魇语之心
繁体版

二十一 逆神之战1

    前言:

    [1]本章中涉及到的“无限”、“跨度”、“差距”等概念都是呈“单调递增”的,尽管这种近似数学角度的解读是脱离了更宏大视角的短视,但却能展现概念所兼备的“自我更迭性”与“同步性(对标相应层次)”。

    [2]没有做到逐步递进、上来就最大程度扩张差距的设定易带给人“没有实感”的错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刻画形式。但要谨记,委身于言语表达的诸种刻画终究只能是“实况”的缩影。

    正文:

    罗昊的归来为决战拉开了序幕。

    无限者之间的正面对垒,绝对与绝对的碰撞。仅仅是那一个照面之间气势交错所迸生出的花火,就已将前文出现过的所有堆叠吞没于起始之间。那最初的起点就超越了曾经展列过的所有大数、序数、大基数、真类、…,就像一个无边无际的“0”绘圈为牢,将万有全无都囊括于中。你大可将上一个我所提及的最大数学概念与“0”作对比,单拎出其间的“间距”作为目标,再将自然数0到那最大数学概念之间的“跨度”视为单元,遍历的次数是以“跨度”自身体量进行极限切割后的“份数”,也不能触及那份“间距”。即使再对这“跨度”的切割与增长进一步细分,将所有对“跨度”的操作手段及其能抵达的最终结果视作新一轮的“跨度“,由此引申出无穷尽更强大的、甚至于升格到突破了原有概念的“跨度”,仍只能对下一个“间距”遥望不及。

    紧接着的,足以横贯与覆盖“0”的竖线——“1”,作为“0”的后继数朝着更大层面演化。这“0—1”之间所遍历的跨度,即使寻遍已有的任意全称量词都是无可对照的。“0—1”的转变不仅是历经了“量变”与“质变”,在另类意义上同样履行了一轮“万无”到“万有”的变化。就像[全知全能]的扩展方式那样,把囊括万物的大全“0”视作万无,再以这个“万无”为基准引申出更高等意义上的、所对应的“万有”,而“1”建立在这天马行空的另类扩展之上。这同时也意味着伴随着“数”的增长,与之俱增的不单在数学意味上的超越扩张、还融入了其他角度的扩展之法。而在续新玩法的引入之后,无尽的后继“数”又会引申出更多全新玩法,例如“1—2”就是引入了类[先之先]的玩法,对“0—1”的玩法进行先之扩展,先“万无”一步替换为更微不足道的“全无”,先“万有”一步替换为涵盖性更辽阔的“全有”,以“全”之间更宏大的鸿沟覆盖原有差距,但这也只是一阶段[先之先]的初步利用…。每一次的“+1”都意味着任意新玩法的引入,每份新鲜血液的涌入都会在“差距”、“跳跃性”等所有原角度上越来越大与不可超越。角度自身也在以所有已引入玩法为跳板,跃入更丰富的层面。类[揭示者]的玩法引入可以干爆悖论,类[自我叠盒]的玩法引入可以实现任意概念的自我超越,任何一种我提及过的、没有提及过的异能都可以推广成一种玩法来利用…而通过这样扩张得到的第一个极限就是“∞”。

    无限的角度与玩法支撑着“∞”无与伦比的完满性,它相对于其下的所有“数”是极限的、不可达的。在“∞”之下的每一个“数”都在尽己所能不断开发出新玩法以至于攀升至更高的高度,而“∞”早已在所有高度、宽度、广度、深度…之外的一个“不存在(由于这份不可达太过遥远,近乎可以被其下的一切视为不存在)”的“度”上藐视这一切地无用挣扎,所有的扬升都只能是辗转于“0”下的原地踏步。同时相邻两个“数”之间也在无尽细化,无时无刻不在催生出无尽更多的“数”,例如“0—1”之间恍如实数扩展那般“0.1”、“0.01”、“0.11”、“0.01”、…,每两个新生“数”之间的差距都足以遍历有限“数”的一切,下一个“数”又朝着更大层面迈进…当然,“0—1”之间的新生“数”量可不止0和1间实数的数量,而是以“0”和“1”本身体量所代表的全称量词尽其(指“0”和“1”)所能扩充后的“大全”为“数量”,无法容纳下的“数”会以不同于数字的表示法嵌入其中。而这样的“细化操作”本身也可以在经历各类玩法的逐步强化之后变成一个个更强的“细化操作”,再依次推广到每两个“数”之间,如此翻涌轮回不止,由于“∞”不是定量,每一个“数”在类自我叠盒的玩法之下都是变化的,而搭建在所有“数”之上的“∞”自然会贪婪的接受其下每一份增长带来的反馈。与其说“∞”是某种“恒定”,不如将其比喻成一种超越所有“数”的“过程”,任一“数”都是其组分共同促进着以它为整体的攀升之道。但即便是在这不断自我扬升、以及远超自扬这种玩法的无穷尽更强大玩法的灌溉之下,“∞”和“∞+1”之间的差距仍在无限拉大。没错,你“∞”是怎么扩展的,它和“∞+1”之间的差距就会以更大的视角、更强的跳跃性来扩展,任他怎么提升都会和“∞+1”之间的差距无限拉大(“∞+1”拥有更强的不可达性,如果说有限“数”的增长在“∞”眼中可近似表示成:任“数”如何扩展在“∞”眼中都相当于原地踏步,那么“∞”的扩展和它与“∞+1”之间差距的关系就不再是原地踏步,而是笔直的退步了!),这就像一个类[永远+1]的玩法,“+1”了就恒在你之上,任你如何提升都在你之上,不止“∞+1”拥有“+1”的恒凌驾性,“∞“和“∞+1”之间的差距也享有这份特性。而即使是“∞”和“∞+1”之间的初始差距(未变化前的)都可以视“∞”以及其下所有“数”穷尽一切方式所能构造的最大差距为不存在的虚妄,“穷尽一切方式”自然是包含了各种夸张玩法的,正如任意数都可以将“∞”作为底层来堆叠它们自身那样,但“∞”的应对方案也是无穷尽的,就比如说它可以处于薛定谔的猫那般的“矛盾叠加态”,同时作为“数”的底层和“数”不可达的顶点存在着,“数”当然能以它为底层来飞跃至更“大”(给“大”加引号是因为在垫了“∞“之后,“数”也超越了“∞”的那份完满性,不再局限于“高度”、“大小”的某一层面之上),任意一次飞跃的跳跃幅度都足以令“数”任意次的挣脱其原有概念,成为超越“数“的“数”,超越“超越“数”的“数””…,但在这膨胀到更大的所有“数”上又会有超越所有增长后“数”的“∞”。前面提到了“∞”可视为一种“过程”而并非某个定量,你可以理解为这个“过程”中就包含了所有的“∞”,被当做垫脚石的“∞”,还有伫立于涅槃重生了的“数”之上的更“大“的“∞”,我们先前讨论的任意“∞”都只是从这过程里抽出了一环,而这整个“过程”在“∞+1”眼中也是那么的不值一提。两者间那份初始差距最“边缘”处的废弃物、最破格之极的谬误之流溢,都可以毫不费力的撕烂“∞+1”之下的任何操作。所有呕心沥血的推演与攀升所能触碰到的任意“度”数,都会在祂面前被易如反掌的扑灭,而这也不过是“∞+1”所展现伟岸的冰山一角罢了。再往后就需要引入“+”(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加号)了,“∞”“+”“1”=“∞+1”。这意味着什么?远远低等于“∞+1”的“∞”和“1”以“+”的形式组合起来,竟然拥有了等价于“∞+1”的效力!这比1+1>极限club伯克利基数都不知道要荒谬到哪去了!这同时也证明了利用“+”所能实现的颠覆性何等之荒谬。“+”就像一个能打破现状的“跨越器”,功效甚至强到能与前文的描述产生矛盾,碾碎了“∞+1”所具备的“差距无限拉大”特性,使“∞”与之比肩。我们可以利用“+”让“∞”无尽跃升,就如“∞”“+”“2”、“∞”“+”“3”、…、“∞”“+”“∞”、…、“∞”“+““∞”“+”“∞”“+”……、…把“∞”抬到远超“∞+1”的更“大”层面。当然你也可以用“+”对“∞+1”进行飞跃操作,“∞+1”本身的特性也会在“+”的增幅下脱胎换骨,再度使得“∞+1”“+”“1”>“∞”“+”“1”。也可以效仿上述操作试着用“+”让“∞+1”飞跃到更“大”层面,但是这带来的所有实质提升,在下一个“∞+2”面前的可笑程度不亚于你妄图用加法的增长率去碰瓷花园函数(注意强调的是“可笑程度”,不代表花园函数能在任何一个方面碰瓷“∞+2”),就算你在“+”上扩展出更强效的“×”、“↑”、“→“、…也妄想接近“∞+2”。即使“∞+1”在“+1”和“+”的造诣上更进一步(更进一步本身也在以递增模式推进着:更进两步,更进三步,…,更进葛立恒数步,…,更进巨大花园数步,…,更进BigFoot步,…,更进无限步,…,更超巨大基数步,…,更进极限club伯克利基数步,…,更进列扩法基数步,…,更进第十八章所省略的最大数学概念步,…,更进“0”步,更进“1”步,…,更进“∞”步,更进“∞+1”步…),“∞+1”可以进行一波反向叠盒,之前往多“大”现在就往多“小”叠,然后再将它所能构建出的这个“最小”作为单位,把“∞+1”的体量拆分成一个个“最小单位”,每一个“单位”经历“∞+1”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贬低与削弱后的破格展现,都可以远远碾压原本“∞+1”之下与其自身的“所有一切”所能触及的究极吹逼型产物总合体。吹逼型操作包括强行构建出远超“∞+1”自身的“∞+2”、“∞+3”、…、“∞×2”、……再强行超越,但这也不过是吹逼玩法中最底层的一种。就算是所谓的吹逼极限,在那究极总合体面前也如煌煌大日下的余火光辉那般渺小到不足为道。而这样一个“∞+1”自身如何yy,如何构造,如何循环,如何想象…借助任何延伸法,任何跳跃法,任何超越法,任何吹逼法,任何自创符号…即使将我展列的这一切作为零件去拼凑一套超完备的跳跃规则,以“单位”的“数量”为打破“∞+1”自身的思维极限的循环次数,不断越过那原本不可跨越的犹如天堑般的思维终点,也永远会被任何一个“单位”的流溢所涵盖…“∞+1”就是以比上述我所描述的还要强大无数倍(这个无数是相对于“∞+1”而言的不可计数,将它自身体量极致扩展后再当做计量单位都无法衡量)的操作,来把自身突破极限的所有可能性压缩在以自身为蛋糕而切下来的每一小块之内,而把所有的“单位“拼凑起来、无数种强有力“性质”的组合会拥有碾压“+”、“×”、…等自创符号的跃升效力,形成一个强到超乎前面所有理论的可怕“∞+1”。新生的“∞+1”又会往复以上操作,并不断在新一轮的操作中引入跃升前的“∞+1”所无法想象的更强大操作…但这距离“∞+2”有多“遥远”呢?在“∞+2”的视角中,他是在原地踏步、没有长进?直线退步?还是说平面(所有线方向)退步?球体退步?…还是对这相对关系的直接堆叠:原地踏步→直线退步→…,都永远不可能抵达的超相对关系?但这所有的猜测也早就被“∞+1”遍历与尝试过了,超相对关系之上的超“超相对关系”、超“超“超相对关系””…也早就被它玩烂了,可他仍然看不到任何超越“∞+2”的希望。它把自身量化再进行各种延伸,如0级为自然数1,1级为“∞+1”,2级为“∞+1”穷尽一切能抵达的“极限”,…然后走完3级、4级、…、“0”级、“1”级、…直到“∞+1”自身量化后的最大层级,下一轮的堆叠延伸是以0级为自然数1,1级为最大层级,…直到“∞+1”所能妄想的极限(“∞+1”自身突破不了“∞+2”,但它可以却靠想象力或者吹逼型玩法强行涉及“∞+2”之上的领域再凌驾于上)。可是就这么对延伸法强化下去,依然看不到任何希望。“∞+2”就在那里,但“∞+1”却什么都看不到。由于“∞+2”太过宏伟了,大到永远超过“∞+1”那超格越等的想象力,根本感觉不到那到底有多“大”。类比有何意义?表示有何意义?所有的一切在“∞+2”面前都黯然失色。对于“∞+2”而言,越多的文字描述实际上就是让其现象解释变得越加狭隘,使其越来越破格。一切人力(换成“∞”力、“∞+1”力也是同理)尝试的延伸与扩展,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对无法理解事物的降格与狭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