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北伐落败,宋文帝再除重臣;破宋之后,太武帝连灭燕凉
429年5月,魏太武帝拓跋焘从山西平城出发抵达大漠南边。他特意将辎重和大军留下,亲自率领小部分骑兵向柔然进攻。柔然可汗毫无防备,正在放牧的民众和牲畜漫山遍野,看到魏军后果如崔浩所料一般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无法集合兵力。拓跋焘率军大肆厮杀,斩首数百。
柔然可汗逃走后,属下各部落也四处逃散到善终躲藏,于是拓跋焘分散大军四处搜寻敌军残部,斩杀了很多柔然人。高车部族也趁着魏军进攻的时机,对柔然展开侵略,最终柔然各部前后三十多万人都向北魏投降,魏军缴获战马多达一百万匹,牲畜几百万头。然而魏军各将领担心继续深入会遭到敌军埋伏,都劝拓跋焘撤军。
有臣子将崔浩关于“前线众将可能顾虑太多不愿孤军深入,导致无法大胜”的预测告诉了拓跋焘,希望他可以乘胜追击,但拓跋焘没有准许。
7月,拓跋焘率军返程。不久,有位柔然俘虏在投降时说道:“柔然可汗已经抱病在床,听说魏军袭来的消息更加惊慌失措,只来得及率领数百人逃亡,本以为死定了,多亏没有追兵才得以幸免。”此后又有位凉州的匈奴商人反映看到了逃亡的柔然可汗,并表示如果有追兵再继续追击两天,就能把他彻底消灭,拓跋焘听后十分后悔。
8月,拓跋焘在返程的途中又顺便进攻了高车部族,抓获了数十万俘虏以及一百多万头牛羊,连同柔然的战利品一同押回平城。于是北魏牛羊马匹变得十分丰盈,就连民间毡皮的价格都下降了。
此役过后,拓跋焘对崔浩更加信服,将他视为左膀右臂。崔浩擅长占卜天象,生活十分简朴,家中只有粗茶淡饭,然而拓跋焘却常常屈尊前往,和他一起用餐,还曾将他指给投降的高车酋长们看并说:“你们别看他瘦弱,无法弯弓搭箭,但胸中所含计谋可远远超过百万大军之力,我能百战百胜也都是受到他的指点。”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以来,一直有着收复黄河以南的心愿,他向往父亲刘裕北伐的功绩,于是也开始准备讨伐北魏。北魏驻守南方边境的将领看到宋军集结,赶忙上书拓跋焘请求进攻,崔浩反对道:“南方众将看到北方将领跟随陛下出征后,虏获了很多夏国和柔然的珍宝和美女都十分羡慕,所以才会也希望向南建功。然而南方土地低湿,进入夏季后空气闷热,北方人现在前去作战很容易水土不服。何况宋军既已准备进攻,定然防备森严,我军如果强行攻城反而会使自身疲敝。不如以逸待劳等待敌军来攻,熬到秋高气爽,马匹肥壮时再与他们正面对抗。”拓跋焘听从了他的建议。
由于黄河以南兵力太少,拓跋焘便下令当地将领全部向北撤退,使得宋国将领成功占领多地城池。刘宋各路大军听说后全都十分兴奋,唯有一位将领面色忧虑地说道:“大家都不了解敌军虚实,胡人虽然没有仁义道德,但却狡诈善战。如今他们弃城而去肯定是在整顿三军,等待时机南攻,怎能不让人忧虑?”
之前,夏国逃亡的残兵在赫连昌弟弟赫连定的组织下重新振奋了起来,他们趁着魏、宋对阵之际再度偷袭了北魏后方。群臣都建议应该优先对付刘宋,拓跋焘心中犹豫,于是询问崔浩,崔浩说:“刘义隆和赫连定相距甚远却相互拉拢,都想鼓动对方进攻,自己却又不敢进攻,只不过虚张声势罢了。如果刘义隆据守黄河中游,再分兵两路北上冀州和邺城,那么陛下则须立刻出征不可拖延。然而他却将防御阵线拉长两千里,每一处的兵力也不到几千人,如此分散根本不像有北伐的意图,只不过想自守黄河罢了。至于赫连定,刚刚建立起的政权还不稳,只要我们大军一到,势必摧枯拉朽。”
拓跋焘听后点头称赞,于是重整旗鼓,调兵遣将急攻宋军,迅速夺回了洛阳和虎牢等重城,多亏檀道济及时派兵援救滑台(河南)大败魏兵,才保住了宋国在黄河以南仅剩的立足之地。之后他继续率军进攻,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多次打败对魏军,结果被敌人的轻骑兵从后方偷袭了粮道,导致军中缺粮而无法继续前进,滑台也被攻克。
檀道济撤退时,有几个降兵跑到北魏阵营将宋军缺粮的情况和盘托出,于是魏军全线出击前来追赶。宋军听说后人心惶惶,似乎立马就要溃散。多亏檀道济用计利用夜色的掩护,命令士兵在晚上把沙子当作粮食来测数,然后自己身穿白衣,乘坐战车慢慢撤退,表现得怡然自得。魏军听说后还以为檀道济仍然游刃有余,就不敢追击了,最终宋军安全撤退。
于是刘宋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众多武器和物资全都损失殆尽,国库也开始变得空虚。北魏的荥阳太守政绩卓著,声名远播,宋文帝将他视为祸患,于是使用反间计,暗中派人不断传播他的谣言。拓跋焘听说后,便下了一道诏令说:“刘义隆对荥阳的畏惧可见一斑,想用计策陷害忠良的盘算又岂能瞒过我。”对荥阳太守更加亲信。
击败宋军后,拓跋焘又亲率大军前往甘肃大败夏国残兵,打跑了赫连定,然后一路向西一直打到了北凉的地盘,吓得沮渠蒙逊赶紧派遣使者向北魏称臣纳贡。
举行宴会时,拓跋焘特意拉着崔浩的手向众人介绍:“大名鼎鼎的崔公就是这位,他的才华与智慧之美好,当世无人能比!我的一举一动都要先咨询他的意见,他每次给出的预测也从没出过差错的。”足见对崔浩的欣赏与喜爱,可惜这对君臣关系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
战败的赫连定心中不愤,然而却将怒火全都发泄到了西秦身上,对他们发起猛攻,灭亡了这个国家——可怜的西秦,一直人畜无害,却遭天降横祸。
获胜的赫连定本想乘胜追击,继续对北凉的沮渠蒙逊发起进攻,结果刚带领部众强渡黄河就遭到吐谷浑的突然袭击,最终反被擒获,于是夏国复兴的最后一点希望也自此断绝了。
之后拓跋焘率兵西进,多次进攻大败北燕,把他们打得千疮百孔。冯跋的弟没有办法,只好率领群臣和百姓东迁前往高丽,最终被高丽王杀害——北燕自此灭亡。
冯跋的弟弟死前,曾向刘宋求救表示愿意归降,宋文帝便派遣将领前去接应,结果得知了他遇害的消息,于是那位将领就率领众人进攻高丽想要为他报仇。高丽王以宋军在他的领地内蛮横滥杀为由向刘宋表示谴责,宋文帝认为高丽是边远小国不值得讨伐,为了不让高丽王失望,便将那位将领押解入狱——软弱如此。
西域各国如龟兹、乌孙、鄯善、焉耆以及东边的高丽仰慕北魏的强大,纷纷派遣使节前来进贡称臣。拓跋焘认为这些国家距离遥远,而且从汉朝开始就只在有求于人之时才会卑躬屈膝,一旦得到满足又开始不服管教,本不想同意,后在群臣的劝说下才勉强接受。
拓跋焘如秦始皇嬴政一般喜欢四处巡幸游乐,曾经造访周边未归附的部落时。由于对他们轻视,所以只率领了几十个骑兵前去,结果反遭对方埋伏袭击而摔下了马,差点被擒获。多亏手下以身相护,冒死杀敌才捡回一条性命,然而还是身受十多处创伤——其刚猛无惧可见一斑。
北魏太祖拓跋珪曾制定法令:“犯有死罪的人,可以上缴金钱和马匹赎罪。杀人犯,允许给死者家属提供牛马、棺木来私下调解。诉讼案件当堂审结,不允许羁押囚禁犯人。”拓跋焘认为前代法令需要重新制定,于是命令崔浩加以修改。崔浩还打算对文武官员的品级进行改革,将出身门第作为判别标志创设一众新的制度,结果反而得罪了众多寒门出身的官员。
当时的北魏还沿袭着鲜卑习俗,对于武力极度崇尚,王公贵族也从不把读书当作正事。多亏拓跋焘广泛征集有文才的学士授予官职,让他们督导众人学习,北魏的儒学风气才开始兴盛。
之后拓跋焘北伐柔然却无功而返,导致军队疲敝,人马死亡很多。于是,一直对北魏怀有二心的北凉就更加蠢蠢欲动。沮渠蒙逊死后,即位的沮渠牧犍(qián)经常在私下谋划脱离北魏的管制。拓跋焘得知后,立刻召集崔浩询问意见。崔浩说:“沮渠牧犍反心已露,不可不诛。我军虽然刚遭损失,但实际并不大,三十多万匹战马也只死了不到八千。然而北凉却臆测我们的军力损耗无法恢复,正是给了我们出其不意进攻他们的机会。”崔浩刚说完,就有位臣子提出异议:“我曾去过北凉,那里全是黄沙枯石,没有一点水草,百姓只能靠着山上积雪融化后流下来的水生存。如果他们听说我们派兵前往,定会挖开河口耗尽水源,到那时军队就危险了。”崔浩反驳道:“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北凉牲畜是天下最丰富的,如果那里水草全无,这些牲畜又是如何生长的?而且凉州那里如果真如此缺水,那么多国家又是如何建立?所以你的话多是虚辞”——可谓有理有据,仅凭逻辑分析就找到了对方的漏洞,崔浩的智慧可见一斑。
于是拓跋焘不再犹豫,力排众议亲政北凉。沮渠牧犍听说拓跋焘亲自前来,惊恐万分,立刻募集军队防御,然而手下士兵刚看到魏军就一下子溃散了。最终,沮渠牧犍只得自己将双手反绑,率领家小出城投降——北凉正式灭亡,剩余的沮渠氏残部率众逃往了新疆的高昌地区。此战过后,魏国不仅成功得到凉州二十多万户百姓,附近几十万胡人,所获府库珍宝更是不计其数。拓跋焘看着城外草木茂盛的样子,不禁感谢崔浩道:“多亏爱卿的坚持和提点,果然应验了。”
凉州自从割据以来就人才济济,沮渠牧犍又尤其喜爱文学,将众多文人雅士委以重任。其中有位颇有见识的英才曾说道:“沮渠牧犍身居偏远小国却滥用帝王尊号,僭越礼制,侍奉大国又不诚心诚意,早晚都会灭亡。”等到拓跋焘攻占凉州后,在崔浩的选拔举荐之下,将那些有才能的人全都量才录用,并始终以礼相待。
之后拓跋焘再次出击柔然,一起随同前往的太子拓跋晃建议他趁敌人还未准备,应迅速进攻。但拓跋焘因为看到敌营中有很大的烟尘,怀疑他们兵力很多,所以没有急于攻击。后来才得知那些烟尘是敌人看到魏军后害怕,惊慌逃亡所致,一切都如拓跋晃所料。于是再有军国大事,都会先与拓跋晃商议,还将朝中事务也都交给他处理。之后拓跋晃指导农耕时,特意下令没有牛的百姓去借牛耕作,然后用帮助除草来作为补偿,还开始禁止民间饮酒游艺,大大增加了农产。
拓跋焘继续向西扩张,接连打败吐谷浑和鄯善并夺取了他们的领地,重新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同一时期的刘宋则产生了一位著名的旅行家——谢灵运。他是谢安的孙子,从小就喜爱游山玩水,早年因文学造诣深厚而受到刘义真的赏识。但由于性格偏激,蔑视礼法,不喜被世俗礼教所束缚,始终未得朝廷重用。谢灵运对此愤愤不平,行为也更加荒诞出格,经常借口生病不参与朝会,还未经请示就跑到城外游玩,甚至一连消失十几天,很快就被驱逐到了外省。对于这些处罚谢灵运甘之如饴,因为更便于他将心思寄托于喜爱的山水之上,可以自由地前往各处奇险峻秀的要地探究。他常常带着几百名随从在山中砍树开路,使得当地百姓大为恐慌,还以为山贼来了。会稽郡(浙江)太守和他有矛盾,就上书污蔑他造反,于是宋文帝下令将他迁往其他郡县。然而对于自由极度向往的谢灵运却仍然我行我素,游乐自若,将管辖地区的政务全都置之不理,又遭有关部门弹劾。刘义康得知后,便派人前去逮捕他。之后谢灵运将前来逮捕他的官员杀害,并组建了一支军队陪伴自己逃走,还写下一句大逆不道的诗:“韩国灭亡张良起”来表达对朝廷和命运的反抗。最终,朝廷派遣军队攻打并捕获了谢灵运,将他处死。
谢灵运自恃才气,目中无人,所以必然招来杀身之祸,不过他对于生活的热爱,自由的追求以及封建礼教的抗争都是可取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后世诗人李白就在自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来向他致敬。
当年,檀道济伙同徐羡之和谢晦弑杀前任皇帝刘义符,便已在宋文帝心中种下了猜忌的种子,只因国家尚需将才对付北魏才一直没有发难。结果就在第一次北伐后不久,宋文帝便生了重病,而且一直没有好转。他担心万一自己离世,檀道济就再无掣肘,于是下令将他从前线召回朝廷。檀道济的妻子劝他不要奉诏:“自古以来,功高盖世的臣子大多都被猜忌。现在没有战事却被朝廷召回,恐怕是祸不是福。”檀道济不听,之后果然被宋文帝下令逮捕,并以“私建军队,妄图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处死,连带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位心腹参军,当时之人将他们比作关羽和张飞,可见其骁勇善战,因而此后宋军的战力更加大打折扣。北魏群臣听说檀道济身死的消息也都十分高兴,认为刘宋再无威胁。
宋文帝仁厚宽和,恭谨刻苦,勤于政务,重视法令。在他治理的三十年中,刘宋境内平安无事,赋税适宜,百姓老有所依,人口不断增加。宋文帝还喜爱儒学文艺,专门设立文学馆来推广教化,使得乡野之间都有听见此起彼伏的读书声,乡民也开始重视礼义廉耻。而宋文帝的时代也被称为元嘉盛世,被后世论者认为是江东风俗最美好的时候。
然而文帝的身体却一直不好,患病多年,屡次病危,多亏弟弟刘义康在身边悉心侍奉,有时一连几个晚上都不曾合眼,就连汤药都要亲自尝过才给他服用。刘义康处事利落周祥,阅读公文能做到过目不忘,深得文帝信任,将大多朝政都交由他处理,官员也都由他选拔。久而久之,刘义康便权倾朝野,势力渗透到每个角落,众多名士都从四面八方前去逢迎他。刘义康也自认为与文帝兄弟情深,不愿用君臣之礼约束自己,所以一向率性而为,从不担心被猜忌,不光私养六千多名家奴,就连四方进贡的珍品也都是由他先挑选再呈送文帝。有一次,文帝吃柑橘时,感叹橘子的品质不好,刘义康立马命人从自己府中取来上好的柑橘奉上,结果发现比文帝吃的甚至要大一倍。
文帝一向多疑,看到刘义康权势如此强盛又不知收敛,自然越来越不放心,手下臣子也都劝他早日下手。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为争取富贵权势的官员投靠到刘义康那里,想要暗中扶持他登上王位来为自己谋利。这些人曾趁文帝病重时劝谏刘义康代写遗诏然后登基,刘义康没有答应。
于是文帝和刘义康之间的猜疑越来越大,最终彻底反目断绝了来往。之后文帝借故将太子刘劭召回京城,实际是让他暗中带兵回来护卫,然后特意选在刘义康入宫值班那天突然发难,将他软禁了起来。
由此可见,刘义康有多么不了解历史。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的十六国时期,前赵刘聪杀兄篡位的事迹还历历在目。而且别说最好的兄弟,就连父子之间为了王位都可以乱伦犯上,比如战国时楚国的太子商辰弑杀父亲楚庄王,赵国的公子何更是为了篡位将父亲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所以身居高位的刘义康又怎能不未雨绸缪,如履薄冰呢?
然而刘义康素来仁德爱人,忠心敬业。他被囚禁后,朝野内外产生了诸多不满的情绪,有臣子上书为他喊冤,劝谏文帝对自己的兄弟应该多加宽容,结果反被赐死。
不久,那些忠于刘义康的旧部联合曾受他恩惠之人共同发动叛乱,想趁文帝宴会时刺杀他,结果事情败露被全部斩首,而这些人中最有名的要属撰写我国史学经典《后汉书》的范晔。
临死前,范晔本想表达自己视死如归的情操,还特意写下了:“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的诗句来致敬死前面不改色的夏侯玄。结果因为文帝想要彻查此事,前后拖延了二十多天,让范晔以为自己又有了生机,不禁喜形于色。身边的同伙看不过去,出言嘲讽道:“当年先生英姿勃发,策马奔驰,本该是一代英杰,现在竟如此怕死!”
行刑时,范晔的母亲赶往刑场,痛哭流涕地责骂他,用手打他,但范晔却没有丝毫后悔的样子。直到看到自己的妹妹以及妻妾们前来送别才不觉哭泣,身边人说:“您现在这个样子可比不上当年的夏侯玄。”范晔这才停止流泪。
范晔死后,朝廷从他家中抄出了无数珍宝服玩,每一件都十分精美,妻妾们的金银珠玉更是多得用不完,然而他的母亲却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中,侄子们到了冬天连棉被都没有——所以,人品与才华不一定相匹配,说得就是范晔!
此事过后,文帝对刘义康更加恼怒,将他贬为平民并从刘氏族谱中除名,迁往了更远的地方。历经横祸的刘义康也只能靠读书来消磨时光,当读到西汉文帝贬黜并害死了自己最爱的弟弟刘长时,不禁放下书本叹息道:“原来早就有这样的事情,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也难怪会功败垂成了。”
——可见读历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