和尘土飞扬,又未及前屯的乡土烟火,更不及去想屯后的惊恐之途。每日往返,心中的感受也互为颠倒。

    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无时无刻的,是在每个细微之处的,可是多少人能觉知到这一点呢。人们更为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彰显欲望的、甚至是望尘莫及的事物,得不到满足便认为命运是不公的,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阳光雨露空气,一根柴,一滴水,一粒米,能够让生命维继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可是人们还想拥有更多,急功近利,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产生不平心理,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各种攀比和纷争,进而演变成群体的斗争。

    游牧生活的年代,徜徉于更广阔的天地,人们的心胸应该更宽广,进入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好像是生活更稳定更安全,但人们的视野只局限在一方小天地里,方寸之间,人们的心胸不可避免地变得狭窄,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斤斤计较、勾心斗角。

    这一路,更像是人生之路的一个缩影呢,上坡下岭,平坦壮阔,波澜曲折,有喧嚣,有宁静,有惊惧,有欣喜、有司空见惯,有突如其来,有起起伏伏,有涨涨落落,刚享受过遗世独立的片刻宁静,转而就进入世俗的鸡飞狗跳。

    在这段直路上享受了片刻跳出世外的难得时光,一踏上砂石路,肖晓书不得不又投入到生活的鸡零狗碎之中。

    在路口等着两辆马车过来,一起爬上大上坡,站在上坡,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进入镇里。

    此刻的十字路口是不是也预示着人生的十字路口呢。走向哪一条路,都带着神秘的不确定,又带着宿命般的必然,冥冥中总有一双手在牵引着人最终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一个方向。

    右转是去镇区的另一个村,左转和来的方向都是去县里的路,被称为北道和南道。路口左边就是二中,从这里往镇里去要下个下坡,下了下坡,正好越过二中校园,左拐一条小路,再右拐,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不到一里路,两边居住的多是一中二中的老师,就是所谓的教师村,路的尽头是一中校园,右拐走一段就上了镇里的主街。

    两辆马车来到新家门口,停在大道上等着卸车。肖晓书被站在夹道口鬼鬼祟祟张望的肖晓丽喊住,高兴地握住她的手说:“真好啊,这回离得更近了!”肖晓丽第一年中考,成绩不好啥也没考上,又在初三复习打算重新参加中考。二堂姐肖晓梅也是经过几年的复习才考上财专,四堂姐肖晓芳逮住一个便利上了幼师,堂弟肖大宇也上初一了,学习特别用功,成绩排在前列,只有三堂姐因为身体原因待在家里。

    肖晓丽回头回脑地瞅了瞅,说等肖晓书家弄好,她俩再约着一起玩儿,然后转身回去了。

    肖晓书看着新家园子四圈东倒西歪的铁片栅子,原来住在这里的那家应该不是怎么利整的人家,搬过来,可想而知,以姚玉凤的性格,又要一番伺弄。这家人与东院共走一个夹道,东院住着二中的邓老师,现在正教着肖晓书的历史。

    看着他家同样脏乱的院子和园子,肖晓书不禁想起邓老师不修边幅的样子,擀毡的头发,大眼袋,时常用指甲里藏满黑垢的小手指扣眼角的眵目糊,邋遢脏污的衣服。

    肖晓书一直认为当老师的都是干干净净的,讲究卫生的,不同于土里泥里摸爬的农村人,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她认识的小学老师,即便是穿着不时新,个个也都干净利索。

    邓老师还是第一个让她重新认识,老师不都是干净利整的。

    卸车时,住在道南对过的吴书记,肖振山所在一中的校长,视察性地慰问一下就走了,和他家同住一套连脊房子的闫秀芝老师,身材不高,有些微胖,初一时教过肖晓书地理,站在路口,笑呵呵地看他们卸车。肖晓书地里学的很好,有一次考试竟然打了满分,所以闫老师很喜欢她。

    搬完家,简单安顿一下之后,肖振山给肖文乾写了封信,告知家已经搬进镇里。虽然寒假时,肖文乾已经知道家里卖房子要搬家的事,但处在高三的肖文乾,学习忙碌,无暇多顾。

    几天之后,随着上学放学的人流,肖晓书很快就熟悉了附近各家都住着哪位老师和邻居。

    左斜对过是陈春华家,她一直是初三的班主任,面色严肃甚至可以称之为冷硬,眼神里透着一股凶劲儿。但她教的班级,成绩和秩序一直都很好,她很受学生的尊敬。

    她家东面也就是肖振业家的对过住着教初三代数的孟凡东老师。肖振业家东面是他的岳丈家。

    肖振方的西面是一座五间房,中间开门,住着兄弟俩。西边两间住着哥哥冯玉民,是二中的体育老师,中上等个儿,但人长得帅气有棱角,有着男人少有的气度。东边两间住着弟弟叫冯玉来,是邓老师的女婿,胖胖的,看起来挺和善的,后来慢慢才了解他是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偷鸡摸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