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六郎归汉】
三息过后,杨延昭策马冲入诸葛亮中军大帐,诸葛亮只觉一阵劲风如猛兽扑面而来,呼吸不由一滞,仿佛自己已经闻到了虎头湛金枪上的那股浓烈的血腥气味。
二位随侍童子见此情景,脸色苍白,惊恐万分,几乎要瘫坐在地上。
诸葛亮则是神色不变,望向杨延昭笑而不语,一点都不慌乱。
杨延昭见诸葛亮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模样,心下里对其人也是产生了敬佩之情。
二人僵持之际,帐外突然走入一位将领,对诸葛亮道。
“启禀丞相,末将已按丞相部署,率五部飞军带挠钩套索,将袭营魏卒尽数擒获。”
言毕,来将瞟了一眼杨延昭,又道。
“袭营魏军,仅剩此人尚未降服,末将已命营中军士多置弓弩,若是此人有异动,顷刻之间便可将其射杀,正待丞相发落。”
诸葛亮望向来人,正是牙门将军王平,于是道。
“子均(王平字)将军辛苦,且将此人所带兵卒置于帐外,听候发落。至于此人,亮相信他并非嗜杀之人,亮与他有事相商,子均可先去帐外等候。”
王平闻言,点头接令,随后走出营帐。诸葛亮也命二位童子随王平一起出营,此时帐内就只剩下了杨延昭与诸葛亮两人。
听得王平报信,杨延昭心知今夜之战已然失败。于是撤下长枪,对诸葛亮道。
“今日事已至此,在下只求一事,若承蒙允诺,则在下任凭处置。”
“哦?”
诸葛亮听闻杨延昭如此轻易就放弃抵抗,不由地有些奇怪道。
“将军不欲取亮性命?”
杨延昭惨然一笑,道。
“在下已答应母亲,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均要留存有用之身。且在下就算杀了你,也无法挽回天水兵败事实。”
诸葛亮闻言,抚掌而笑,对于杨延昭光明磊落的性格不由地钦佩起来。诸葛亮略一盘算,心下里对杨延昭的身份有了一个判断,于是问道。
“敢问阁下,真名可是姜维?”
“正是。”
“那阁下为何覆面乔装,化名杨六郎,又诈称自己身死?”
“在下之母,尚在魏地。那太守和在下势同水火,在下恐其日后加害母亲,所以诈称自己为国捐躯。在下既已身死,在下母亲则成烈士亲属,自有魏国朝廷奉养。而那太守也会投鼠忌器,不敢加害。”
“原来如此……”
魏国法律,对于降将亲族十分严苛,诸葛亮也有所耳闻,此时听得杨延昭解释之后,心下已然明白,于是道。
“亮可以命军士虚设一冢,就说姜维今夜力战身亡,我军感念其勇,将其厚葬,阁下以为如何?”
杨延昭闻言,摘下假面,从马背上下来,对着诸葛亮略一点头,道。
“如此,在下也无话可说。既然在下之母得以保全,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诸葛亮望见杨延昭摘下假面,露出一副英雄俊朗的面庞,心下大喜,道。
“亮何时说过要处死阁下?”
杨延昭闻听诸葛亮话语中有劝降自己之意,随即怒道。
“我即为魏地之人,断不会归降尔等,且死了这条心吧。”
诸葛亮见杨延昭拒绝自己,也不以为意,继续道。
“今夜之战,阁下所带来的这些军士,我等也不会加害。我大汉义兵到此,乃是为了吊民伐罪。亮可以对阁下保证,今后若是城破,亮对各地百姓皆会秋毫无犯……”
“而且亮从未想让阁下归降。只是阁下心存三惑,亮不忍阁下为心境所累,就算今日亮可以放过阁下,来日再战,阁下还是一样会被亮所擒。你虽知兵事,却不晓人心。此间仅你我二人,不如就让亮来为阁下解惑如何?”
“虽知兵事,却不晓人心?”
杨延昭闻言一愣,又见自己心事已被诸葛亮勘破,只好嘴硬道。
“你到底想说什么?”
“阁下疑惑之根在于,身处边疆之地,却被埋没才能,想要一展身手,却苦无舞台。阁下一直在等待时机,却不知道什么是时机。”
这番话一出,杨延昭内心如惊涛骇浪一般,久久不能平静。
他前世镇守北宋边关,一生陈战而不得出征。宋朝皇帝总用时机未到作为回复推脱。此刻听到诸葛亮提起“时机”二字。心下暗忖。
“卧龙聪慧,当真恐怖,竟然一眼就能看出我的心事……”
诸葛亮察觉到杨延昭的神色变化,知道自己已经触动了杨延昭,于是微笑道。
“看来亮说对了……”
杨延昭抱拳上前,对着诸葛亮道。
“能否回答在下一个问题?”
“阁下请讲……”
杨延昭深吸一口气,回忆起了后世对于季汉不断北伐的讨论,问道。
“请你告诉在下,你明知道蜀地国小民贫,所依赖的不过是山川险峻而已。为何还舍己所长,进犯国力十倍于己的大魏?纵然你能够得到凉州诸郡,对于大魏而言根本无足轻重,动摇不了国本。你为什么要做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
诸葛亮闻言,沉吟良久,他并不知道杨延昭是后世之人,只道是此人确有真才实学,能够对时局看的如此之透。于是回答道,
“想不到魏国边境之地,会有你这样的人才埋没。确实以理而言,你的说法再正确不过。想我大汉朝堂之上,也有不少人和你有同样看法,认为我们和魏逆没有周旋的本钱……”
诸葛亮话语一顿,似乎是回忆到很久之前的事情,脑海之中出现了一位宽厚仁者的身影,道。
“亮在南阳草庐之时,和你有同样的想法。认为曹孟德迟早能够得到天下。于是隐世不出,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然而在遇到先帝之后,亮的想法完全改变了……”
“先帝?”
杨延昭一愣,“刘备,刘玄德?”
“不错,先帝有一种,让人觉得跟着他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的魅力。当时先帝手下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文不过简雍、孙乾等人,可谓十分弱小。颠沛流离,客居新野。任谁都不会认为先帝能够成就鼎足大业……”
听到这里,杨延昭注意到,诸葛亮的眼神里似乎闪烁着些许泪光,当下沉默不语。
“先帝当时对亮说的,明明都是一些异想天开的话,却没想到,这些话后来都会变成现实……”
“你的意思是说,你北伐魏国,是为了成就刘玄德的梦想?”
诸葛亮愀然正坐,神色一正,仿佛自己的身边出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此刻一双星目正迎着杨延昭疑惑的目光,道。
“是的……从新野到当阳,从夏口到江陵,从西川到汉中……一路走来,我等都是为了先帝的梦想而奋斗至今,以报先帝知遇之恩。”
“原来如此,知遇之恩是吗?”
诸葛亮见到杨延昭露出一副思索的表情,知道自己已经说动了他,于是道。
“亮自南阳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只恨未得其人,这就是阁下一直在等的时机。那天水太守乃是狭隘小人,如不是如此,你也断不会覆面乔装,行擒王这样的失节之策。况且阁下并未受魏主策名,即非魏臣。现在加入大汉阵营并非背叛失节……”
“且慢,在下还有一事,想请教……”
杨延昭听到诸葛亮欲将生平所学传授给自己,已然心有所动,但是还一事尚未明朗,于是又问。
“你说在下‘虽知兵事,不晓人心’。我且问你,若皇帝重文轻武,处处压制于你,你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不得其门,又该如何?”
言毕,杨延昭深吸一口气,一双眼睛满含精光紧盯着诸葛亮。
这个问题,正是杨延昭前世到死都没有想通的问题。如今穿越到三国时期,他想从这位名垂千古的名相诸葛亮的口中得到答案。
诸葛亮看着杨延昭一脸殷切地望着自己,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之后,诸葛亮缓缓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问题,亮暂时无法回答于你……”
“想我大汉朝堂,也有文武之争的情况存在。亮在世之时,反对的声音都可以尽皆压下。若亮不在世,这些声音势必会响起。后世之事,亮无法预料。但若阁下真正心向汉室,今后能涉足朝堂,亮自会布下安排,替阁下摆平这些声音,届时自见分晓……”
杨延昭闻听至此,心下已定。于是当下抱拳道。
“如此回答,虽然不能令在下满意,但却并非无法接受。毕竟这世上就是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杨延昭想到自己能够重生于世,如今有诸葛亮亲自为自己保证,他相信这位千古名相断然不会失约。当下单膝跪地,对诸葛亮恭敬一礼,道。
“六郎不才,愿为诸葛先生门生……”
诸葛亮听闻杨延昭终于降服,抚掌而笑,将杨延昭从地上轻轻扶起,大喜道。
“今得六郎,亮生平之愿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