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问
雪峰山处于怀城西南,距城区仅六里地,一条宽阔笔直的官道,从怀城直通雪峰观。
随着沅水灾民的迁入,如今官道两旁逐渐建了一些竹楼房屋,沿途炊烟袅袅,将怀城和雪峰观彻底连成了一片。
主峰上的雪峰观,依山靠水而建,傍峡谷而坐,境地险峻,景色壮观,可谓山清水秀,别有洞天。
雪峰道观的核心区周围群山环抱,奇峰竞秀,古树参天,古桥流水四季潺潺,堪称人间仙境法道自然,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好之处。
雪峰观由“问道处”、“得道庵”、“雪峰庙”和炎帝暮年修道的“大仙观”四处道观构成。
其中大仙观最为巍峨壮观。
大仙观的西崖,峭壁陡险,每逢雨季,飞瀑数丈,声传数十里,景色甚为壮观。
东崖根处有泉水涌出,为得道庵正源,流水贯于青竹园向崖下飞去,整个雪峰观河流秀俊,具有极佳的自然环境。
《怀县志》载:雪峰山,亦曰大仙山。
传说中的道家七十二神仙洞府,便有大仙观的名字。
由于建观时间久远,大仙观是上古传说—释教鼻祖元始天尊修炼成仙的地方。
据《神仙传》记载:“三皇之时,玄中尺法师,全阙帝君,郁花子,九昊老子布疲乏于仙山。”
同时,炎帝也曾修道于此,《庄子》载:“炎帝为天子十九年,今行九州,修行于山,天下往见之。”
如今,大仙观已经成为雪峰观掌门广成子真人的专门修道之地。
《隋书》言:“广成子学道于雪峰山,炀帝问道于广成子。”
意思是当今天子问道于广成子,并曾随其潜心修炼,望得道成仙。
可以说,是隋炀帝的一系列骚操作,让大仙观闻名天下。
得道庵则是广成子大弟子玄玉真人及其一众雪峰观得道高人的修道之地,自广成子不问世事之后,整个雪峰观事务均由玄玉真人掌管。
毕竟广成子年龄大了,精力有限,未来是年轻人的嘛!
其实广成子已经很多年不出山门了,也极少有人见过他;有人说他已经得道成仙,也有人说他已经化羽飞升了。
问道处和雪峰庙,则是整个大隋朝甚至吐蕃、吐谷浑等外籍人士参观浏览雪峰观的主要去处。
传闻只要在问道处抽个签,再去雪峰庙烧把香,有求必应,要官升官要财生财要儿得儿,不论是求姻缘求富贵求平安,都灵验的很。
所以雪峰观的香火异常鼎盛,甚至成为许多文人雅士、千金小姐、土豪财主等,人生不得不去的十大网红打卡地。
不过对于现在的铁拐来说,上雪峰观求平安符,简直就是自己找虐。
铁刘氏母子俩给铁喜上香,来回已经走了数十里地,花去两人大半天时间,可谓累得够呛。
如今还要登雪峰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雪峰山主峰两千余米,宽阔的青砖岩石天梯直通山上的道观。
望着长长的天梯,铁拐心里哀叹:大仙观,真大啊!
事实证明,就算是半山腰的问道处和雪峰庙,母子俩亦是走一段歇一段。
“娘,我们歇息一下吧!中午太阳好晒。”看到铁刘氏已经汗流浃背,铁拐道。
铁刘氏踹了口气,道:“好,娘也累了,咱娘俩休息一下。”
此时雪峰山的道路上游人如织,石梯上人来人往,甚为拥堵。
铁拐向四周张望一番,对铁刘氏道:“娘,那边有颗大树,还有块大石头,很是阴凉,不如我们去那边休息吧!我想吃东西。”
“好,听拐儿的。”铁刘氏满口应道。
母子俩来到不远处的大树下,那是一个小山坳,朝面颇为迎风,坐在树下岩石上休息,着实非常凉快。
母子俩走到树下,发现不远处的转角,居然还有一处道棚。
道棚建在山谷之中,从大路上看,被山坳挡住了视线完全看不到,但走到大树下,山谷中的道棚便尽收眼底。
雪峰观山脚看到道棚并不稀奇,很多俗家弟子都是住在这些茅草篷修行,所以沿途有很多这样的低矮建筑。
另外,山上的道观还有客房,专供达官贵人休息之用,一些路途遥远的香客也可以打尖住宿,不过都是收费的。
所以,别看古人古板懵懂,实际上相当的市场经济。
山谷的道棚并不大,棚前还有块草坪,两个小道童正提着小水桶扎马练功。
由于背对看不清样貌,铁拐从身形判断,大的约莫十岁,小的不过六七岁。
这年头,练武术跟后世踢足球打篮球差不多,稀松平常的紧。
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练武约等于学一门手艺,没啥稀奇的。
铁拐在怀城也见过很多孩子练武,铁家寨都有孩子练武。
所以望了一眼之后,铁拐便一边吃着铁刘氏提前预备的吃食,一边欣赏起山谷的风景。
道棚的廊上摆了一张凉床,这是南方人用楠竹制作的竹床,夏天用来纳凉最是合适。
竹床上侧躺着一位矮胖的老道士,身子朝里,也看不清样貌和年纪,但根据须发皆白判断,年龄至少在六十岁以上。
“亮儿,抬起你的左手,不要偷懒。”老道士懒洋洋的声音从道棚中传来。
只见老道士头也不回,仅仅在凉竹上挪动下身子,便将偷懒的小道童抓了个现行。
“师父,你看都没看,怎知我偷懒呢?”小道童嘟着嘴,颇不服气的说道。
小道士说话奶声奶气很是可爱,虽然语气有些埋冤师父,却不忘将渐垂的左手向上抬了抬。
听到小道童如此说话,旁边的大道童转过头来狠狠瞪了他一眼,吓得偷懒的小道童连忙脖子一缩,吐了吐自己的小舌头。
老道士没有再说话,继续自己的假寐。
看到老道士不理会自己,小道童道:“师父,难道你背后长了眼睛?是也不是?你教教我这个法子。”
小道童说得有趣,铁拐一边吃着糕点,一边打趣道:“你家师父不是背后长了眼睛,而是有吃饭的法器。”
铁拐说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突然有外人插言且语气颇为不敬,两个小道童纷纷转过脸来,怒视着铁拐。
只见那小道童长得浓眉大眼,小小年纪便有一副英武坚毅之气,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此时正气愤的瞪着铁拐。
而那个大道童却不是道士,而是个道姑。
只见她高鼻梁瓜子脸,清冷的黛眉如柳,孤傲的眼眸如炬,眼波流转间晕染着让人如坠冰窖的冷酷。
好冷峻的眼神,好一个冷若冰霜!铁拐暗自想到,身体不由自主打了一个冷颤,似乎是被女道童的气势所慑。
“小子,你懂什么?”小道童喊道。
小道童发现铁拐只比自己年龄稍大,穿的虽是粗布麻衣,人却极有精气神,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让人看着讨厌。
最让小道童生气的是,铁拐脸上还时刻挂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就让人恼火。
旁边的小道姑呵斥道:“弟弟,休得无礼。”
原来他俩是姐弟,铁拐感觉这个小道姑连说话声音都是冷的,真是令人惊奇。
铁拐没有理会小道士的愤怒,转而继续笑眯眯的吃着自己的糕点。
此时,却见老道士窸窸窣窣的从怀里摸出一面小小的太极八卦,在空中晃了晃。
原来,那太极八卦的背面是光滑铜面,经过光线的反射之后,小道士的一举一动,便能看的一清二楚。
老道士扬起手中的八卦,那意思再明白不过:铁拐说对了,我就是靠这个法器吃饭!
铁拐暗笑到:这老道好生有趣,这么大年纪了还充满童趣,为人倒是光明磊落。
小道士看到师父不但不帮自己,还赞赏那个小子,心中更加不岔。
小道士气鼓鼓的朝铁拐道:“你这么厉害,我便出一题,你若答对,就算你厉害。”
铁拐微笑道:“不用出了,我答不对。”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小道童不管铁拐的言语,先斩后奏,把问题提前说了出来。
铁拐摇摇头,暗叹道:老套路啊!这是小学五年级的题目吧?
铁拐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道:“兔十二,鸡二十三。”
小道童“咦”了一声,显然对铁拐一口说出答案颇为惊讶。
小道童道:“算你蒙对了!”
小道童一副小大人受气包的模样,让铁拐看了愈发感觉可爱。
铁拐笑着道:“承让!承让!”
“我再出一题,如你答对了,就算你真厉害,如何?”
小道士没有给铁拐任何拒绝的机会,抢先道:“有河工求圆木,对圆切边,然内接边长,工量繁复,求圆之周率,何如?”
小道童为什么如此钟情数学题?事实上在隋唐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在数学教育方面非常重视,且成效突出。
隋炀帝曾推出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子监内设立算学馆,并相应地在科举考试中设有明算科。
如隋朝国子寺设立“算学”,置有博士二人,助教二人,还招收生员八十人,进行数学教育。
隋炀帝本人曾多次亲临国子监视察,曰“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所以,时人爱算学并不稀奇。
铁拐非常吃惊,小道童的这道题,居然是求圆周率。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圆周率问题简直是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想不到今天会从一个小道童嘴巴里听到。
铁拐吃惊之余笑着道:“祖率有载,约率22/7,密率355/113,我说的对不对啊?小道士。”
“咦!”
这次轮到老道长惊讶了!
从头到尾没有说话的老道士,此时听到铁拐的答案,“咦”了一声之后立即从凉竹上爬起来。
老道士坐直身体,微笑着朝铁拐拱手道:“小施主可是文远先生后人?”
铁拐终于看清了老道长的样貌。
只见他鹤发童颜,须眉皆白,身上自带一股仙风道骨,和蔼的气息让人如沐春风。
只是老道士看起来不太注意形象,穿衣打扮非常随意,甚至有些拖沓肮脏。
老道士口中的文远先生,正是中国最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字,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史料记载,祖冲之祖籍范阳逎县,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举家搬迁到江南,他的儿子祖暅及后代,如今都是隋朝的子民。
祖冲之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七位,世人称为“祖率”,这一成就比现在科技发达的欧美还有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死了百年之后,他撰写的著名数学专著《缀术》,才被唐代当作课本来用。
不过十分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流传至今,因为它失传了。
另外,祖冲之与儿子祖暅还一起求出了球体的计算公式,称祖暅公理。
现在离祖冲之过世已经数十年,他的著作流传面尚且有限,但老道士却是知道的,所以才有此一问。
听到老道士询问自己是否祖冲之后人,铁拐摇摇头道:“小子不是,我也不认识文远公的家人,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拜读文远先生的《缀术》大作。”
开玩笑,这可是未来的国宝,还是失传的那种,当然要看一眼。
老道士哈哈大笑,笑骂道:“滑头小子,休得框骗老道,你既从未见过《缀术》,如何知祖率?”
老道士如此说法,铁拐心中一滞。
确实,祖冲之之前,这个世界是没人知道圆周率的!
铁拐就像被人拆穿了西洋镜一样,有点尴尬,又不知如何解释。
铁拐窘迫一笑,道:“这……这也许是个美丽的误会!”
“小施主,你师承何人啊?”看到铁拐尴尬,老道士也没有穷追猛打,毕竟是小孩子,老道士笑呵呵的岔开了话题。
“小子还没拜师,家里着实没有银钱。”铁拐实话实说道。
“那你是家学咯,不知祖上高姓大名?”老道士追问道。
不知道是祖冲之的威力太大还是天生好奇,老道士显然不太相信铁拐的话。
铁刘氏作为一个农家妇女,家里的男丁说话,她一般从不参言,此时听到老道长询问家世,铁刘氏盈盈一拜,对老道士道:“回禀仙人,愚妇铁刘氏,铁家寨人氏,祖上都是田舍奴,先夫数年前遭洪灾过世,留下我们孤儿寡母,如今住在怀城。”
“哦?就是山脚的铁家寨?倒是不易。”老道士一边点头一边赞赏道。
铁家寨他是知道的,几年前有个杂役帮忙怀城县衙破获了夜明珠被盗案,那个杂役不正是铁家寨的吗?
老道士自然也知晓铁家寨不过一个极其普通的农家村寨,如此乡野之地,怎么可能有人知道祖率?
老道士愈发好奇,暗道:这小小少年知道祖率,或许是机缘巧合得了某位云游高人指点。
目前为止,老道士还是不相信祖率乃铁拐天生所学。
老道士道:“小施主,敢问尊姓大名?”
铁拐心道:这老道好奇心真大,跟他形象不符啊!看他样子仙风道骨,穿着打扮却是非常寒酸,想必住在这种茅草道棚,在雪峰观的地位也不会太高。
铁拐心中有些可怜师徒三人,于是哈哈大笑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铁拐说完,便向师徒三人点点头,礼貌的向着雪峰观而去。
铁刘氏见儿子走了,连忙起身向老道士歉意一笑,也追着儿子去了。
若是平时,铁拐没闲工夫吟诗作赋,不过今日看到两个俊俏童子和可爱道人,铁拐童心顿起。
再加上老道士水平不错,还知道文远先生和祖率;出于尊重,铁拐便随口吟了两句诗。
谁知此诗一出,老道士的下巴都差点惊掉下来。
饶是他博学多知,也找不到此诗赋究竟出自何处?
老道士挠了挠头,有些不敢相信,又担心自己是不是记错了?
老道士困惑的向小道姑苦笑问道:“若儿,你可知此诗出处?”
女道童年龄稍大,在老道士多年的教授下,对诗词歌赋早有钻研,名家名篇更是熟读于心。
女道童想了半天,也不知道铁拐的诗文究竟出自何处,只能向师父摇摇头,表示不知。
女道童心里暗道:如此千古佳句,不知何人所做?当真是才华绝世,举世无双,此诗定能流芳千古。
这两句诗其实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所做的《琵琶行》,前后差着上百年呢!老道士师徒自然找不到出处。
老道士叹息一声,望着铁拐消失的方向,喃喃自语道:“若儿,你说是不是他家长辈所做?不过……铁家寨,哪来的士子?何况这明明就是千古名篇,奇哉!怪哉!”
老道士根本不相信这诗是铁家寨人能够做出来的文章;别说铁家寨,即便是放到整个常州府甚至天下,又敢问谁能做出如此雄文?
小道士望着困惑的师父和姐姐,不服气道:“师父,姐姐,那小子定然是装腔作势,骗人的把戏。”
老道士微微一笑,摸了摸小道士的脑袋,自嘲道:“莫非我广成子数年不出道门,世间竟一下子多了如此多的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