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铁路拖出来的故事
繁体版

第三章 德国民族复兴的功臣 (二)

    第四节车厢:普法战争,铁路决定战局

    普鲁士打败奥地利后,德意志的崛起和统一只剩最后一个障碍,也是最大障碍,那就是近百年来压得德意志喘不过气来的法兰西。

    普奥战争后,普鲁士南部紧靠法国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统一,这四个小国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普鲁士一旦强行占领,法国一定出兵会干涉;除了这德意志的这四个小国,普鲁士还盯上了法国本土北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两个德语区。阿尔萨斯的西部是山,北部是森林,是进行战争防御的理想场所,而洛林则拥有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也是法国的重工业基地。

    早在普奥战争前,富有战略远见的俾斯麦就给法国下了一个套子:与奥地利开战前,为了得到法国的支持,俾斯麦口头同意法国占领比利时和卢森堡。

    普奥战争刚结束,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就派大使要求俾斯麦兑现战前的诺言,并提出德意志南部四个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这四个小国已经是普鲁士的囊中之物,当然不可能给法国。俾斯麦在法国大使面前略施小计:他不动声色,要求法国大使把这事写成备忘录,说自己要跟国王商量。法国大使没有多想,认为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就立即照办了。

    俾斯麦拿到法国的备忘录后,根本没有去见德皇,而是直接把备忘录给了英国和俄国。

    比利时是永久中立国,而且,英、法、普都签过字,法国吞并比利时当然会遭到欧洲列强反对,关键这地方对英国的安全非常重要,这里与英国就隔着英吉利海峡,如果被法国人占领,整个英吉利海峡的大陆端就会被法国控制,随时可以切断英国海上运输,威胁英格兰东南部,英国人反应极其强烈。

    俄国是法国的死敌,当然也不允许法国东进,所以,这份备忘录的泄密一石二鸟,挑起了法国与英俄的矛盾。拿破仑三世反应过来后,立即火冒三丈,扬言一定要教训普鲁士。

    普奥战争后,法国已经感觉到自己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胁;而普鲁士要彻底统一德意志,必须要打败法国,既然双方都打算打一仗,那就各自准备吧。

    普鲁士和法国一边剑拔弩张,一边纵横捭阖。

    法国首先找到了普鲁士的冤家对头奥地利,极力拉拢奥地利。因为普鲁士的西边是法国,东边是奥匈帝国,两国一旦结盟成功,普鲁士寝食不安的日子将来临。

    本来,奥地利在1849年已经吞并了匈牙利,由于普奥战争的失利,匈牙利人趁机闹独立,最后,匈牙利地区在理论上升级为一个王国,并拥有自己的国王、议会和海关,奥地利也改称为奥匈帝国,实际已经分裂成为了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而且,奥匈帝国的战略重心是与俄国争夺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是,由于俾斯麦的高瞻远瞩,普奥战争并没有让奥地利与普鲁士结仇,相反,奥地利还觉得普鲁士给足了自己面子,在自己失去抵抗时,普鲁士没有兵临维也纳,再加上两国都是德意志民族,奥地利更倾向于普鲁士。

    奥地利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法奥结盟落空。

    拿破仑三世在拉拢奥地利失败后,就临时抱佛脚,试图找俄国结盟。

    俄国对法国恨之入骨,就是在17年前,法国联合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痛打了俄国,让俄国海军失去了黑海的出海口,俄国此时巴不得普鲁士能把法国打趴下,自己伺机得到黑海出海口。

    拿破仑三世接连碰壁后,试图拉拢当时人皆可欺的意大利。

    意大利此时正享受着普奥战争得到的果实——战争中意大利军队尽管被奥地利打败,但是,由于与普鲁士的结盟,他从奥地利手上收回了威尼斯地区。此时,法国在罗马还有驻军,意大利虽然没本事,但是有梦想,还盼望法国战败,自己能收回罗马。

    所以,法国与意大利结盟的计划也失败。

    转了一圈,拿破仑三世发现法国已经陷入了空前孤立,他就开始临时抱英国的大腿。

    英国心情非常复杂,传统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各国间的势力平衡,他不愿意看到欧洲大陆一国独大。由于拿破仑横扫欧洲还令英国人心有余悸,这个拿破仑的侄儿办事高调且不按常理出牌,所以,英国对法国的警惕高于对普鲁士的担心,不过,英国还是给了法国面子,表示愿意调停法普之间的矛盾。

    可是,拿破仑三世还是充分相信自己的势力,对英国的调停不屑一顾,他表示:当盟友可以,当调停人免谈。双方都在纵横捭阖,都在磨刀霍霍,战争万事俱备,只差借口。

    很快,战争借口就来了——西班牙王位继承人的问题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沙贝拉被推翻,流亡法国。1870年6月,伊莎贝拉在巴黎正式退位,宣布由其子阿方索继承王位,但是,以塞拉诺为首的摄政团队却不同意,这样,西班牙王位出现了空缺。

    又是王位继承问题,俾斯麦再次看到了机会,他派人收买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让威廉一世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这位亲王与西班牙王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俾斯麦的意图很明显,西班牙在法国的西边,普鲁士在法国的东边,普鲁士的亲王做了西班牙的国王,普法一旦打起仗来,法国将腹背受敌。

    这种明显的危险拿破仑三世当然也明白,随即,他就把抗议书递到了威廉一世的手中,抗议书说,西班牙王位应由西班牙人来坐,不然的话,法国也可派去一个国王!同时,法国政府内部也慷慨激昂,他们要求普鲁士必须收回成命,否则,将把这件事等同于宣战。

    受到了法国的压力,利奥波德亲王在别人的劝说下,宣布放弃西班牙国王候选人的资格,他说:“本来,只要西班牙人拥戴,我可以去做他们的国王,但是,我不想为此引发一场欧洲战争”。

    按理来说,西班牙王位问题就该结束了,可是,拿破仑三世看到事情这么简单地结束了,觉得不过瘾,决定加戏。

    他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令法国大使去面见威廉一世,要求威廉一世做出书面保证,今后决不再派任何普鲁士人去当西班牙国王。1870年7月13日,威廉一世在科布伦茨东郊的埃姆斯温泉度假村会见了法国大使,听到法国的要求,就来脾气了,本来这事情已经翻页了,法国还要求这么一个声明,简直是无理取闹。他断然拒绝了法国大使的要求。按照惯例,威廉一世把会谈结果用电报告诉了俾斯麦。

    俾斯麦此时正在郁闷之中,如果没有法国干预,利奥波德亲王已经成为西班牙国王了,他正觉得难以咽下这口气时,威廉一世的电报到了。

    电文的主要内容:“法国大使贝纳得梯在花园里咄咄逼人地向国王提出要求,要国王允许他立即发一封电报到巴黎,说国王保证将来任何时候都不会同意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国王对这一既不公正又不可能的义务,予以严辞拒绝,国王决定在涉及这一问题时,不再接见贝纳得梯大使,而只派一位侍从副官告知他:‘国王陛下现已收到亲王的来信,证实了贝纳得梯从巴黎获得的消息。此外,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俾斯麦仔细阅读着电文,突然他抬起头,对着身旁的参谋总长毛奇发问,是否有把握战胜法国。毛奇一听这句话,眼睛都发绿了,他为了普法这场战争,已经精心策划了四年,这四年中,部队经过了无数次推演,他等待俾斯麦这句话也有四年了。毛奇立即拍胸脯表示没有问题,俾斯麦则立即动手改了电文,删掉了一部分,于是电文便成了这样:

    “在西班牙王室正式向法国政府禀明霍亨索伦家族王储退位的消息后,法国大使贝纳得梯在埃姆斯向国王陛下提出要求,以使他可以电告巴黎:国王陛下保证在将来任何时候都不同意霍亨索伦家族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国王陛下拒绝以后再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侍从副官转告法国大使说:‘陛下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埃姆斯电报”。内容没有变太多,但是,味道已经变得大不一样了:前电文意思是对于就这件事不接见法国大使,而后电文,态度强硬,表示再也不见法国大使了。毛奇对这份电报进行了评论:“原来听起来是退却的信号,现在是回答挑战的号角”。

    第二天,报纸公布了威廉一世的“埃姆斯电报”,但内容已经变味了。拿破仑三世看过电文后果然恼羞成怒,以法兰西民族的尊严遭到污辱为由,要求开战。

    一周以后,也就是1870年7月20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俾斯麦苦苦等待的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和前几次一样,俾斯麦已经为军事行动创造了绝佳的国际环境,在他的运作下,英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都采取作壁上观的姿态,而且,这些国家都指望着普鲁士教训一下狂妄的拿破仑三世,普鲁士还得到了其他德意志邦国的支持,国内政治也是空前团结。

    对于这次战争,法国的战前动员准备得比普鲁士要早,他们在抗议普鲁士亲王当西班牙国王时就开始准备了;而普鲁士,却在修改电报时才开始准备。

    准备得晚不等于准备得慢。

    普法战争前夕,普鲁士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是西欧兵力最强大的军队;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几乎是法国兵力的2倍以上。此时,普鲁士铁路里程已经达到了21471公里,参谋部成立了铁道处,重点研究了铁路军事运输,加上这四年来不断地军事推演,仅几天时间,铁路就有条不紊地把野战军送往了前线;而法国人对铁路的认识,几乎停留在普通运输工具中。

    在普鲁士军中,还有一个秘密武器,炮兵装备了克虏伯工厂制造的钢管膛线炮——克虏伯大炮。

    在大战开始前,我们先缓解一下紧张气氛,说说这场战争的供应商,与铁路有非常紧密关系的克虏伯工厂。

    克虏伯军工厂由克虏伯家族创建,这个家族早期其实就是一个铁匠世家,他们掌握了制造优质铸钢的秘密技术。

    1826年,由于父亲的去世,年仅14岁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全权掌管了家庭作坊,他设计和发明了一些机械,让家族的业务扩大:如制造汤匙和叉子的羹匙压制机,政府造币厂的硬币生产机械,但是,这些都只能是小打小闹。

    铁路在普鲁士出现后,这家企业也迎来了辉煌。

    铁路出现时,普鲁士的生产技术不高,只能为英国提供一些零部件,克虏伯工厂就开始生产铸钢的火车轮轴和弹簧,从火车车辆制造商那里获得了一些订单。1852年,克虏伯工厂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缝火车钢轮毂,铁路业界震惊,这项技术也让克虏伯工厂获得了巨额的订单,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克虏伯就用三个重叠的火车轮毂,作为克虏伯公司商标。

    为了继续证明自己所生产钢的质量好,克虏伯工厂开始生产枪炮。起初,这些枪炮在普鲁士无人问津,在1856年,工厂才得到了来自埃及的第一笔订单,随后,迅速打开了市场,工厂经过10年军工发展,秘密研制出了威力巨大,射程超远的克虏伯大炮,随后,普鲁士部队秘密装备了这种大炮。

    在这次即将要发生的普法战争中,克虏伯大炮的巨大威力和铁路的强大运输力都让世界感到震惊。

    早在1868年,毛奇将军就已经拟定了对法战争计划,毛奇预料,法军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方向一定选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毛奇熟悉铁路运输,他根据法国铁路的情况,精确地计算出了法国的运输能力:法国的斯特拉斯堡铁路没有能力集结全部法军主力,有一多半法军应该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点的位置集结,这个位置一定是法国的梅斯火车站,这样,法军势必被孚日山脉分开,兵力也将一分为二。毛奇的作战推演是:战斗打响后,普军集中兵力击败已经分散了的法军,然后,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猛烈的进攻,最后在总决战中歼灭法军主力,并占领巴黎。

    毛奇把三个集团军集中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当面的莱茵河背后,并不主动进攻,因为他在等待孚日山脉隔开法军,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半渡而击”。

    毛奇的作战计划还细致的考虑到,一旦奥地利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利用铁路的快速机动,迅速对其采取军事行动,解决奥匈帝国后,立刻回师法国,军队的铁路运输方案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推演。有备无患要远强于有患无备,不过,当初俾斯麦的政治智慧,为军队赢得非常有利的战争环境,普鲁士部队不用两线作战。

    普鲁士有了如此缜密的作战计划,有了如此高效、优良的部队,不得不感叹一句:天助自助者!

    反观法国,其实势力也不差,尽管法军作战部队仅34万人,但是,他们是实行常备兵制度,士兵久经沙场,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非常遗憾的是,相比普鲁士的铁路运用,法军的机动性差,事先也没有战略准备,法国仓促之间制定的作战计划与普鲁士参谋部无数次推演形成了的作战方案相比,简直是漏洞百出。

    从7月20日至7月底,短短十天时间,普鲁士利用铁路在边境集结了3个军团,约47万人,火炮1584门。此时的法国,忙活了一个月,也只弄来了22万人,不算普鲁士火炮方面的优势,双方兵力2:1。

    战争开始后,双方的进程都在毛奇的掌控之中,由于有绝对优势的兵力与火力,法军节节败退。

    1870年8月6日,普法战争迎来了第一次重大战役——沃斯会战。普军作战方案缜密,利用铁路运输来的克虏伯大炮,射程超过法国火炮一倍,克虏伯大炮无情的打击了法国人的浪漫豪情,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到法国步兵集结的战线上,法军全线溃退。此役,不仅是普鲁士总参谋部体制下“总体战”的胜利,也是德国工业制造的胜利。

    9月1日,双方在色当再次摆开阵势,进行决战。与上次普奥战争怀揣毒药观战有所不同,这次,俾斯麦底气十足,神采奕奕。在战场不远处,马斯河南岸一座绿树成荫的山丘上,俾斯麦陪同身穿奢华礼服的国王观战,旁边是参谋总长毛奇,还有德意志邦国的其他诸侯们以及一大群政府高级官员。

    战场,生死之地,他们竟然当作一场好戏在欣赏,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普鲁士已经疯了,要么,对手要被他们打疯。

    战斗打响后,500门克虏伯大炮开始轰鸣,炮弹像镰刀收割麦子一样歼灭了法军,战局没有任何悬念。会战结果统计:法军伤亡1.7万人,而普鲁士只阵亡了2300人。法军上至皇帝,下到马夫,2万多人都成了普鲁士的俘虏。

    这场战争实际作战时间仅一个月,法军就被瞬间击败,战争过程和结局都举世震惊。

    俾斯麦与上次普奥战争见好就收决然不同,这次,他要求普鲁士军队乘胜追击,兵临巴黎城下,就是因为普鲁士攻打巴黎,巴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封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随后,普鲁士和法国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主要内容是: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当时,5法郎是重25克、含银量90%的银币,按此推算,50亿法郎相当于纯银22500吨,相当于白银4.5亿两,不过这是简单的算法,有论文进行了较为复杂和科学的计算,说这笔钱相当于当时中国7.5亿两白银。

    这次战争让法国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也导致了法德间长期对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地雷。

    相对于法国较为温和的霸权,军国主义盛行的德国更富侵略性,所以,这次战争后,欧洲报纸非常形象地惊呼:欧洲失去了一个位管家,得到了一个男主人。

    德国接过毛奇衣钵的是施里芬。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时,对两大强敌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这份计划以德国高效的铁路网为前提,提出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拥有密集铁路网与高明的智慧,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调动并打败法国,然后,再利用铁路网的机动优势,再调集军队对付俄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也成为了“一战”、“二战”德国作战的方案。

    休息车厢:铁路被严谨的德国人运用到了极致,也帮助德国稳固了军事、工业强国的地位。