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风云
繁体版

第22章 北魏南宋互有胜负,太武文帝皆死非命

    当时还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由于南方的刘宋与北方的魏国相互割据,谁也不服谁,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便纷纷使用对方州县的名称来命名自己的州县,比如北魏境内也有以“徐州”和“扬州”命名的地方,然而真正的徐州和扬州其实都归刘宋管辖。

    拓跋焘和崔浩都十分信奉道教而不喜欢佛法,崔浩常说佛学荒诞虚无,劝拓跋焘早日将其处理。后来关中农民不堪于北魏的统治而发动起义,拓跋焘前去平叛时正好进入长安一间佛寺休息,结果他的下属却在和尚的居室内发现了很多兵器。拓跋焘怀疑他们与叛军勾结,就下令将所有和尚全部斩杀,之后搜查佛寺财产时,又发现各州官员和富人竟在此寄存了数以万计的财物。拓跋焘大怒,崔浩趁机建议他将全国的和尚全部处死,所有佛经和佛像全部毁掉,并严禁平民再信奉佛教,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太武帝灭佛”运动。

    多亏太子拓跋晃是信奉佛教的,他看屡次劝谏拓跋焘都不听,于是将诏书故意拖延,使得远近各方的寺庙与和尚能有充分的时间藏匿起来,使得一部分佛学典籍得以保留。

    之后拓跋焘数次带兵亲征柔然,多次大败他们,虏获子民和牲畜无数,柔然自此日渐衰弱,再不敢入侵北魏边境。

    解决后顾之忧的拓跋焘,终于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南方的刘宋身上,于450年2月率领十万骑兵突然向他们发起了进攻。魏军昼夜不停地攻城,他们制作了很多战车,利用它们登上高处并向城内射箭,一时间箭如雨下。刘宋的守军由于侦查不利,并没有提前做好防备,只好临时在城内建造了一道围墙和木栅来抵抗。魏军又将沟壑填满,强行登城与宋军肉搏,双方的尸体很快就堆叠得也和城墙一般高。宋军越战越勇,将士无不以一当百,很快就杀伤上万魏军。

    镇守彭城的刘宋宗室大臣刘骏为抵抗魏军,征调了附近所有战马,将军队一分为五,直攻北魏后方的河南。魏军正在安徽与宋军对阵,完全没料到还有军队能从东边江苏的方向进攻,于是刘骏成功偷袭,烧毁敌军辎重无数立下大功,而他也将在未来成为刘宋的第五位皇帝——孝武帝。

    拓跋焘接连进攻四十二天却始终无法攻克宋军的防线,不甘之下也只好撤军。为了找回面子,临走前他还特意用挑衅的口吻给文帝写了一封信:“前段时间我国关中百姓造反,你竟派人前去支援他们武器,还诱导他们逃往南方。你身为大丈夫,想要领地为何不自己攻取,而使用这种奸邪小人的做法?柔然、夏国、北凉、北燕、吐谷浑都曾是你的盟国,现已被我一一灭亡,你若还想延续刘家的香火,就乖乖将长江以北全都割让给我,不然明年我就南下攻取你的扬州。如果我在白天命令骑兵将你们包围,晚上再利用他们的机动性撤离到百里之外,你们宋军虽然擅长趁夜偷袭,然而步兵行走五十里天就亮了,还如何成功?所以你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还请仔细思量!”

    其实拓跋焘说得没错,刘宋已接连折损了檀道济和裴方明等名将,战力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然不是北魏对手,只要拓跋焘坚持南征,本来很有机会一统天下。然而就在这个重要时刻,他自己竟也昏了头似的自断臂膀——把崔浩给杀了。

    话说崔浩一向自恃才能,又因得到拓跋焘的宠信而将大权独揽一身,久而久之便开始恃宠而骄,行为不再谨慎。拓跋焘曾命他编写北魏的历史,结果底下官员为了讨好崔浩,竟将他编写的文字刻在了石碑上,想让来往行人都能欣赏他的才华——正是这一溜须拍马的举动要了崔浩的命。

    因为崔浩秉承着史官“还原保真”的理念,将拓跋氏先祖的事迹真实且详细地记载了下来。要知道,早期的拓跋鲜卑还处于未开化的蛮荒状态,不光茹毛饮血、男女不分,甚至还用石头建造房屋,这样的历史在他们自己眼中简直就是“丑事”。结果如今不光公之于众,还被刻在石碑上供路人谈笑,怎能不引起大批鲜卑族人的不满?他们纷纷向拓跋焘控诉崔浩刻意抹黑,拓跋焘得知后大发雷霆,立刻下令将崔浩逮捕入狱

    一同编写北魏国史的还有高允,也是太子拓跋晃的老师。崔浩被抓后,拓跋晃为了保护高允,特意将他传召入宫,并嘱咐道:“明日我同你一起面见父皇,到时无论他问什么,你都要按我的话去做。”

    第二天,拓跋晃带着高允前去对拓跋焘说:“高允做事小心,官位低微,就算参与编辑《国史》,崔浩也根本不会使用他的文章,还请您赦免他的死罪!”

    拓跋焘听后,面露凶相地对高允说:“难道《国史》只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

    “当然不是,崔浩只是校订,并没有撰写多少,很多工作其实我做得比他多。”高允淡定地说。

    “好啊!”拓跋焘大怒:“这么说,你的罪过比他还要大!”

    一旁的拓跋晃被父亲这一吼吓到,但还是坚持为高允求情:“父皇威严庄重,高允是被您给吓到了,惊慌失措之下才会胡言乱语,儿臣先前问过他,确实都是崔浩所做。”

    “真的吗?”拓跋焘再次看向高允。

    “臣的罪过该当灭族,但始终不能欺瞒陛下。太子因臣对他有授业之恩,可怜为臣,想要为我谋求生路,还请陛下不要怪罪他。”

    拓跋焘听后脸上反而露出了笑容,欣慰地对拓跋晃说:“你看,这样的人才是正直!谁能做到像他这样即使面临生死,仍能坚守诚实?”于是将他赦免。

    之后拓跋焘叫来崔浩亲自审问,崔浩惶恐得不知如何答复,最终被处以诛灭五族的刑罚。

    在被送往刑场的路上,还有数十个鲜卑士兵为了报复往崔浩身上撒尿来泄愤,就连路人都能听到他嗷嗷的惨叫声,可谓十分悲凉。

    当初,有两个与崔浩同族的亲戚一直被他看轻,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十分友善。所以等到崔浩被处死,与他有关的亲属全被诛灭,唯独这两个人家得以幸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人诚不欺我!

    张宾、王猛、崔浩可谓那段历史中最强的三大谋臣,全都具备料事如神,纵横天下的才华,也都相助主君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张宾和王猛都活到寿终,唯有崔浩死于非命,足见拓跋氏不能容人。

    崔浩死后,拓跋焘向北巡视蒙古时,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地对左右说道:“崔司徒死得可惜了!”来表达后悔的心情。

    林邑(越南)王虽臣服于刘宋,但依然屡次进犯边境,进贡的物品也越来越少。文帝忍无可忍,派兵前去讨伐。林邑王听说后立刻将所掳掠的百姓全都送回,还献上一万斤黄金,十万斤白银作为赔偿。文帝看他这么有诚意,加上不愿劳军远伐,只得妥协同意了他的讲和。之后林邑王再度反叛,并派出了当地引以为傲的“大象阵”来对付宋军。面对数不胜数的大象,宋军将领聪慧地制作了很多狮子状的东西来威吓大象,最终成功大败敌方军队并攻克了林邑,获得珍宝无数。

    胸怀大志的文帝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决定再次北伐。他希望趁着夏季雨水增多,河道畅通无阻之际,让本国擅长的水军尽快向北攻克滑台(河南),抢夺敌人的粮草来招揽当地百姓,然后就能继续攻战重城洛阳。于是全国开始大规模动员,所有王公、嫔妃、官员、富户以及僧人,都要献出金帛财产以助军用。由于担心兵力不够,文帝又下令征调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要求每三个壮丁就要选出一人当兵,十天之内必须起行——决心可见一斑。

    宋军此次前来气势十分强盛,武器也十分精良,关中和河南等地的百姓听说后纷纷反叛北魏前去响应,争相将自己的粮食送给他们,不少魏国守将弃城而逃。拓跋焘听说后,立刻下令前线将士全都后撤,并说:“如今天气炎热,不利于作战,加上我们的马匹也尚未肥壮,理应暂避锋芒。”

    450年10月,入秋后天气凉爽,拓跋焘亲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宋军,斩杀上万。

    北魏士兵采用骑兵突袭,宋军根本无力抵挡,将领薛安都看到后十分愤怒,立刻将头盔、战甲全部解下,手执长矛呐喊着冲入魏军,所向披靡,杀伤无数。他还与另一位将领约定:“如今大敌当前,正是我们效死的时刻,一会如果我不敢再向前进攻,你就杀死我,如果你不向前进攻,我就杀死你!”

    之后薛安都挺身奋战,即使身受重伤依然勇往直前,流下的鲜血再手臂上凝固,折断了长矛就再换新的。魏军被他的气势所慑,最终大败,很多人落河而死,另外还有两千多投降的汉人士兵。看着这些汉人,宋军主将不禁疑惑:“你们本是中原百姓,为何现在却为蛮夷卖命?”对方异口同声地说道:“都是胡人强迫我们的,迟一些就会遭到灭族。”

    ——这个问题问得还是太天真,殊不知有些群体天生就是如此:见到胜利纷纷聚集,见到溃败纷纷逃亡,毫无尊严与忠诚,任谁只要拥有强权都能奴役,只有利益才值得他们付出理想和生命。

    不久,前线的宋军又攻克了潼关重地。关中豪杰一向反对北魏的统治,于是纷纷而起前来响应,就连附近的羌、胡二族也都送来物品犒赏士兵。

    危急时刻,拓跋焘采用了“围魏救赵”之计,没有与宋军正面对阵,而是选择绕道后方进攻他们的腹地。文帝担心敌军侵入国境,便召回薛安都防守襄阳(湖北),没有继续向前进攻。另一位回防寿阳(安徽)的将领在途中很不幸地碰上了魏军主力,于是下令众将:“作战时不许回头,违令者斩首,不许撤退,违令者斩脚。”最终,在仅有八千士兵的情况下与魏军死战到了最后一刻,可惜全军覆没。

    魏军趁势进攻彭城(江苏)。彭城缺粮,刘义恭打算弃城逃往南方,于是让名将沈庆之为自己谋划路线。刘骏反对道:“我是一城之主,只会与彭城共存亡,叔父既然是统帅,也应以国家为重。”刘义恭这才决定不走。之后拓跋焘数次进攻都无法攻克彭城,只得率军绕路,南渡淮河想直接进攻建康,所过之处无不望风而降。

    起初,盱眙(江苏)太守因为该郡地处南北要道,便下令加筑城墙、挖掘深沟、积蓄粮草以做好随时守卫的准备,属下都认为没有必要,朝廷也觉得他防卫过当。直到魏军南下侵略时,由于粮草不足导致人困马乏,只能靠攻城掠夺来维持补给。拓跋焘听说盱眙有存粮,便下令进攻。然而在过往的战争中,凡是大军兵临小城就没有不战败的(比如昆阳之战和合肥之战)加上盱眙太守很有先见之明,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魏军虽然骁勇,却也难有建树。

    于是拓跋焘再度兵行险着,不顾后方刘宋的守军,只留下千人断后,自己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他还下令制作了很多船只,想要渡过长江直接攻取建康。整个刘宋地区顿时剑拔弩张,朝廷高度戒备,人心惶惶,就连太子刘劭都亲自坐镇石头城指挥水军,王公贵族子弟也全被要求参军,城中百姓大批出逃。

    这天,文帝登上石头城,眺望远方时不禁后悔道:“要是檀道济还在,又怎会让这些胡人如此猖狂?当初很少人同意北伐之策,都是朕这个一国之君一意孤行,才导致如今士兵厌战,百姓劳苦,都是我的过错!”

    所谓“弱于外者,必强于内”——这种“窝里横”的行为说得就是文帝。别看他在对外战争时屡屡败绩,对高丽、北魏表现得都十分懦弱,对付起自己人来却从不手软。明明敌人都已兵临城下,刘氏宗族也面临着亡国的危险,然而他所思所想却还是保住自己权位那点事,不光没有自我反省,谋划如何打退敌人,反而担忧那些对于北伐失利而心存不满之人再度扶持刘义康作乱,派人前去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对外接连灭亡了夏国、北凉和北燕,为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业。而文帝又做过什么?先是除掉了扶持自己登上皇位的徐羡之和谢晦,然后又处死了替自己带兵打仗的檀道济和裴方明,最终还杀了为自己打理朝政的亲弟弟刘义康——相较之下,真是令人不觉慨叹。

    当时的宋国人十分愤恨于屡次与他们作战的拓跋焘,民间甚至流传出童谣:“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来讽刺入侵长江以南的鲜卑族,其中的“佛狸”便是拓跋焘的小名,意为他会在今年死去。拓跋焘得知后大怒,扬言破城后要将宋人全部坑杀,所以刘宋的防御也始终不敢松懈。

    之后魏军多次使用冲车撞击城池,然而宋军守城功夫了得,城墙也足够坚厚,只是落下一些尘土而已。无奈的魏军只能采用肉搏方式,由士兵轮流登城,一旦有人坠下,后面的将士就会立刻补位,全都众志成城,没有退缩的人。

    经过一个月的厮杀,宋军杀伤了数以万计的敌军,北魏始终无法攻克刘宋的城池,加上军营中因水土不服开始蔓延疾病,拓跋焘无奈之下只得退兵。他们撤退经过彭城时,很多人劝说刘义恭出城追杀,文帝也下令让他全力截击,但刘义恭因为害怕迟迟不敢下令,最终任由魏军掳走一万多百姓悠然自得地逃了。

    此役,刘宋军队指挥不当,毫无纪律可言,士兵作战时随意进退。文帝还命令各将领出战前必须把方针先行呈交给他,等到批复后才可实施,使得军队如遇突发情况不能自行决定,导致魏军长驱而入,蹂躏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多地,造成不可胜计的伤亡,许多青壮年都被他们杀害。而且鲜卑人生性残忍,喜欢用武器贯穿俘获的婴儿,所过之处全都杀光、烧光、抢光——有点像千年后的日本。而他们自己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战马死伤过半,国内税赋高涨,太子拓跋晃监国时甚至经营私田来与民争利,导致百姓哀鸿遍野,恨透了穷兵黩武的北魏朝廷。

    拓跋晃精明能干,善于洞察时事,而深受拓跋焘宠爱的宦官宗爱却凶狠残暴,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因此拓跋晃十分厌恶他。宗爱生怕拓跋晃即位后会清算自己,于是找机会向拓跋焘诬告拓跋晃身边的臣子犯罪,致使东宫很多官员都被牵连而死,拓跋晃也在忧郁中亡故。拓跋焘直到后来才逐渐察觉事情的原委,因而十分后悔。宗爱得知后非常害怕,于是先下手为强,弑杀了拓跋焘。

    谁能想到,一代英主,为北魏开创万世之基业的太武帝拓跋焘,最后竟会死在一个宦官手里——不过“佛狸”终究没有死在“卯年”,而是死在第二年。

    弑君成功后,宗爱又假传皇后命令将重臣都传召入宫,暗中埋伏了三十多个手持兵器的宦官将他们通通杀害,然后扶持与自己交好的拓跋余登上皇位。不久,拓跋余由于忌惮宗爱的一手遮天,暗中想要夺回权力,结果又被他所杀。

    眼见北魏社稷不稳,多亏一位负责宫中警卫的鲜卑族将军奋不顾身,秘密联合其他护卫共同带兵冲入皇宫诛杀了宗爱,拥立十二岁的皇孙拓跋濬即位,成功稳住了局面。

    文帝听说拓跋焘的死讯大喜,立刻开始谋划第三次北伐,将领沈庆之坚决反对,文帝没有听从。有臣子献策道:“目前河南饥荒,各城坚守,没有一个月很难突破。如今魏主刚刚离世,夏天又马上到来,正是魏国最弱势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不如釜底抽薪,直接越过河南进攻敌人后方腹地河北,那里的麦子已经成熟,足以让我们就地取粮,而且如果成功攻占,河南地区也将不战而降。”此计极为大胆,但预期成果也会十分丰厚,可惜保守的文帝只想收复河南,并没有那个胆量和见识去采纳,最终宋军在山东被魏军大败,铩羽而归。

    正当文帝幸灾乐祸于拓跋焘被宦官杀害时,殊不知自己也是死期将至。

    太子刘劭和弟弟刘濬经常因为犯错而被文帝责骂,同病相怜的二人便开始寄情于鬼神,经常往来书信讨论巫蛊之事。结果事情败露,文帝对他们大失所望,但仍不忍心降罪。之后二人变本加厉,甚至在巫祝的示意下讨论起弑君之事。文帝知道后大惊,当即就想要废掉刘劭并赐死刘濬,然而对于新任太子人选却始终拿不定注意,只能每晚摒弃旁人找来重臣偷偷商议,导致迟迟没有行动。有臣子劝他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尤其册立储君之事。您如果还有犹豫,就应对现在的太子坦诚相待,以缓解父子间的猜疑。像现在每天这样在背后暗中谋划,万一被太子知道,恐怕会逼他做出过激举动。臣实在担心千年之后,后人会指责陛下只对弟弟足够狠心,而解决不了儿子的事情。”文帝听后沉默了。

    不久,举棋不定的文帝忍不住将想法告诉了最爱的宠妃,而这个宠妃正是刘濬的母亲,所以得到消息的刘濬立刻策马前往了太子府。刘劭早就听到风声,只是不愿相信父亲真的会废掉自己,听到刘濬的描述后,便果断召集心腹筹备起了政变。

    本来刘劭不易成功,毕竟自古弑君都是难度最大的事,然而文帝一向忌惮其他兄弟,担心他们势力过大引发混乱,所以一再加强自己儿子们的兵力,使得太子东宫的护卫甚至达到了正规军的规模——这也算是他的报应。

    453年1月20日夜,刘劭伪造诏书:“内苑有人谋反,特命太子进宫平叛。”然后率领全副武装的两千甲士趁宫门都还未打开时冲进了宫。当时各处值班的守卫还在睡觉,加上看到太子亲自前来还有诏书,所以一路毫无抵抗地放任他直冲到文帝面前。文帝看到众人带着刀,立刻反应过来拿起小桌抵挡,结果五个手指都被叛军斩断了,最终被杀。

    刘劭看到文帝已死,又下令诛杀他的亲信与宠臣以求斩草除根,其中还包括刘濬告密的母亲。

    可怜文帝多疑了一辈子,狠辣了一辈子,终究还是因为对儿子下不去手而遭到反噬,他的结局其实比拓跋焘还要惨。

    而这件事也以另一种结局证明了西汉武帝“巫蛊之祸”的情有可原——当年汉武帝也因自己的太子染指巫蛊、想要反叛而苦恼,不过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果断派兵讨伐最终逼得太子自杀,后世都指责他太过昏庸无情。然而现在看来,如果他不这么做,可能就会落得和宋文帝一样的下场,毕竟在政治与利益之下,亲情早已变得黯淡无光,只剩下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的自然天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