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酒吗
繁体版

第十三篇:泥瓦匠、石匠

    “看天吃饭。”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朴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仅体现在农作物的生长与自然界风霜雨雪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修房建屋上。

    皮阳秋家没有新建过房子,嫣儿孃家修建那三间青砖大瓦房时,他倒是全程目睹了。农村修房子是需要筹备许多年的大事,与今天的“刚需”举全家之力在城里买套房,其艰难程度不相上下。除了平日节俭持家、量入为出之外,更重要的是吃苦耐劳。

    淡淡的月光下,一家老小在巨大的泥坑里用木质的模具做砖坯、瓦坯,耳边回响着他们将泥巴摔进模具时发出的沉闷“啪啪”声。人们没日没夜地忙碌好些天,数量差不多了,给码放整齐的砖坯、瓦坯盖上稻草,再压上石块、土块,等来年风干之后“烧窑”。“烧窑”是项技术活儿,需请有经验的师傅帮忙看天气、选日子,然后砌窑、开火、注水、封窑、看烟气、出窑......皮阳秋自然是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只是听到大人们时常谈论天气,怕大风大雨,冲毁砖窑;又担心砌窑技术不过硬,中途烧塌了,一着不慎一两年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修房子打地基所用的大青石,来自村子附近的一处采石场,村民们修房子都用的那匹山上的石头,虽然丘陵地带小山很多,但能用来建房的石材并非每座山的石头都堪用。那时候修房子也没什么施工图纸,所有的结构样式全在匠人们脑海里,他们用石灰布线,挖好土沟就开始用“石夯”夯土打地基。请来的石匠师傅自身带着碳炉、铁楔子、钢钎、手锤、大锤、錾子等工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排大小不一,寒光闪闪的尖头錾子。

    “兄弟们加把劲哟哦,嗨嗨哟~~~”他们赤着上身,喊着“慢点,慢点”将一块块大石头抬回来,摆满了空地。在手锤的敲打下,錾子头在石块上寸进,火星四溅,渐渐形成一行行倾斜而整齐的纹路。赤膊精壮的汉子嘴里叼着主人家给的烟,在碳炉里把弯头的錾子烧红,然后拿出来打直,一边敲,一边说:“你们这儿石头硬哦,是好料子。”眼睛熏得通红,也不知是被香烟熏得还是炉烟熏得。

    修房子时,老屋全拆了,家里自然开不了火,都是周围四邻帮忙为匠人们做饭,皮阳秋家负责夜饭。皮母甚是大方,主食是白米饭(稀饭再稠,那也是稀饭),主菜是老式铜火锅,鸡汤底料,白菜、萝卜、腊排骨垫底,铺上肥瘦相间的腊肉片子,少量香肠,中间点上木条,烟火飘香,既简单又隆重。几杯高粱酒下肚,粗犷的汉子们就开始天南地北地讲:他们外出接活儿的各种见闻。

    有一对似乎是从海外回来定居的夫妇,请匠人为自家修房子。工钱虽然不少,但大伙儿对伙食不满意:“他们家弄的东西,碗小,盘子也小,每样东西里,肉都没几片肥的。”几个匠人就商量了作怪,吃饭的时候,在桌子下面藏了个脸盆,菜上桌就倒下去一半,然后一起敲着碗嚷嚷:“吃完了,吃完了。”主人家匆匆忙忙来回上菜,十分狼狈。后来弄清原委,两口子告罪不已,不是小气不舍得,而是自家这些精致小巧的东西,不合这些干力气活儿汉子们的胃口。

    故事讲完,大伙儿自然一番哄笑。其中一个汉子见皮阳秋母亲神色有些尴尬,忙说:“嫂子,你是个大方的,我们就是讲个笑话,你别多心哈。到时候,你家里修房子,一定要记得请我们啊。你说,这出来卖膀子体力活儿的,不就是图个吃么?”

    附:篝火

    在记忆的树林边,

    把一堆篝火慢慢点燃。

    年老的把故事娓娓道来,

    年轻的纵情把酒言欢。

    人类的篝火已经点燃了千万年,

    怀中的孩子,

    火光映红他的小脸......

    天亮了,

    老人蹒跚的背影,

    青年矫健的身姿,

    消失在薄雾轻蔓的林间。

    篝火余烬的袅袅青烟,

    期待下一个黄昏的到来。

    为了,

    忘却的纪念。

    又附:释怀·锁麟囊

    莫道人心世多险,各有因由事难全。

    感佩当年慨解囊,辛苦遭逢又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