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不老
繁体版

辉哥其人

    林一冰读的高中叫做嘉华中学,成立于二零零一年。学校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招生,否则九月份就无法如期开学,因此,嘉华中学在二月份就开始进行招生宣传了。

    说到招生宣传,林一冰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初中的宣讲。那是在二零零二年的五月份,一些初中的招生宣讲老师来到他的小学进行宣讲活动。一所学校来了又去,一所学校去了又来,从周一到周五,接二连三登台宣讲,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讲台就像戏台一样,迎来的女老师一个比一个好看。女老师身上的首饰从金到银再到珍珠,应有尽有,尤其是那位戴着珍珠项链的老师,林一冰印象深刻。她上身是黑色T恤,下身是白色裙子,烫着头发,抹着红嘴唇,她说的普通话很好听,不过林一冰听不懂,只记得她拿出一张长长的名单,照本宣科,对着念一些数据,念完数据就说其代表的初中有多好多好,最后,又强调一遍学校每年有多少人能考上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西城中学。

    林一冰只觉得眼前的宣讲老师很奇怪,为什么穿黑白颜色的衣服呢?这让他想起了《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黑白无常。不过老师脖子中挂的那串珍珠项链,比母亲脖子里的那串珍珠要亮眼。

    嘉华中学也有老师来宣传,当然是宣传嘉华中学的初中部,初中部的老师自然而然会讲到本部的高中。那时候林一冰正读六年级,对这所高中的成立没有丝毫的感觉。他堂哥当年刚好初中毕业,因为中考考试期间吃了两个油桃,引发了肠胃炎,呕吐严重,考英语的时候上吐下泻,在医院输液完之后,硬着头皮继续考试,表现大打折扣,总分可想而知,堂哥最终错失了第一中学的金榜,所以就选择了嘉华中学,与其他人共同组成了嘉华中学的第一届学生。

    二零零四年,堂哥毕业了,他考上了一所二本学校,去青岛读书了。大学暑假开始的早,一放暑假,堂哥就回家了,他知道林一冰今年中考,就和堂弟聊了聊高中的事情。堂哥的意思是:读高中也可以选择嘉华中学,嘉华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农村的学生比较朴实,同学关系很融洽,此外,嘉华中学的校园很漂亮,绿化率很高,风景优美,学校也有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设施很新,最重要的是很多老师都是第一中学的老师,被校长请来撑场子······

    按说,林一冰的分数是可以读第一中学的,也能进入一中的实验班。不过,林一冰很尊敬堂哥,受到堂哥的影响也大,他向往堂哥口中的花园和草地。中考结束后,他特地去嘉华中学参观了一番,在校园里,他就决定到这里来读书了。

    林一冰对于上哪所高中并没有太多的执念,他相信事在人为。

    在县城的中学里,按照成绩分班是永恒的真理,所谓的“实验班”就是由成绩好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不过不同学校的“实验班”也是有差距的,嘉华中学的规则是把某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会集中在小班里,精英化培养,也就是说,普通班级的人数超过八十五人,实验班的人数只有五十人。

    此类实验班,在嘉华中学也只有四个。

    入学的时候,林一冰成绩很好。他选择到这里读书,父亲尊重他的意见,就带着他去嘉华中学询问就读条件。得知林一冰分数很好,招生老师很高兴,连忙给他讲解学校的奖励政策,林一冰不仅可以免除三年的学费,每个月还可以拿到180元的奖励,不过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入学时需要先交上学费,入学后一个月,学校会统一退费。

    很快,林一冰就正式入学了。

    高一开学之前,先军训。

    然而学校的操场尚未完工,他们只能在校园里进行军训,好在校园足够宽敞,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官分散在各个角落里,做操、训练。

    当时一切尚未步入正轨,学校正在发展期,军训的时候,也不发迷彩服,学生只是穿着自己的T恤和短裤进行训练。即便如此,这些活动对于农村学子而言,依旧很有趣味,大家训练得很认真,以便在军训会操的时候大放光彩。

    然而,生活是残忍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心中的愿望就像一个又一个的蜡烛,会被接二连三地吹灭。

    在军训期间,最先被吹灭蜡烛的人是高辉。

    高辉身材高大,站在最后一排,但他比一般人要肥,一米八的身高体重二百三十斤,所以,他在队伍里就很突出。军训会操的时候,教官觉得他站在队伍边缘很不协调,影响整体的美感,就让他先回教室,不用参加会操了。

    高辉一言不发,听到教官让自己回教室之后,低着头就回教室了。

    没有人注意他的背影,除了林一冰。

    看到林一冰在东张西望,教官制止了他,问他在看什么,林一冰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把教官逗笑了——聪明伶俐的学生总是讨人喜欢。

    会操开始了,同学们焦急又兴奋地等待自己班的表演,唯独林一冰有些心不在焉,他朝教室的方向看了一眼,高辉已经走到了教室门口了,他进去了。

    群体是沉默的,是不考虑个体的悲伤的。林一冰希望高辉可以承受住这个压力,虽然他和高辉还没说过几句话,但教官一句话就剥夺了高辉参加会操的机会,这让人有些伤感。

    轮到(4)班表演的时候,林一冰又看了一眼教室,他发现高辉在走廊上朝这里眺望,显然,高辉也很期待班级的表演。

    (4)班结束之后,就轮到林一冰的班级了,训练是漫长的,表演是短暂的,等班级表演结束,大家撤到指定位置,林一冰忍不住环顾四周,他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两三个同学没能参加会操,他们是教官眼中的“异类”,而参加表演的同学精神兴奋,兴奋之余,没有人注意这些“旁观者”内心的忧伤。

    三个月之后,林一冰当了班里的学习委员,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根本没有当班委的想法,但这个事情不是他能决定的,班主任要求他当学习委员,因为他是班级第一名,在六个文科班里,也是第一名。

    虽然说(1)班到(6)班是文科班,其实高一的时候,文理并不分科,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生还要学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考试也要考九科。高一的时候,不论是期中还是期末考试,林一冰的成绩始终稳定在年级前五名。

    林一冰所在的班级成绩也不错,在全校排第二名,在文科班里是一名。学校当时搞教育创新,为此,特地安排了两间教室给(5)班使用。上课的时候就在(5)班上课,自习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去楼下的那两间空教室里自习,当然,也可以选择留在(5)班自习。(5)班是全校唯一一个拥有三个教室的班级,这样的事情持续了一个多学期,效果很好,(5)班的成绩不断进步,到了高一期末的时候,已经位居第十名了,和前面几个理科班相差不大。

    林一冰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在自习课上经常给同学讲题,所以,很多同学和林一冰的关系比较要好。像高辉这样的学生,不爱说话,也不好意思请教林一冰问题,林一冰明白这些事情,总是主动去给高辉讲题,但关于高辉的家事,他并不清楚,他也不关注这些事情,在他看来,班级同学都一样,都是平等的,他心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关于高辉的事情,他是后来才知道的。

    高辉家在县火车站东边的高家楼村,高家楼村是典型的乡村,村民以务农为主,如果说高家楼的村民很喜欢种地,那就是谬论。高家楼村距离城里较远,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收入高低全凭老天爷的心情,所以,村民们的收入是随机的。不过,村民也想去城里打工,但苦于没有门路,没有中间人引领,也就没有可以把握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完全成了土地的附庸。

    高辉有一个大哥,比他大五岁,他读高一的时候,他哥哥正在读专二,一个家庭有两个学生,学生是纯消费群体,这对高辉的父亲来说是难以承担的,林一冰无法想象他父亲的压力。

    高一期中考试之后,高辉的父亲来学校看过他——老父亲也思念小儿子。

    那天,他父亲骑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车,车厢里是一个半旧的塑料袋,里面装了些花生米,当然,这些花生是炒过的。

    高辉的父亲在门口和高辉说话。这是嘉华中学的要求:家长来看望孩子,需要先在保安室登记,登记完之后,保安会用大喇叭播报学生的姓名。

    “高一(5)班,高辉同学,高辉同学,听到广播后,请速到大门口,家长找。”

    当时正是大课间,林一冰趁机去图书馆借书,借书回来的时候,他特地转到图书馆后面,围着图书馆和第二教学楼跑了一圈,权当是锻炼身体。跑完步,他从第二教学楼东边回教室,途经校门的时候,他看到了高辉在外面和一个老头说话。

    当时林一冰并不知道那个老头是谁,他很热情,看到高辉与老头分别了,就在校门的入口处等高辉,打算和高辉一起回教室。

    林一冰说:“辉哥,你爷爷来看你啦?”(林一冰从来不叫别人“哥”,唯一叫过的就是“辉哥”,后来,班里同学也跟着林一冰叫起了“辉哥”。或许,这让高辉在高一的时候感到了温暖。)

    “不是,是俺爸。”听到林一冰这个机灵鬼叫自己“辉哥”,高辉的脸色没那么扭捏了。

    “噢,不好意思,辉哥。”

    “没事没事。来,吃点花生,炒过的。”

    林一冰不好意思吃,他也不嘴馋。

    看到他有些犹豫,高辉说:“这和你们城里卖的不一样,是我家自己种的,不打药,你尝尝。”高辉流露出一个恳求的眼神。

    “好的,辉哥,那我不客气了。”林一冰脑子转得很快,他知道如果他这时候再拒绝高辉,无异于砸碎别人的自尊心,况且,林一冰也不是势利眼,他是一个随和的人。

    为了照顾高辉的面子,林一冰抓了一大把花生,一只手抓不完,就放口袋里了。

    回教室的路上,他一边和高辉说话,一遍在脑海中勾勒了高辉父亲来看他的场景。

    林一冰又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高辉父亲的画像:弯腰驼背,穿着老旧的中山装,头发和胡子全白了。

    生活的重担让这位父亲过早地衰老了。

    林一冰没有八卦别人的癖好,他回到教室,对刚才的事情是完全保密的,他在心中希望高辉坚强起来,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报答父亲的付出。

    不过,生活是不随人意的,整个高中阶段,高辉一直在为生活费和学费担忧,他的学习虽有动力,但终归是力有未逮。

    高二刚开学,分班结束,班长就告诉林一冰,说是高辉要辍学了,因为他交不起学费,加上他父亲身体也不好。

    为了解决高辉学费的问题,班长就和几个文科班的班长一起搞串联,给高辉募捐。

    什么样的帮助最为珍贵呢?当然是润物细无声的帮助最珍贵。为了照顾高辉的自尊心,班长特地让班主任把高辉叫到办公室去,晚自习拿出一节课来专门做这件事情。学生同情学生,虽然每个人捐款不多,但人多力量大,这一次募捐给高辉凑了不少学费,但还不够,距离一千四百四十五元还差三百多。林一冰自告奋勇,和班长一起去找王校长求情。王校长很喜欢林一冰这样的尖子生,对于他提出的意见也很重视,只是学校有规定:免除学费要依靠成绩,而不是家境,班长听完很气馁,倒是林一冰据理力争,最终王校长同意减免部分学费,如此一来,给高辉募捐的学费刚好够数。

    回教室的路上,班长说:“你成绩这么好,口才又这么棒,我估计如果你带头打群架,王校长也会对你网开一面,不会处理你。”

    “谁知道呢?”林一冰笑着说。

    这一次,高辉的危机就过去了。

    高二、高三每年都分班,林一冰始终和高辉是同班同学。

    等到高考成绩出炉,高辉和他哥哥一样,也是考了专科。即便是专科,也是他改变农民命运的机会。他读了专科之后,一切从零开始,过去可以暂时被忘记,烟台这座城市足以让他打破贫困的牢笼。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语言谈吐也自然了,人际交往能力也提升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改变。

    大一的寒假,高中班长组织聚会,高辉特地和林一冰坐了一张桌子,他敬了林一冰一杯酒,口中说道:“一冰,我干了,你随意。”

    说完这句话,高辉把千般话语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