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酒吗
繁体版

第三十一篇:离开

    父母听闻皮阳秋在家乡的各种“壮举”,深感:“再这样下去,这孩子的将来,恐怕就真的只能去捡煤炭了。”所幸,皮阳秋父亲终于在单位要到了一间职工宿舍。安置停当,便立即去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厚着脸皮找素不相识的领导疏通关系。又因皮母是农村户口,皮阳秋在“黑石街”落不了户,花了5000元借读费,才总算把转学手续办了下来。

    皮阳秋母亲在小饭馆打临工,自然没什么探亲、休假之类的福利,父亲单独回老家来接他。从镇中学回家的路上,一开始皮父也没有太生气,只是告诫儿子去了西北不能再贪玩好耍。父母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自然希望他努力读书,争取将来考上大学,为家里人争口气。跟随父母去西北的多年夙愿达成,皮阳秋喜从天降,自然是满口答应。然后,父亲叮嘱皮阳秋:春节期间多花点时间复习功课,把落后的英语成绩补上去;再然后,就发现这厮连英语课本都弄丢了......

    临行前,一家人去正在重修的“窦禅寺”观光礼佛。据闻,曾经的“窦禅寺”是远近闻名的悬空寺,其规模与气势甚至不亚于恒山的悬空寺,只可惜都在动荡的年月里“风吹雨打去”了。如今新建的“窦禅寺”依旧是半悬空的状态,观其规模未来似乎也挺大,但要想成为一地风景名胜,带来旅游经济效应,恐怕也属痴心妄想。

    寺里后来入住了一位高僧,法号“普明”(老人讲诉时,带有浓厚的地方‘儿’话口音,对照取法号的惯常用字,应是这两个字)。普明和尚幼年在成都文殊院出家,曾是寺庙里的护法武僧。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保护国宝级文物,一尊千手观音铜像,曾与日本间谍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搏斗中被敌人砍断了一只胳膊。那时普明和尚还很年轻,不到30岁,遭此重创侥幸没死,心灰意冷之下回了老家,还俗种田。数十年后,“窦禅寺”重修,普明和尚来这里再度出了家。给皮阳秋讲故事的人,陈述的极为简单,追问得知他也只是道听途说,很难脑补出当初这和尚功夫的高低,保护国宝时斗争如何的惊心动魄。如此英勇侠义之事,自然不能按武侠小说或抗日神剧的套路来亵渎。

    皮阳秋内心对这高僧十分感佩,他看了数不清的武侠小说,内里那些高来高去的江湖儿女行侠仗义,杀人如同杀鸡,真个的“管杀不管埋”,唯独“神雕大侠”断了只胳膊,遗憾的不得了。后来渐渐长大了,才发现现实生活中,不要说丢了只胳膊,普通人缺两根手指也是影响一生的大事。那普明和尚后半生碌碌如寻常庄稼汉一般,年轻时的侠义壮举只怕也找不到正经的史料记载,但仍觉他不枉此生。普通人犹如这山林间随处可见的一棵杂树,平凡无闻,不要说小说演义里那样多姿多彩,天天鲜衣怒马,日日除暴安良,能有一刻的高光,已是极难能可贵的人生经历了。

    皮阳秋站在一棵刚种下不久,粗如儿臂的菩提树下。

    目光越过眼前正在抬青石铺路的匠人,越过初见规模的庙宇飞檐,仿佛看到了“小院子”中那如盖的绿伞;看到连绵起伏的山野间辗转的蜿蜒;看到三叉河畔垂柳荡起的漪涟;看到小山坳粉墙灰瓦上飘起的炊烟;看到牛棚里卧着的老水牛在细嚼慢咽......

    “看,火烧云!”有人低呼了一声。

    回望,那河山如画,残阳似血。

    附:望月

    儿未成名酒先醉,半生沉浮日渐催。

    红颜嫁作他人妇,难逢知己酌千杯。

    遥看星河思旧岁,万载长空沐新辉。

    管他成败兴亡事,逝水东流终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